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名词解释 ...

  •   1.☆吴中四杰: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比拟初唐四杰,他们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故称“吴中四杰”。吴中四杰中,高启名声最盛,被誉为明诗冠冕,,其他三人诗歌成就逊于高启,即使是成就较高的杨基,亦被称为“元诗习气”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2. ☆台阁体:
      是永乐以后,尤其是仁宗、宣宗时期,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等为代表。台阁文人推崇欧阳修、曾巩,立足于“羽翼六经”“发明圣人之道”。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做,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
      是以李东阳为首,出现于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除了李东阳外,主要还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等,他们与李东阳或为同年,或为门生。因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称茶陵派。茶陵派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气象等方面超出了台阁体的表现范围,为前七子复古运动起了先导作用。
      4.☆前七子:
      又称“弘正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核心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前七子掀起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取法唐宋八大家古文,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6. ☆后七子:
      是指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等七人。他们共倡文学复古运动,在诗学谱系的选择上受前七子影响,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古诗、盛唐律诗尤其是杜诗为典范,在七律一体上用力尤多。
      与前七子一样,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致于难脱蹈袭的窠臼。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
      7.童心说:
      晚明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提出的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即真心,也就是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以及外在的“见闻道理”的障蔽干扰。“最初一念”即人本然的私心。“童心说”的另一重内涵,强调自我思想情感的表现,真诚无欺,注重性情之真。
      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他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强调个体人生价值,对晚明社会价值取向起了启蒙作用。他的文学观念也有明显的离经叛道倾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基于此,李贽反对复古,大力提倡通俗文学,以极大的热情评点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厢记》等,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对小说、戏剧的偏见。
      8.☆公安派:
      晚明时期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除“三袁”外,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潘之恒、雷思沛等人。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倡导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钟情于“本色独造语”。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坛复古风气。
      9.性灵说:
      是公安派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其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要求创作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性灵说”收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肯定人们“性灵”中蕴含的各色各样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所谓“任性而发”,即真正体现“信心而出,信口而谈”,客观上要求削弱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
      10.☆竟陵派:
      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歌派别,因二人均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他们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弥合“厚朴”与“性灵”,以革前后七子因袭之弊;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以“凄清幽独”“幽深孤峭”纠正公安派“牛鬼蛇神、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有“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
      11.晚明小品文:
      是在晚明时期趋于兴盛的一种散文类型。主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小品文艺制较为短小精练,题材上不拘一格,序、记、论、传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以展现个人情趣、描写山水风景、抒发日常闲情逸致为主,拥有颇为壮观的作家群体,除三袁、钟惺、谭元春外,还有汤显祖、张岱等,形成彬彬大观的局面。代表作家是张岱。
      12.《清平山堂话本》:
      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嘉靖年间洪编刊。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篇,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其中二十四篇为《宝文堂书目》所著录。一般学者认为它们基本上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原貌,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13.☆“三言二拍”:
      冯梦龙于天启年间辑录刊印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走向繁荣的标志。凌濛初所作《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继“三言”之后影响最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的总称。“三言”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这些作品一部分是根据“宋元旧篇”修订而成占三分之一,一部分是明代话本或者明代文人拟作。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二拍”指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集四十篇,实收七十八篇,主要取材于古今杂碎事,大部分为作者自己创作,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标志我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 ☆拟话本:
      是明代中叶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最早应用这一术语。在结构特征上,“拟话本”一般保留有“入话”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由文人创作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艺术性更强。从鲁迅起,一般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归属于“拟话本”一类。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15.章回小说:
      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章回小说萌芽于宋元讲史,明代章回小说正式形成。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刻本是嘉靖壬午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16.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金瓶梅》被认为是世情小说开山之作。之后的明清的世情小说,或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17.《三国演义》毛本:
      指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演绎本”的基础上,吸取“志传”的若干内容,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修改,并做了点评的本子。这一本子增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加重了正统的道德色彩,成为后来最流行本子。
      18.“四大奇书”各自现存最早的刊本、“四大奇书”各自最著名的评点本:
      四大奇书指明代四部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演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
      最早刊本:《三国演义》——嘉靖本 《水浒传》——嘉靖本
      《西游记》——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世本”
      《金瓶梅》——万历《新刻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评点本:《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 《水浒传》——金圣叹评本
      《西游记》——“世本” 《金瓶梅》——张竹坡评本
      19.《水浒传》金评本:
      即《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指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本“腰斩”成七十回并评点的本子,这一本子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以卢俊义一梦作结。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并在文字上做了修饰,附有精彩评语,成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20.“四声猿”:
      是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也是最早的杂剧作品,其名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更甚于三声,其取意为断肠之歌。《四声猿》包括四种杂剧,《狂鼓史》叙祢衡击鼓骂曹,《玉禅师》叙高僧破戒,《花木兰》《女状元》叙女子从军、应举。《四声猿》在体制上突破了北杂剧的规范,被认为是明代杂剧的巅峰之作。
      21.“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填空)四个传奇。四部传奇的情节都涉及梦境,故称。从题材内容来看,《紫钗记》《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曰政治戏。
