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而此时,对这些一无所知的汤小米母女和村里众人,正走在徐州沛县河口镇渡口前的集市上。

      一行人大清早从村口出发,步速飞快,赶到这里的时候太阳才刚冒出来。

      为了跟上众人,汤小米只感觉自己的小短腿迈得像风火轮一样,都快摩擦得冒出火星子了。

      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个能做到步速那么快,明明她们还背着有东西啊。

      有早收的新鲜花生、毛豆、蚕豆、烟叶等,都是要拿去集市上卖的。

      看着就沉得很,竟然还能走这么快,陶秋菊和汤小米暗叹不如。

      果然古代版的生活没那么好适应,看来还得从心理上、生理上加紧跟上步伐才行。

      河口镇整个镇子不大,因为临河有一个渡口,可以运送一些木材、石料、粮食和特产出去售卖,转运之下,才在此处聚集一些人形成了小镇。

      平常镇上平静得很,只在逢五的时候才会热闹一些,附近村里的人都赶到这里来,或卖或买,在渡口前形成了自发的集市。

      今天是八月十五,据说会格外热闹,一路上没少听大娘们激动地形容往年的场景。

      可当汤小米站在其中的时候,四顾打量,只感觉是置身一个乡间小集市罢了,离热闹远着呢。

      全镇只有一条从里面伸出来的石板主街,街两边是数得着的几家铺子,粗略看上去一家粮铺、一家药铺、一家杂货铺,进进出出有一些人。

      再往前靠近渡口码头处是一个小广场,上面则或坐或蹲着不少来卖货的人,形成了一个散集。

      看着同村大娘们兴奋的样子,俨然眼前的场面在她们预期之内。

      这让汤小米对她们一路上形容的热闹非凡的沛县庙会,都没有什么期待了。

      也对,她可是来自于泱泱十四亿人口的后世,随便去个景点就能人山人海,那是见惯了人头攒动的大场面。

      而如今整个国家人口加起来估计还不到两千万,还不如后世一个城市的人多。

      这么点人散落到全国各地,汤小米大致算了下,整个徐州可能也就20万人,其中沛县可能就2万人口。

      而沛县下设五个镇,估摸着每个镇也就三四千人。

      今天能来赶集的,算上十个人里来一个的话,那全部到齐后也就三四百人。

      想想三四百人分散到街头巷尾各处,自然显得零零落落不是特别人多的样子。

      想到这些,汤小米瞬间对逛集市的热情消了下去,只老老实实跟在她娘身后做采买,一边观察着自己粗略计算的情况对不对。

      而陶秋菊才没心思计较到底热闹不热闹,只一心盘算着兜里的钱该如何花在刀刃上。

      如今家里的米只够吃几天的了,家里人多,每日消耗比较大,尤其是她不愿意亏了孩子们肚子,早上吃了稀的,中午和晚上的话则必然要吃干的。

      这样操作之下,无论如何往里面加多野菜,一天五斤米怎么都少不了。

      通过这几天和隔壁陈氏的交流,加上记忆中的一些做法,今天她首先要买的便是一些粗粮。

      如今不比以往,还是要省着点过,她便决定学着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准备做杂粮饭吃。

      如今整个徐州主食都是“五谷杂粮”,包括小麦、稻米、高粱、粟、豆等,他们一家也得入乡随俗是吧。

      能填饱肚子最重要,再说适当多吃一些粗粮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而且还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效果,只要配比不要太失衡就好。

      因此她毫不犹豫地找蹲在路边的一个大叔买了五十斤高粱米,2文钱一斤,只稻米一半不到的价格,泡软后混着稻米一起煮着吃,又能多吃几天了。

      然后便在心里默默进行资产盘点:大米25斤、高粱米+50斤、铜钱-100文余400文、野菜若干。

      创业成功后管了多年公司财务部门的她,做得最多的就是资产负债盘点,进进出出都是上千万的资金流水,实在是没盘过这么穷的家当,实在是有点杀蚊子用宰牛刀了。

      “哟,这是找牛湾村买的高粱米呀,那你可买对了,就他们村高粱米好吃!”孟大娘凑上来说道。

      “是的呀,本来想找我们村买的,问了一圈,大家家里都没有余的,这才跑到这里买,待会儿还得背回去呢。”陶秋菊解释说道。

      她也不想费工夫跑到集市买粮食,奈何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各家的余粮都不多,所以只得来这里看看。

