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战场上的“血胆将军” ...

  •   “我要各位记住,我们不是为了马革裹尸,不是为了为国捐躯而参战。我们赢得战争,要的是敌方的可怜虫为国捐躯,马革裹尸。”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巴顿将军》(1970年),其魅力不仅在于展示了一幕幕宏大、强烈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的精美画面,更在于刻画了画面里即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唯一主角:“血胆将军”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该影片用极富煽动力的演讲作为开篇:星条旗下,男主人公巴顿(乔治·斯科特饰演)一身戎装,步上演讲台,发表了长达5分钟的演讲(是巴顿某次主要战役前对第三集团军将士的动员讲话<有删节>),魄力十足。
      简短的片头音乐后,镜头对准1943年突尼斯卡塞林隘路。荒凉的战场,战死的士兵,扫荡战场的阿拉伯人,贪婪的秃鹫,狂吠的狗……勾勒出一幅悲观、荒凉的局面,明示着盟军军事上的失利。
      但是!
      这一切将会改变!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虽已年逾50,却依旧雄心勃勃。他一到任,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军纪,硬是把一盘松散懈怠、悲观畏战的散兵游勇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
      他桀骜不逊、威严傲慢;他憎恶懦弱,崇尚铁血;他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领而不懈努力,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以及自己治下军队的能力。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字,于是,一系列的胜利与荣耀,包括他治下的第三军团,在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里,48小时之内急行100多英里,最后成功解救巴斯通尼之围是多么的理所当然。
      当被问起“我们怎么没想到你这么受部队欢迎”时,他理所当然地答道:“并非我受欢迎,而全因他们是出色的士兵使然。”
      是的,他智勇双全,他坚信他与他治下军队的战斗力,他曾先后率领第七、三集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德意联军阵地。他毫不吝惜地给予立下战功的士兵们荣耀,但他本人,受部下欢迎程度却和他的战功成反比。他的部下甚至抱怨说血是我们的血,胆是他的胆。
      当然,他之所以打仗,是因为他热爱打仗,而不是为了受到部下们的欢迎,他只需要他的部下为他打仗即可。
      他的复古情怀使他相信自己是从多个不同时代的著名、善战、勇敢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给他添了几分柔情与浪漫主义色彩。在影片中,德军的史泰格甚至不留余地地在上司面前赞美巴顿,并把巴顿誉为“军事史家”,“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虽是死对头,但史泰格本人应该由衷钦佩这个给他所效力的纳粹造成巨大麻烦的血胆将军,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的吧。

      影片人物与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历史,再现了巴顿毁誉参半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既不仅有血有肉,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的艺术形象。
      巴顿火爆、直来直去,嫉恶如仇、嫉懦如仇的秉性;粗鲁、近乎野蛮的作风;喜欢用粗辞糙语,过于铁血、不通人情的统率(包括殴打士兵);以及他对世界、政治的憎恶,对蒙哥马利的不友好,对俄国人的仇恨,至死也不愿接受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和手段,甚至不惜与上级和政客顶牛,并发表诸多不慎重政治言论等等……所作所为激起各方各面的不满都得到了如实反映。
      这样的巴顿,是纯粹的军人。让别人在欣赏他的军事才能之余的同时,也对他头痛不已。
      这样的巴顿,是战场上的“血胆将军”。他用战功说话,为战争而生,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也是“暴戾的军神”。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