      22.临川派:
      又称玉茗堂派,明代后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祖籍是临川,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影响了一批与汤显祖同时或之后的剧作家的创作。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这批剧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张坚等。这些剧作家与汤显祖创作主张相近,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
      2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其成员包括活动在万历年间的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徐复祚以及明末清初的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等。这些作家都严格遵循沈璟的理论主张,严守格律、曲辞本色,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
      24.汤沈之争:
      是指明代戏剧史上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与以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之间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沈璟一派注重曲律,汤显祖一派注重曲意,强调才情。两者的分歧关键在于前者注重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而后者侧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两者并无是非好坏之分,两者互补融合,推动传奇艺术发展。
      25.四大声腔:
      四大声腔是指明代南曲系统的江西戈阳腔、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苏昆山腔四种声腔。明初到嘉靖大约两个世界内,这四种声腔在南方的众多声腔中脱颖而出,流传甚广,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戈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成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26.三大传奇:
      指明代中期李先开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鸣凤记》。《宝剑记》开启传奇表现忠奸之争的先河。《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鸣凤记》开拓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是时事剧的发轫。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27.复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的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宗旨是“复兴古学,务为有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28.几社:
      是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几社和复社彼此呼应,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政治上主张尊古复古,文学上倾向揭露时政弊害和民生疾苦。
      29.“三灯丛话”:
      “三灯丛话”是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和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传奇小说的合称,它们上承唐人传奇,下启《聊斋志异》,在传奇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剪灯新话》内容多为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离奇的色彩。有些甚至荒诞怪异的。书中约占一半的爱情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气息,有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自主婚姻的追求。《剪灯馀话》在文体上,其显著特点是议论减少,叙述已是完全浅近的文言;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为拟话本提供了大量素材。《觅灯因话》虽仿效《新话》,但文思才情均不及前二种。
      30.传奇:
      在唐宋指文人用文言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元代和明初,又称元杂剧为传奇;明清则称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为传奇。明清传奇是明清主要的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体制特点大致与南戏相同,但在结构、曲调、表演艺术、角色分行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31.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戏曲流派。苏州在明代是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到了清初,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毕魏、丘园等。
      32.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的诗论主张,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总,提倡从大自然中去领悟人生真谛,崇尚高远情怀,主张清新淡雅的风格。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其创作的典范。“神韵”即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33. ☆梅村体:
      清初诗人吴伟业以明清易代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他的七言歌行体,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昧,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梅村体”叙事诗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诗史。《圆圆曲》是“梅村体”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34.格调说:
      为清中叶沈德潜的诗论。在文学创作主张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其诗歌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诗作多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为封建正统派诗论。
      35.肌理说:
      清代翁方纲的论诗主张。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肌理”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肌理说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36.性灵派:
      以袁枚为代表,他吸取明代公安派的理论并加以发展,主张直抒胸臆,性情是诗格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论诗崇尚性灵,即性情、个性与诗才。袁枚宣言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强调情是其诗论的核心,男女是真情本源。明确提倡创写“有我”之旨。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37.☆阳羡派:
      清初以陈维崧为宗的词学流派。陈维崧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崇尚苏轼、辛弃疾,以豪情抒悲愤,词风雄浑粗豪。随着清朝统一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
      38.☆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词学流派。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以张炎所说“清空” 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后来,龚翔麟汇辑刊刻发行了《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清中期厉鹗继承朱彝尊的诗学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39.☆常州词派:
      开创者张惠言,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张惠言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提倡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周济以艺术的眼光推尊词体,突出词的“史”性和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
      40.乾嘉学派:
      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学派可以说源于清初的顾炎武(清代学术开山);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禁锢的结果。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乾嘉时期的汉学家继承了清初学者的治学方法,却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多是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进行文字训话,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尽管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这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和缺乏思想理论建树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4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他们以古文正宗自居,主张学习《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以“义”“法”为理论核心,将“义理”“考据”“词章”合而为一。
      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42.《闲情偶寄》:
      清代李渔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诸部,论述了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创造以及有关戏曲编导等问题,是我国戏剧理论与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
      43.花雅之争: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腔。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 被统治者排斥,昆腔则受到统治者钟爱,给予扶持。乾隆年间,花部已成气候,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雅部逐渐消歇,北京花、雅之争,是花部剧种遍地开花,战胜昆曲的一个缩影。
      44.一书而兼二体:
      其一,《聊斋志异》不似《太平广记》等事以类聚性质的书,却兼有传奇和志怪两种题材的小说,所以说是“一书而二体”;其二,《聊斋志异》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但绝大部分这些故事却是细微曲折,娓娓道来,读之,使人顿觉书中之状历历如在目前,“传奇法,而以志怪”,也是“一书而兼二体”.
