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 22 章 ...
-
22、
一张沙盘,满盘细沙,却不成模型。
荀彧手中拿着毛笔,先在当中画了一道,便分出两个阵营。何进与何皇后拥立皇子刘辩,十常侍与董太后中意皇子刘协。
何进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权倾朝野。但是宦官掌握着皇帝,控制了羽林军,又因为皇帝的允许大肆豢养私兵刺客,更将部分军队的粮饷握在手里。如果皇帝不死,谁都动不了他们。而此时京中军队制度已经崩坏,各营纪律散乱,离心离德,何进却又缺少决断,看不到军权的重要,总在政务上与十常侍扯皮。前世何进就是因为优柔寡断,不能及时诛杀十常侍,被张让假借何后召见他的名义,把他骗到宫里杀害的,曹操和袁绍都曾劝他不要进宫,他却不听。——智商水平摆在那,这辈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荀彧抬笔,在摊开的竹简写下:“何进、张让争立太子事。”
而后挥手将沙痕抹了,简单堆出几个营垒。洛阳最重要的军队是驻守在皇城以北的北军,这些人马自然归何进统率。其下有五部校尉,最盛大的时候兵马十余万,然而如今军营弛散,最多有八千到一万人。这种人数,连刚收编了大部分董卓军的曹操也能与之抗衡。不过话说回来,何进统领全国军政事务,曹操这个车骑将军也要听他的号令。
此外,何进手下还有司隶校尉袁绍掌握的京师日常布防力量,虽然人数只有千余,但袁绍在老家汝南还有非常大的根基,说声起,临时就能拉起一支谁也比不了的大军,因而也不可小觑。
而另一方面,曹操手下提早聚集了荀攸、郭嘉两名核心谋士,志向已不与前世相似,他一口气把颍川的数万兵马全都拉到京城,所谋为何,值得警惕。
荀彧在竹简又写下一行字:“曹操、袁绍野心勃勃事。”
冬季寒冷,荀军四千多人全部来到京城,无根无基,全靠从颍川运来的粮米接济,如果不能妥善安排,怕会军心涣散。出于这等考虑,荀彧必须首先在朝中谋得一个合适的身份。有了朝臣身份,才好名正言顺地领兵。
竹简上又多了一行字:“御冬乏粮及正名事。”
再挥手,将沙堆搅乱,提笔落下,却是那人的名字,再熟悉不过的笔画,笔意却不复过往温柔。
“荀公达……”
——“赌注?”
——“谁先杀了十常侍,拥立新君。”
现在想来,荀攸这句话绝不是简单的意气之争。杀十常侍,立新君,也就等同于夺得了朝廷的核心权力,这是曹操和他都早晚要做的事。而有了前世经验,又有胆魄,荀攸会动用多少力量,入京的这半年时间,暗中做了多少部署,荀彧均不得而知。
公达若为友,是良师益友,若为敌,则是最棘手的敌人啊。
窗外风大雪疾,案上竹简四行小字墨迹淋漓。荀彧抿紧双唇,眼里闪过冷冽。既已走上一条众叛亲离之路,不能回头,不必感伤,他会努力走得更远。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在客栈里暂住一日,第二天早早起来,换了衣服,付了宿钱,又牵过昨日的马儿,既然都是荀攸免费赠送,那就不用客气地通通利用起来。只是没想到衣服长短正合适,倒像是照着他身材裁剪的,不由得手抚衣摆,微有动容。
公达终是有情有义,但情义,也只得到此了。
乍雪初晴,自有一番景致,荀彧却无心观看,只顾急急而行。先不忙去找陈群和自己的部下,而是直接去登司徒王允的门。
没等荀彧行完礼,王允就上来执手,满面春风:“荀文若在颍川做的好大事!听说颍川士民对董卓之死额手称庆,要给你送万民伞,亏得皇上英明,下旨赦免了你的罪过——你现在虽然身无官职,却是朝中名人啊!”
“荀彧汗颜。”这话不是谦虚,想到百姓聚集的那个场面,荀彧觉得这副担子沉重极了。
“哎,朝廷积弊甚重,正需要你这样的有胆有识之士,力挽狂澜,解民之苦。老夫对你也极欣赏的。”王允捻须笑道,“今日来找我,可有什么话?”
“听说陛下有旨,令王司徒筹备全国论辩大会一事,不知详细?”其实荀彧本打算找司徒府的掾属、令史之类小官问问,顺便报个名也就罢了,没想到王允这般热情,亲自来接待,正好问个清楚。
说到这话题,王允似也很头痛:“诏令已经发出去了,洛阳街头都贴了告示,通知各地的诏令也在加紧派送。只是,陛下虽说要讨论太子人选,但两位皇子身份尊贵,怎好让士子们品头论足。老夫想了多日,也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先辩寻常题目,选出优胜的十人,再由这十人评议两位皇子,议出一个结果,报知陛下。”
这确实是个不伤皇室体面的办法,但……“敢问论辩的题目是?”
