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回城 ...

  •   北京深冬的空气有一种异常的干燥透明,像透明的玻璃笼罩了大半空气,每吸入一口都感觉鼻腔像在玻璃厂塑了一层膜,冰凉坚硬,能量出来鼻腔的长度。

      冉钦抱着棉被包起来的行李,立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如果是他上次站在这里的时候,那他应该紧张又无措,一方面因为手里拎着看起来就有油水的皮箱,一方面因为鼻子上架着看着就好欺负的眼镜。

      但现在的他可以说是安全的很。时代变了,人人都争当道德标兵,如果不是他一副知青打扮,估计已经有路过的热心市民帮他拿起行李。可惜的是,即便没了小皮箱和黑框眼镜,他身上还是有种资产阶级的特殊气味,这座城里的每个人都能闻出来,并和他保持三米远的距离。火车站的人并不算多,正值新春佳节,人人都在家里呆着,本地家庭本地工作,本地人的体面就体现在一年都不用去一次火车站。

      冉钦看着路牌辨认方向,往西二胡同走去。

      知青回城虽然算不上喜事,但大多也有家人接应,冉钦这样孤苦伶仃的回城奇怪的很,一路上被瞧见的次数基本可以确定他接下来的生活困难程度。他一边数着路人注视的眼光,一边凭着几年前稀薄的记忆力寻找只有一行的模糊住址。

      手里的棉被已经被冻得梆硬,像抱着一块硬铁一样越来越沉。冉钦感谢几年来的乡村生活让他的胳膊长了一层厚实的肌肉,同时感谢极目远眺满眼是山的环境治好了他的假性近视。下乡的日子里,那个失去作用的眼镜被他用来跟大队的书记员换了两次不用下水工作的机会,挨过了一个寒冷的深秋。每年入冬前下鱼塘,总有几个知青要高烧,耽误了工分还弄坏了身体,落得羸弱的名声就可以与先进青年的称号彻底说再见。

      总而言之,冉钦下乡的日子过得不算坏,但这也不能解释他回城的原因。他没有平反的父母,没有留在城里的兄妹,就在前天,大队长忽然找到他,给他看了一纸文书,然后递给他刚刚写好的介绍信,让他来这个模糊的地址。

      “你到了再听组织安排。”

      这个地方就在冉钦长大的城市,但是是他不常去的地界,他不知道怎么会和这个地方扯上关系,更不知道去了这地方能不能找到所谓组织,但他只能收拾了行李,带上仅有的棉被和干粮坐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至此为止,他回城这件事还满是谜团,但这几年的生活教给他的最宝贵的道理就是世事无常,顺其自然。如果是以前的他应该会惊慌,会反抗,一定要找人问个清楚,弄清楚这世间所有的道理。但现在他已经明白,这个世界上道理不多,人情不少,真理是书本里的阳春白雪,适应才是煤堆里的人情世故。

      在胳膊撑不住以前冉钦终于站在了胡同口。胡同口的供销社里没人,也没坐着聊天的大爷大妈,看来寻找组织这件事多半在这个春节结束之前都要告吹。胡同还算敞亮,里面一户一户大门虚掩,里面隐隐传来摆放桌椅的声音。冉钦敲了敲最近一户的大门,一个50岁上下的大娘开了半扇大门,上下扫视了他一遍。

      “姨,我是从南山大队收到通知过来的,这是我的介绍信。”

      冉钦从怀里把大队长盖过章的介绍信拿出来,一路揣在怀里还热乎,可以说是冉钦现在身上最贵重的东西。大娘打开信看了一眼红章,就递还给了冉钦。她朝着胡同里喊了一声:“赵二爷,院子里添人了。”胡同里一道大门应声而开。

      “小伙子你进去就行,姨家里还有事儿忙。”

      冉钦谢过了大娘,打开的大门口一位胡子刮得干净的大爷跟他照面就伸出手。冉钦熟练地把信递过去,空隙里他注意到这个院子的门槛已经倒了,但没人修。赵二爷正看着介绍信上的信息,里面写明了冉钦的籍贯,下乡期间的表现,以及回城后在这里落脚的指示。

      “在这长到几岁?”

      冉钦把行李提了提抱到胸口。

      “17。”

      赵二爷点了点头,把信还给了冉钦。

      “年后去公安局把户籍转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下院子里的人口。”

      “西户住的是孙编辑和他媳妇,还没孩子,孙编辑在日报上班。东户住的是李大娘和她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孙女儿,都在烟厂上班。我住在北边堂屋,已经退了,一个女儿现在支援边疆还没回来。”

      冉钦心里捏了把汗,赵二爷的女儿还没回城,不知道是自愿还是任务,不论是何种情况,他对回城的自己估计都没有好脸色。

      “你就住西边这个耳室,和孙编辑两口儿互相照应,你刚过来什么东西都缺,过年过节——”

      赵二爷忽然想起来什么,对着冉钦问:“你回来分配工作了么?”

