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重生第四十五天 ...

  •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直接生产者转换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通过剥夺的方法建立起土地私有制,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化为资本。
      3.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业劳动者成为听优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国有经济没有改变私有制基础。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的。
      3.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

      三、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剩余价值又离不开流通过程,他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
      4.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为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值。
      5.商品的价值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突出上面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

      四、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5.劳动力的商品价值的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取决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

      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转移的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
      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4.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他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他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七、剩余价值率
      1.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
      2.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雇佣工人的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4.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榨取剩余价值。
      3.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超额收益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十、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正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值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4.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生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