      摆在外面卖的要比镇上唯一那间粮铺便宜一点点,为了省下这十多文钱,她只得早早买下,然后一路背着。

      一边后悔没有把老大汤承武带来,那一身的力气,好歹能帮忙扛一扛。

      另一边则惦记着省下来的钱,刚好给孩子们去买上次承诺的花生糖。

      几个孩子馋花生糖很久了,之前袁氏买过一次,可一直藏得死死的,不给大房几个孩子吃,害得他们只闻得到香味却吃不到嘴里。

      花生糖一斤十文钱,其实也不贵,但对他们这种家庭来说,十文钱都够买两斤大米了,原身就怎么都舍不得买给孩子们吃,只得心痛地看着孩子们犯馋。

      陶秋菊回忆起原身那种心酸和不舍的心情,想到孩子们当时那个可怜样,咬咬牙决定第一次赶集就满足孩子们这个点,大不了少买两斤米嘛。

      一斤花生糖够几个孩子吃好久的呢,为了孩子们这么多天的快乐,值得的!

      几个人闻着香气就往杂货铺走去。

      只见挨着集市第一间就是杂货铺,两个门面打通,场地还算颇为宽阔,里面摆着高高低低的货架,上面则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油盐酱醋茶糖、针线布头、锅碗瓢盆等等。

      有点像现代小县城里常见的两元店,主打一个种类繁多。

      此时铺子里面进进出出的人不少,店老板索性把前面的挡板都拆开了,方便大家看清并挑选。

      陶秋菊率先走进去,边转圈边在心里对比衡量,终于下定决心最终买了30文钱一小壶油、30文钱一小包盐、50文钱一把剪刀、10文钱一根针、20文钱一卷麻线和10文钱两斤花生糖。

      “承惠150文!”店老板打着算盘报出价格。

      陶秋菊一脸肉疼地付钱,一小串10文,足足拿出来十五小串。

      每给出去一串不由得心疼一下,实在是这钱太不经花了啊!

      她不由得忧伤起来,多少年没这么为钱为难过了,再次体会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感觉。

      看来之前还是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总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可如今才发现这路不知道在何方。

      看来必须得自己去开路了,不然就是坐吃山空,这么点钱迟早花完,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风了!

      她心底生出穿越以来最浓烈的紧迫感,恨不得马上拉着女儿丈夫就去筹划怎么搞钱搞粮。

      而这时,陈氏刚好找过来,陶秋菊只得收起焦躁不安的心情,按照计划又跟着一起去了药铺。

      药铺就在杂货铺隔壁,门脸要小得多,高高的柜台后是一排排小格子的药柜,里面装着各色中草药,汤小米垫高了脚尖才能勉强看见里面的场景。

      只见里面一个老大夫正在坐诊,另外一大一小两个药童正七手八脚忙着从各个格子里面抓药,然后用一杆小称称重。

      陈氏是过来给她婆婆买药,用了多年的方子,按时过来抓药即可。

      而陶秋菊则自己给汤大强配了内服的药方,进一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此时也是念着药名让药童给称药。

      “弟妹,你这还记得药方啊,你爹传给你的吧,可真的是有用啊,这一下省了一笔看大夫的钱呢!”陈氏赞叹道。

      陶秋菊笑了笑默认了下来,反正原身的爹已经去世,都推到他身上的。

      其实原身爹最多算个赤脚医生,勉强会个把脉和开药方,当年运气好跟一个游医学的,可惜还没完全学到家,那游医就过世了。

      他自己好多都没学清楚,自然就没有太多教女儿。

      陶秋菊记得的一些药方,还是当年辅修中医的时候背的一些名方,以及后面创业做中药颗粒生产方面的,虽然主要去做管理了,但对公司的各个药方都还是记得分毫不差的,此时随便拿出一个活血化瘀的方子不成问题。