      45.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成就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46.脂评:
      又称脂批,是目前学者公认《红楼梦》最早的评点,有脂批的《红楼梦》版本多为传抄的手录本。脂评的作者不只一人,之所以称脂评,是以作者之一的脂砚斋作为代表而言的。脂评批语中有署名或提及的批者主要有脂砚斋与畸笏叟。
      47. ☆诗界革命:代表人物后世评价
      清朝末年的一场诗歌改良运动,发生于戊戌变法前后,以黄遵宪、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为主要倡导者,正式提出者为梁启超,成就最高者为黄遵宪。
      维新变法失败后,新学诗的实验中断。梁启超在亡命海外之后,以“新民”,即启发民众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诗界革命\"最先被他提出,梁氏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标示“诗界革命”,纲领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代表作家是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等。
      他们要求在旧有的诗歌形式下扯寻新名词、新语句入诗,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诗界革命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求,由于其仍不脱中国古诗的窠臼,诗界革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诗歌改革。
      48. ☆文界革命:代表人物后世评价
      是“诗界革命”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催化的又一文学变革,由梁启超提出并成功创造。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人写文章的思路和风格,使文章既有新鲜的思想,又有明白流畅的语言,成为一种虽用文言文写成,却比较通俗易懂的“新文体”。梁启超用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界革命是近代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性改革的桥梁。
      49.☆小说界革命:代表人物后世评价
      晚清文学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小说界革命”的理论重点在于小说是改良群治的最有力工具,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是“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希望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促使知识阶层自觉地运用小说进行觉世新民、疗救社会。前者是小说功能论,后者是小说地位论。它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甚至使小说的地位提升到社会中心的关键位置,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和翻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50.☆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部抨击腐败、指摘时弊的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行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这四部小说采取批判社会现实的态度,形成一股批判现实的文□□流,鲁迅称为“谴责小说”,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同。
      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类型之一,最初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黑暗与腐败,艺术上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多采取联缀许多独立故事而成长篇,结构不甚严密,无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缺乏典型的人物塑造。
      51.鸳鸯蝴蝶派:
      辛亥革命前后的小说写作言情一派,亦称“礼拜六派”,并非组织严密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小说流派。在故事题材、情节叙事上渐趋变化,多写青年男女真心相爱,因外在阻隔或内心戒律难成眷属的悲剧。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贾玉缘》,李涵秋《广陵潮》,周瘦鹃《九华帐里》,包天笑《一缕麻》等。
      52.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指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是我国成就最高、最具典型性的民族史诗,于19、20世纪之交开始有文字记录传世,但至今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存世,是一种活态史诗。
      53.狭邪小说:
      狭邪本指曲折小巷,旧时娼妓多居,后遂指妓院或妓女。专写书生与优伶、妓女情爱的小说,鲁迅谓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邪小说”。清代道、咸之际,城市繁荣,伦理道德衰微,一批以狎优狎妓为题材的小说出现,主要作品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王学□□:王学□□亦称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心学众多派别之一。其主要人物有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