“这个老夫还在考虑……哎,莫非文若你也要参加?”王允欣慰地看着他,“也是,此乃天下一大盛举,士子们想来都不愿错过。”他很亲切地拉住荀彧的手,“来来,随老夫到报名处一观,正好可以多结识几位贤才。”
荀彧来也正有这个目的,欣然随往。
司徒府掾属房里,陆陆续续地来了几位报名的士子。诏令刚发布不久,来报名的全是正在洛阳游学,或是在洛阳附近居住的人。有的衣冠楚楚,也有的服饰老旧,不知是多久才拿出来穿上一回,甚至打着补丁。
荀彧之所以看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挨个仔细看过去,寻找着前世认识的人。这一找,还真的让他发现了两个。一个是报完了名出来,正眉飞色舞和别人说话的瘦挑青年,乃是许攸许子远,而另外一个正在门口摘腰间佩剑递给门卫的,则是刘晔刘子扬。
他与王允一前一后进来,所有人都看了过来,虽不认识荀彧,王允的官服总是认识的,便纷纷长揖:“见过司徒大人!”屋里正在登记的掾属也丢下毛笔上来迎接。
“免礼。”王允示意掾属继续,与众位士子絮絮地谈了两句,说了些勉励他们的话。便介绍道:“老夫今日也为大家带来一人,也是这些日子朝廷里的风云人物,荀彧荀文若。”他将手一指,含笑道,“文若,你们都是读书人,想必能好好亲近。”
风云人物未必,话题人物倒是真的。刚被介绍了名字,立刻感到十几双目光落在了自己脸上。荀彧团团一揖:“有礼了。”
第一个上来的是许攸,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文若兄大名早有听闻!幸会!在下许攸,日后多多指教!”
“许兄好。指教不敢,若有疑问,提出来让我等一同研讨便是。”
随即便有人走上来道:“荀文若颍川一战,名声大震,又得陛下亲口降旨赦免了罪过,可见圣眷不浅,真是异数啊!”
“是陛下英明,荀彧虽然除贼,却有犯上,不敢自矜其功。”
荀彧得体的态度,引来众人好感。原本站在远处的人也走了过来,这人方面长须,三四十岁年纪,道:“在下审配,河北人士。”
“审正南,早有耳闻。”这个名字荀彧也很熟悉,但前世他归属袁绍,因此未曾谋面。
审配脸上也有了丝笑容:“没想到荀先生也知道在下名号。先生颍川名士,仰慕已久,今日既然有机会见面,有个问题审某久思不得其解,想要请教……”
“哎,两位。”王允看审配身后有好几个人都跃跃欲试的样子,便打断他们的话,“各位都是饱学之士,必定意气相投,若要讲今博古,日后还有得是机会。”
审配点点头,便住了话。随后又有几人上来,纷纷与荀彧攀谈。荀家门生朋友遍布天下,这些人也有人说曾读过荀彧长辈的著作,也有说曾与荀家有渊源,也有的纯是敬荀彧为人,赞他在颍川杀董为民除害,也有人一心要和他讨论一下如今的时局朝政。纷纷攘攘,好不热闹。
——这正是荀彧此番所来的目的。对这朝廷党争,他已有了明确的目标。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正在谈笑甚欢,和乐融融的时候,忽而一声冷笑,自角落突兀地响起。
好似热炭炉里放了一块冰,又似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众人闻声看去,却是站在门口的刘晔,冷着眼旁观了很久,见大家停了,便开口说道:“借过,我要报名。”
几个平淡如白水的字听起来分外刺耳。刘晔也不理会各色怪异的目光,伸手分开众人,来到掾属的案旁,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说道:“刘晔,淮南成德人,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刘延后代,未仕。”
掾属诺诺地记下来,道:“半月后至太学报到,领取签号。”
“恩。”刘晔应了,也不与众人招呼,扬了脸拂袖而去。
许攸看不过眼,轻蔑地哼道:“三张纸糊驴头,好大的面子!真以为自己姓了刘,就了不得了?”
审配却与他不睦,也冷笑道:“许兄,人家总是汉室之胄。”
许攸欲回口,但顾虑到场合,只得隐忍不言,嘴撇得快扯上耳根子。
荀彧却敛眉思索。他前世与刘晔共事,知道这个人很有才干,但性情冷漠疏离,只专心自己的事情,几乎不结交荀彧荀攸陈群等人。那时只当刘晔因为是汉室宗亲,在曹营里总有些避讳,明哲保身的意思。但现在看来,刘晔好像对他们有很深的敌意……
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忽然门外一阵骚动,跑进来个掾属,气喘吁吁叫道:“王司徒!大,大皇子到!何进大将军到!”
众人大哗,王允一惊,连忙道:“开中门!”一边快速地整理着仪容,一边道,“各位随我出去迎接!”
注:1、在军队人数上,演义和史学考证向来有很大差距,本文偏向于演义,有相当虚构和夸大成分,还是那句话,认真你就熟了=L=……
2、刘晔的字,最开始我认为是子扬,后来有人告诉我是子阳,后来又有人告诉我是子扬OTZ于是去查了下书,还是决定写作子扬,和攸悠我心那文不同,特此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