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瞒天过海 ...

  •   赵朱笑而不语,她已经想到了对方的作案手法,但具体该如何取证,恐怕还得再想想法子。而且,还有一件一直让她很在意的事情——动机!到底,他的真正动机会是什么呢?

      赵朱对老杨同志道:“老杨,你不是想知道姜林深怎么能做到一夜之间来回几百里地的吗?走,我带你瞧瞧去!”

      老杨一脸懵地跟在她身后,两人走了有十来分钟,才来到了包装车间,老杨一直保持着沉默,直到来到了这里。

      高大的厂房内灯火通明,厂房前,两条黑亮的铁轨通向黑夜中的远方。

      1974年上半年,工业生产不少地区有所下降,主要问题是煤炭和铁路运输情况不好。为了减轻对整个国民经济和战备的影响,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

      全国上下一盘棋,上情下达,这个政令有力影响了生产的恢复,同时,也让铁路运输这条动脉血管更加有力地搏动了起来。

      不但矿上有煤炭运输的专用铁道,化肥厂也有专用的货运专列!

      见此情形,老杨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说,他没有坐客运火车,而是偷扒上了运化肥的专列火车来回省城的?”

      赵朱望向铁轨,点头道:“准确来说,他应该是半夜扒上铁运处的火车回来,作案后,又趁夜色坐上了运化肥的火车回去的!
      铁运处运输原煤的火车,哪怕是空车,也免不了要蹭上煤灰,而铁警巡道时主要是抓偷煤的,见到空车又哪儿会特意查看?他一定是早有预谋,打听到了火车具体班次,又趁着周末李厂长值班,半夜厂区里人少的机会才作案的!”

      老杨摸着下巴,认真思忖着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两百多里的路程,如果坐火车,不到三个小时就能从省城回到应市,所以,如果他入夜后回程,到达时间也就是两三点钟,作案后,他用同样的方式返回省城,那时天还没亮,他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住处。如此一来,他就拥有了绝对的“不在场证明”!

      赵朱看到他恍然大悟的表情,又继续道:“他的纰漏并不止一处,想必他让麻赖子报信也是临时起意。

      把黑锅扣到陈秘书头上的最好办法,其实是留下一封“认罪”遗书,但以陈秘书的工作性质,他留下的文字太多了,想伪造笔迹并不容易。

      而且,万一陈秘书没毒发身亡呢?或者,万一陈秘书喝水前,就发现李厂长死亡,甚至发现自己的哑铃被人动过,那他会不会把凶器处理掉?

      该怎么把怀疑合理引到他身上去?

      所以,当他来到包装车间,准备偷偷扒火车返程时。

      看到麻赖子后,就突发奇想,要让他去当这个引信儿,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到陈秘书“畏罪自杀”上去!

      陈秘书很讲究养生,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后,会先喝上一杯温水。而夜班下班时间是早上八点,他觉得等麻赖子下班时,陈秘书刚好会中毒身亡,他去报信儿就越发显得真实可信。

      哪怕对方没有服毒身亡,只要发现了李厂长的死和陈秘书柜子里的凶器,他也很难洗脱嫌疑!”
      说到这儿,赵朱笑得意味深长:“况且,发现这件事的人,是张大梁张科长!如果不是你来办案,我想,直接把陈秘书定为疑凶应该是最“省事”且“皆大欢喜”的做法吧?说不定,张大梁一到局里汇报情况,就已经有人打招呼,让尽快结案了吧?”

      老杨没作声,只是脸色更冷了点:“案子到我手里,就得查个水落石出,什么某某某的招呼,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赵朱看着他笑了起来,要不说俩人对脾气呢?她看人还是挺准的,如果不是老杨这样的人,她也不会把心里的想法全盘托出呀!

      清了清嗓子,赵朱继续道:“而麻赖子的情况特殊,除了他的直属领导和工友,没几个人会清楚他的事儿。当然,跟村民谈过征地事项、安排过坐地户分配的姜副厂长除外!”

      将所有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整个事情都清晰明了起来。

      终于想通了这一切,老杨瞬间感觉醍醐灌顶,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但随即,他又冷静了下来:“可是,我们依然没有证据!”

      没错,在这个没有摄像头、也没有DNA鉴定的年代,哪怕他们有这种猜测,也很难找到切实的证据。

      没那么完善的制度,是缺点,但同时也让办案方式有了极大的弹性,赵朱摸着下巴,突然开口道:“老杨,你说,姜林深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除掉李厂长呢?如果单纯是为了职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动手?他既然等了快一年,也应该不怕再等个两三年吧?”