      冉钦含混回答:“大队那边没说,这边也还没正式报道,还不知道呢。”

      赵二爷听了这回答挑了挑眉,冉钦回了城但被分配到他们这里,父母家人已不在北京,工作不明,显然也不是技术特派,不是有什么人物照拂就是家里有人在做保密工作。这种背景的人不好亲近也不好得罪,最好是当院里的隐形人一样对待。

      冉钦对赵二爷讳莫如深的态度不置可否,现在院里的人能无视他正好,他自己还没弄清回城的原因,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不踏实。

      “厨房里接了自来水,每人一天能接两桶,勤俭节约。”

      赵二爷嘱咐完就给冉钦开了西边耳室的门,把钥匙递给他。

      “现在是吃饭的点,咱们院人口不多,不在院子里吃饭,你收拾好行李去给各家打个招呼,借两块蜂窝煤烧烧。”

      “诶,谢谢叔。”

      冉钦等赵二爷进了北边堂屋才提溜着行李进到屋里。他注意到和自己房间相对的东边耳室也没挂锁,应该是有人住着,但赵二爷没介绍,要不就是李大娘一家人口多多一间屋子,要不就是那边住着的人极不受院子里人欢迎。

      “不论如何,待会儿打了招呼便知。”

      冉钦打量了一下屋子,一扇木头小窗,不是纸糊的还带着门,夏天是极方便,但这么冷的冬天还需要找纸糊一糊缝隙。房间里除了一个木床板什么家具也没有,烟囱下面通着取暖的火炉。冉钦把棉被褥子铺到床板上,全身行李就剩下两个铝盆,三斤干粮,还有一套换洗的衣服。长久不住人的房间冷的厉害,所幸门窗紧闭没什么灰尘。行李收拾得太快显然邻居们都还没吃完晚饭,冉钦坐在床上考虑接下来需要怎么办。

      回城的指令下得太突然,火车上的时间冉钦大部分都在发懵,思索是谁能让他回来。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到了地方也没一点线索,现在冉钦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想想接下来几天该怎么过。首先取暖,即便维持一个不冻死人的温度,春节这几天都至少需要4块蜂窝煤,只能找邻居借。幸好邻居们都是人人有工作的人家,应该不至于不借煤火给他。其次吃饭,三斤干粮也够他支撑5、6天的伙食,所以节后必须马上把户籍转过来,拿到粮油票,再看看能不能找到活做。他在北京生活了17年,虽然父母不在本地,但是一些老邻居和同学朋友也可以找一找碰碰运气。再次这房间需要添置一些东西,扫帚掸子,碗筷水壶,只能先凑合过两天,再想办法。冉钦把干粮挂到房梁上防冻防潮,然后出门到厨房里接了盆水,等待会儿借了煤烧点热水喝。

      一个人在房间里无事可做的时候时间总是格外漫长,小时候这个时间总是在读书,下乡后有同屋的知青聊天,从最开始的诗词歌赋到后来的村里的家长里短,总能打发时间。现在骤然只剩自己一个人,家徒四壁,冉钦只好在脑子里想今天刚刚得到的信息。

      院子里现在有三户人家,没有老人小孩的孙编辑家应该最宽裕,孙编辑作为文化人对他这种返城知青也应该最友好;李大娘家双职工,还是在条件很好的烟厂上班,家里应该背景不错,生活安逸,但是这样的家庭也许孙女大点会再要一个孩子,因此小有负担;赵二爷女儿还没返城,也许会对他心有芥蒂,但是面上应该表现不出来,同时作为院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应该会对他有所关照,但是最好还是不要麻烦他太多。冉钦对西巷这边不算熟悉,同时这几年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这边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未可知。

      回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家人的现居地址不明,以前的熟人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北京,入住一个全然陌生的院子,冉钦只觉得现在他的处境比刚刚下乡时还要艰难。感谢现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对他人较为友好,只要自己不成为阶级敌人靠着施舍也不至于饿死冻死。追查自己回城的原因并不现实,找到工作也艰难,钻法律的空子不合时宜,现在他只能靠着这个院子里的人逐渐立足。

      搞清楚了自己的处境,正巧隔壁传来开门声,冉钦一把坐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出门和孙编辑打招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