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扶摇直上(二) ...
空气凝滞了许久,苏辙才听到自己的声音:“坐龙椅,这话说出来都是要杀头诛九族的啊......”
苏轼看向弟弟,自以为善意地提醒:“按理说,爬龙床也是要杀头诛九族的......”
“你们还讨论上了!还不快研墨,我这就给官家写上表澄清我苏家绝无不臣之意!”苏洵气得胡子发抖,看着两个还没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儿子气不打一处来。
【这些段子自然都是我们后人的戏谑,苏家父子三人自来接受的都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即便后来苏轼被贬得颠沛流离差点没法活着回来,也没有对赵家的皇帝流露出一丝的哀怨之意,宋仁宗当年说二人是“太平宰相”,历任太后欣赏他们的忠良,不是没有道理的。】
天幕外的苏洵松了一口气,这些天幕上的神仙们多少有些缺德了,怎能拿着杀头的死罪随便打趣人!
宋仁宗紧皱的眉头也松了下来,虽然他看出来了这些滚动的字是在聊天打趣,并不是真的在说苏家有不臣之心,但这么拿皇家的天威开玩笑,让他这个皇帝颜面往哪里搁......
【要说起戏谑,在座的诸位恐怕都比不过苏轼。苏轼这次回到京城,身边聚集了不少好友,平日里聚会宴饮,他都给人家起了外号。并且在朝堂上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时,他往往用着各种各样的比喻骂人,专往人心窝子上戳。】
天幕上,又是一次没谈拢的朝会,双方争执不下,个个急红了脸。
苏轼看着司马光离开的方向,愤愤然道:“司马君实,你不讲理的样子,就像个翻盖王八在泥里扑腾!”
众朝臣默默看了看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司马光,司马大人高风亮节、名满天下,再如何也无法让人和泥里的王八联系在一起,再看一眼气得头上冒烟的苏轼,无论和他是敌是友,一时都不敢出声。
文彦博也算资历深厚的老臣,此刻出面拉住了苏轼:“子瞻啊,你少说两句吧,当年王介甫提倡新法你跳出来激烈反对,怎地现在要推翻新法了你还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苏轼一脸坦然:“当年新法我等少不更事,只空读了些儒家道理便以为自己能看清这万事万物的走向,殊不知这么多年过去,王介甫的许多法度已经奏效,国家和百姓也因此获利,我向来只是就事论事,难不成还得有个偏向,每次只为一人说话不成?”
看到这里,评论区有不少观众开始叹气。
【123:大苏这性子,活该他被贬......】
【明白喵:他只适合做文人,却不适合做官,这样两头得罪,将来可怎么生存下去!】
明意开口补充:【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吃饱了的苏轼拍拍自己的肚子问家中众人这里面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的锦绣文章,有人说是千古的文墨才华,但苏轼的爱妾王朝云笑了笑说:“学士这肚子里,是满腹的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这个词用来形容苏轼可谓是再恰当不过,此次进京一路高升,官至翰林学士,这个官欧阳修也当过,按照品级来说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在外人看来可是无限荣宠,聪明人就应该明哲保身懂得圆滑,可苏轼却说:“我看到这世间不平事,便如同在饭里吃到了苍蝇,不吐不快!”】
天幕外,青年苏轼拊掌:“甚好甚好!这才是君子之风!”
天幕上,原本用于议事的朝堂早已吵得不可开交。
高太后原本以为新法废除,变法派全部被调离京城,剩下的守旧臣子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尽力维护朝堂的和平。没想到这些人居然又自己分化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有以程颐程颢为首的洛派,还有一些把苏家兄弟推出来的蜀派,此外,司马光的门生们又自视甚高,也在朝中巍巍然自成派系。
这几拨人每日相互指责,互相挑刺,把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高太后为此头疼不已。
苏轼也看出来了端倪,主要是最近上折子污蔑他的人太多了,不仅诋毁他,连带着子由也受牵连,他可以不做官,他不能连累弟弟的前途啊!
思来想去,苏轼决定给太后写折子请求外任,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别看他现在居高位,可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繁杂了,还是去地方上好,既可以近距离和百姓接触,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处溜达,没事了就写写诗,这才是他该干的事!
