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年龄有调整,二十出头,年轻人,顺带再补个bug,女主系统和现代已经木有关系啦,系统就是模拟经营的游戏。不然现代时间线和现代国家之间的问提就太难处理了。
关于碎米价格,我是在批量采购网页看到的,直接就是论吨算,拼夕夕经过不知道多少手的末端商必然加价,很难找到一块多一斤的……
就当系统拼夕夕和现实不一样吧,大不了还可以讲价压钱,砍去运费啥的,近四十万的生意呢嘤嘤嘤。
董卓搞崩金融后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三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想了不少办法,可惜都没有正常恢复,一直崩到了晋朝才慢慢搞定。
资料:
《三国志.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晋书.食货志》(记载董卓时期)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
石蜜类似于现在的红糖。
我之前记得直到唐代才有了制作红糖的技术,所以特地查了一下。
汉以前麦芽糖比较多一些,基本上无法成为固态糖,称做‘饴’,但是也有资料显示,当时是出现了这种可能暴晒和熬煮过后凝固的糖。
刘歆《西京杂记》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
张衡《七辨》提到“沙饴石蜜”
《四民月令》中记载:“十月先冰冻,作凉饧,煮暴饴。
晋朝《南中八郡志》说明石蜜是由甘蔗榨汁熬制而成:
“交阯有甘蔗,围数寸,长丈馀,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而百度百科上显示,食用历史季羡林先生认为红糖在我国具体起源时间“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时代,至少在后魏以前。”其产生初期并未被广泛食用,基本作为药用,用法在《千金要方》《食疗本草》等药典中均有记载。自唐太宗遣使去印度学会了蔗糖改良技术,明火熬煮方法得到普及后,我国甘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红糖逐渐走进百姓家,也从药用向食用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