      终于,她把自己始终想不明白的动机问题抛了出来。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也许从老杨的角度来看,能有另一番见解也说不定呢?

      哪怕他同样想不出合理的解释,大家这么投缘,陪着一起挠秃头也很合理吧?

      赵朱补充道:“我就是觉得这个时机很巧,厂子刚刚进入正式生产阶段,李厂长被害,姜林深接替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再空降一个正职几乎不可能,哪怕真有这么一个人,恐怕也是要被架空——跟建设阶段从头跟到尾的姜林深相比,初来乍到的人肯定对生产两眼一抹黑!

      但是,如果说仅仅为了升职,就冒这么铤而走险,我又觉得不至于!”

      老杨这么多年来,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案件,对这件事,他倒是自有一番看法:“村里为了一根葱两颗蒜打破头的事儿多的是,不过,”他话锋一转:“那都是冲动之下才大打出手,不会经过这么细密的谋划。我见过那个姜林深,他可是个有城府的人。”

      没错,赵朱点头,姜副厂长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稳”。像是一个永远笑着的不倒翁,哪怕对它推推搡搡,也如脚下生根,终归会回到原位。

      “你们厂里,李厂长和姜副厂长分管的具体业务有什么不同吗?”老杨突然问道。

      两人边说边走,此时已经从南院墙一个矮墙边上翻出了厂区外。他们这种调查可不合规矩,老杨倒还好,主要是赵朱并非办案人员,说句难听话——外人哪知道她本人是不是案犯呢?万一破坏现场证据怎么办?所以,尽管赵朱与张大梁打过了招呼,老杨也在场,但保卫室人多眼杂的,两人还是避嫌躲开了人。

      厂子四周被大片的麦田包围,此时已经是12月中旬,初冬时节,冬小麦已经没过了脚面。

      亏得今年的雪来的迟,到了现在还没有下第一场雪,否则,等麦田里积了雪,路就更难走了。
      赵朱又带上了头灯照路,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避开麦苗,踩在田畦上往外走。

      老杨问这话是有原因的,此时人的价值观那是“越穷越光荣”,而早些年“揪干部,搞批斗”,又让领导干部的威严扫地。

      所以,他不像赵朱,第一时间只在名利二字上打转,而是单纯想了解两者之间工作内容上的差异。他本身虽然刑侦经验丰富,但又没在工厂工作过,所以,他才问出了这个问题。

      说起来,几千号人的化工厂至少应该有两个副厂长:一个管工艺生产,一个管设备检修,正厂长则是总揽全局。

      但如今厂子初建,岗位空缺,工艺生产和设备检修姜林深基本上是一把抓。

      李厂长不是搞化工的专业出身,但他身上有军人的特质:雷厉风行,认真负责。不懂专业不要紧,他肯学习,同时,他还亲力亲为,事事上心,但凡生产上出现什么小波动,他都要亲自来到现场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

      赵朱思忖着开了口:“说起来,李厂长不是那种只会坐办公室喝茶的领导,他爱下现场,有不懂的也不耻下问。

      生产和设备方面都是姜副厂长主管,但毕竟是上下级嘛,具体事物还是得李厂长点头才能办。
      咱厂里的设备都是成套进口的,有些需要进行技改才能使用,涉及到技改内容、备件采购等问题,李厂长都得问明白了才签字。

      这样说来,姜副厂长的确有点施展不开手脚,做什么都一双眼睛盯着看。”

      说到这儿,她突然停下了脚步:“老杨同志,目前还有谁知道咱们怀疑到了姜林深头上?”

      老杨正在思索着她的话,闻言慢了半拍才回答道:“除了小马,我谁都没有透漏过消息,毕竟还没有实际证据。”

      赵朱闻言点着头,头顶的灯柱随之在黑暗中晃动着,突然,她道:“能不能先按兵不动,对外宣称正在办理。再放出风去,就让事情按他想的发展。我觉得,他肯定能露出马脚来,而且,我有种预感:他的目的,并不是取代李厂长这么简单!我总觉得,这件事后面可能还有更大的阴谋!”

      老杨的脸隐没在黑暗中,看不清表情,半晌,他的声音响起:“行,那就来个瞒天过海。看看狐狸尾巴什么时候会露出来!”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1章 瞒天过海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