想通以后,苏轼脱下官服,交换官印,开启了在家里躺着不去上朝的快乐时光。
【苏轼在京中三年,实话讲,写的诗文比起在黄州差远了,若要深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心态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他工作太忙了。】
【苏轼到京中不到一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先后去世,苏轼为他们两位起草了悼文,洋洋洒洒大肆夸赞他们的为人和功绩。至于活着的人,文彦博、吕公著、韩琦等,苏轼也依次给他们写了夸赞的颂文。后来一想自己老师欧阳修这么多年去世,实在想念,又开始动笔给欧阳修写赞文。除此之外,官场文章、后辈学问,大家只要有写文章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他。】
【123:哈哈哈,这就好比你单位来了个全国知名作家,凡是写文章都得让他润色两笔。】
【丐帮帮主:苏轼表示我要写吐了,各位再见,我要溜!】
天幕上,苏辙来到自家哥哥书房,神情坦然地请他帮朋友写幅书法。
“我记得我以前送过你的字至少有几十张啊?”苏轼看着站在面前的弟弟表示讶然,“你随便从里面挑一副送出去不就好了?”
苏辙继续面不改色道:“我都送完了啊,现在我手上一副也没了。”
苏轼将手中的笔啪地一声放在砚台上,故意制造出了重重的声响:“苏子由,那是我留给你珍藏的,你怎么都拿来送人了!”
苏辙被自家老哥整的很懵:“哥,你的字我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吗?不至于现在就开始珍藏吧,以后有的是呀!”
好吧,你说的有道理。苏轼咽下自己那点稍纵即逝的不开心,重新提起了笔开始写,一边写一边不忘叮嘱道:“虽然你要多少有多少,但送人也要适可而止,你老哥就一双手,这样下去要累死了。”
【明朝梦里:哈哈哈你就宠他吧!】
【123:懂了,找苏轼本人讨字画不一定成功,但找弟弟要一定不会落空!】
【其实到这个时候苏轼的名头已经响彻全国了,甚至在苏辙出使契丹的时候,一进城就在契丹的酒馆墙上看到了自家哥哥的词。】明意顿了顿,继续道:【可能小苏被一群契丹人围着打听自家老哥事迹的时候也是又惶恐又惊喜,原来自家老哥已经这么火了。】
天幕上,苏辙奉命作为使者出使契丹。苏轼一夜未眠,天还未亮就站在了送行的驿站。
虽然契丹近些年来和宋朝也算和睦交好,双方之间礼节也甚是充足,但万一子由去了回不来呢?自己可就这一个弟弟啊。
苏轼检查了一番弟弟的行装,恍然想起来,二十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去凤翔上任,弟弟也是这么骑着马来送自己的,那个时候的子由清瘦年轻,一晃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二人又在分别。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还未分别,苏轼就已经开始畅想自己和弟弟隔着云海相望了,“更沾巾”大家有没有很熟悉呢,没错,此处和那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在告诫弟弟不要因为路远就伤感。】
【123:老苏你看清楚,伤感的到底是你自己还是弟弟!】
【丐帮帮主:综合来看,苏轼自己更伤感一些哈哈哈.....】
明意继续解读这首送别诗:【“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这句苏轼笔锋一转,把兄弟之情上升到了国家角度,是在鼓励弟弟你这次冒着风雪和路途艰辛前去,就是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宋朝杰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老苏他鼓励式教育有一套的,很自信自家弟弟就是那个人才!】
【但是这首诗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说的呢,“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单于要是问起你的家世,你可千万别说夸耀自己在宋朝的盛名,你万事低调一些,平安回来就好。当时辽国经常会扣押一些宋朝有才学的使者,苏轼一联想苏家在朝中的风头,更加为弟弟的安全提心吊胆,这才免不了嘱托弟弟要万事小心谨慎。】
【这首《送子由使契丹》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一向豁达乐观潇洒豪迈的苏轼在这首诗里变得小心谨慎,一边鼓励弟弟要为朝廷争光,一边又叮嘱他不要出风头,可谓是把离别的不舍、家国的大义、作为兄长的关切叮咛、殷切盼望弟弟平安归来的感情全部糅杂在了一起,字句之间都是复杂情感的自然流露。】
【丐帮帮主:我宣布,这是看了这么久直播苏轼最靠谱的一次!】
【咖喱饭:也是最像哥哥的一次!】
天幕外的苏洵连连点头:“说的不错,我赞成。”
1.《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的时间要更靠后一些,是苏轼准备离开京城去杭州的时候,特此提醒,希望不要误导大家。
2.苏轼说司马光那段,参考《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扶摇直上(二)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