      “你帮我看看,我婆婆这个药方咋样?”陈氏小心翼翼掏出一张纸问道,只见纸张都泛黄了,可见是用了多年的。

      “我只勉强认得几个字,还是当年我爹教的,这方子我可看不懂喔!”陶秋菊说道,维持着原身的人设,那就是只识得几个字的村妇。

      陈氏这才反应过来,也对啊,自己咋一下子把这陶弟妹想得那么厉害了,还想着让她看下方子呢,这方子可是当年找彭城的一个老大夫开的,她如何看得懂啊。

      都怪这弟妹平常表现得颇为不俗,让她下意识就起了这个念头。

      如今听了这话,这才哂笑着把方子收了回去。

      “不过刚才听你念的,有黄苓、夏枯草、杜仲,应该是有治疗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耳鸣心悸、胸闷气短这些症状的功效的吧?”陶秋菊随口问道。

      她刚听完方子,就知道她家老人估计是高血压,中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黄苓、夏枯草、杜仲都有降血压的效果。

      “哎哟!可真神了,我娘可不就是这些症状嘛,都多少年了,只有吃这方子药才能缓解。”陈氏惊讶地说道。

      屋内正在称药的小药童显然听到了刚才这番对话,不禁嗤笑一声。

      “小药童,你这是为何,难道我这弟妹说错了不成?她可是一听我药方,就知道我家病人的症状!”陈氏不服气地对着小药童说道。

      小药童被顶了下,也是不服气地说道,“且不说别的,就是咱们镇上,十个老人九个都有这些症状吧,谁不头晕、心悸、胸闷啊!来瞧医生的大多是这些毛病,只是不是谁都吃得起药罢了,她不就是说了句废话嘛!”

      陈氏还要辩驳几句,陶秋菊连忙拦上去,笑着说道,“小先生说得有理呢,我就是当年随便听了两耳朵药理,今天也就随便一说,当不得准的!”

      见她这样好态度,还叫自己一声小先生,小药童不禁红了脸,一时也后悔自己说话太冲了。

      这时年纪大一些的药童刚从后面走过来,拍了下小药童的头,呵斥道,“人家两位客人随便聊天,你拆什么台,显得你能的,还不快去称药!”

      说完笑着对屋外几人说道,“几位稍后,我们正在给前面人称完了就给你们称。”

      陶秋菊笑着说道,“不急不急,你们慢慢来。”

      她这态度不由得让人心生好感,小药童一边称一边悄悄打量她,只觉得看上去和走在大街上的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却好像又散发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亲近。

      他不知道的是,这就是人身上自带的气场,自然而然让人觉得随和亲切。

      陶秋菊只当没看见小药童的打量,自顾和陈氏小声说着话,一边等药包好。

      “怎么又涨价了啊?!之前都是40文一贴的!”掏钱的时候,得知要多付10文一贴,陈氏不禁惊讶问道。

      “实在是如今杜仲涨价,您这药方里杜仲还挺多,自然就涨价了。”大药童站出来解释道,“我们家药铺是在县城也有店的,都是一样的价格,外面也都涨价了的,不信您下次去问。”

      听到这话,陈氏知道他说的应该是真的,镇上这家药铺一直主打童叟无欺,名声很好的,这才不得不无奈多掏了40文钱。

      她婆婆每个月要喝四贴药,她这次就是一次性买的一个月的量。

      算下来如今一个月要200文的药钱开支,难怪他们家也觉得吃力,哪怕四兄弟平摊,每家每个月都要多花50文。

      50文看着不多,但关键月月都要付,还经年累月的,难怪他们日子也都过得有点紧吧。

      见到这一幕,陶秋菊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毕竟她只是会一些药理知识,这药材她可变不出来。

      想到药材,突然一个主意从她心里冒出来,于是连忙向大药童打听道,“请问你们这儿收购药材吗?”

      大药童没想到她这么问,诧异了一下说道,“收是收,可我们只收特定的药材,另外还要炮制好的。”

      那些常见的、大家都认识的,他们一般都不收。

      有了他这话,陶秋菊心里有底了,连忙打听具体收哪些。

      果然都是些相对少见和名贵的,像刚才说的杜仲,还有当归、三七、白及、菖蒲、黄芪、猪苓、芍药、黄精、天麻,甚至人参、鹿茸、天麻这些昂贵异常也特别难寻的他们才收。

      她认真记了下来,是在想着看下次能不能去趟山里,找些草药拿出来卖了,也算是一条来钱的路子。

      毕竟认识草药材和炮制她都会,只是不知道这些山里能不能寻得到。

      摸着兜里仅剩下的100文,她决定还得找机会去试试。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第 14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