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8章 ...

  •   同事A本来想着也就数学物理吃吃亏算了,在德国英语虽然不那么重要,但以后万一在重要岗位上需要英语时再补,语言是个长期活啊。所以她和老公对自己儿子的英语也挺重视,经常暑假还安排儿子去美国参加夏令营之类的,强化英语。好嘛,这头父母给儿子进补,谁料另一头的老师连基本营养都无法保证提供。新来的英语老师在拿到长期合同不久后就宣布怀孕,且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提前静养保胎。这一休养,儿子的英语课刚适应好这个老师的节奏走上正轨,想想之前数学和物理老师的折腾,同事A简直被一头闷棍打到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盼到老师生完孩子返岗后不久,好嘛,又宣布怀上了,上一套程序再走一遍。这一次,连平时和颜悦色的同事A都忍不住吐槽:“老师上课质量我都不求了,时间你给我保证好吗?本来时间就有限,孩子定性也不高,老师待遇那么好,为什么不考评一下最基本的师德啊?!这老师也是有孩子的,以后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她该作何感想?!”
      德国朋友A的大女儿跟随父母回到德国后,就读附近的一所女子中学,但很快朋友A发现那所中学比她想象的差,女儿的学习热情和努力程度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尽管朋友A没有想过让女儿一定走学术的道路,像她和老公一样出人投地,但她不想将来后悔,也要坚持给女儿一个多的选择。为此,她研究并打听了所在城市的其他学校相关情况后,给另外一所更远的中学校长取得联系,还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她言辞恳切,首先讲述了自己家庭和女儿的基本情况,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母亲的愿望,最后终于打动校长,特批接受她的女儿转校。再后来,她为了给小女儿更好更稳定的教育环境,直接搬到我所在的城市,并在这里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后来尽管她的大女儿选择了职业培训这条路,却是一个令妈妈骄傲的女飞行员。她的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四大审计师事务所工作至今,是个单身贵族。小女儿博士毕业后先在东德一所高校任职,后来在一家大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至今。虽然经历了一段不长且狗血的婚姻,但现在和德国男友相处融洽岁月静好。
      另一个中国同事D的大儿子初中时候,同样因为老师生病,被落下的德语课程让她急得团团转。毕竟家里没有这样的母语环境,拿着德国护照的老公毕竟出身中国,比不得班里那些土著德国同学,不学自通啊。她只好求助于网络平台的各种补习组织,虽不是亲自下场挽起袖子辅导儿子,但身体力行和儿子一起参加补习,敦促孩子不能因为老师请假放松自己。好歹这次老师也就病了一个多月就回来了,风波过后看似平静的学校生活却暗潮汹涌。在德国孩子经历学校的第二次分流之时,一般在15岁左右,也就是中学里的九年级十年级左右,有的学生会从文理中学转到职业中学或者会考中学,但极少有逆向这么转校的,这个话题在小学四年级第一次分流时候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累述。第二次分流前,同事D大儿子的班主任把几个班里的国际同学课后召集到一起,表达了老师对非德国同学的特别关爱。大儿子回家就把老师的谈话复盘给老母亲听,同事D听了之后差点坐都坐不稳了。原来老师苦口婆心劝这些同学,既然德语不是母语,之后如果高考上大学会更辛苦,人生之路有很多,不是非要上大学读书才有出息。人生有很多可能,上学辛苦,不如改做别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客观来说,老师说的好像也没错。的确德国大学读书全靠自觉,难度也提升了,毕业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读完大学后找工作不一定有对口的职业培训那么容易及时找到,在德国并不是只有读书这条路。可是,作为老师这么一给青春期的孩子放松戒备和思想,可让不断给孩子鼓劲打气激励的父母难受啊。后来一个韩国学生家长写了一封投诉信,让这几个学生家长联名签字交到校长那里去了。现在同事D的大儿子已经在高中继续奋斗,已在考虑以后申请什么专业了。
      无独有偶,这个同事的小儿子所在班级数学老师也请了病假,不过老师还算负责。病假之前就把班里的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较好的去高一年级听课,一部分较差的就去低一年级听课,过渡这段老师缺席的日子。但毕竟要么是更难没有学习过的内容,要么是更简单已经学习过的部分,对于本该接受相应程度学习的孩子而言,老师生病就是自己的损失啊。
      同事B的女儿本来就爱学习,有在国内那半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具有先发优势,中学里的进度和难度都明显赶不上她自己的速度。最后,干脆选择了在家上国内线上猿辅导的补习课,事半功倍,挣欧元花人民币不要太爽啊。最关键的是,猿辅导的老师完全压倒了女儿所在学校老师的风采,这可如何是好?
      但我另一同事的儿子则全靠她德国老公管理,她乐得当甩手掌柜。但据她说,他老公很少辅导,儿子也不参与补习,估计还可以。因为她的确对儿子的学习一无所知,所以关于她和她儿子的教育问题也就没啥能写的。她老公也是研究生毕业,并不是学徒培训出身。
      蛋哥弟弟最初也去蛋哥所在的文理中学读中学,到了八年级时就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到了第二次分流的时候,他毅然选择转去镇上另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后来发现在那个学校也学不到什么自己想要或喜欢的,干脆就到老爹效力的工厂去做带薪学徒,现在收入已经属于德国10%的行列,唯一不好的就是未来几十年的工作都是这样三班倒,只要工厂不倒闭工人不被机器取代,一切都很稳定。你看看,读书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蛋哥读了那么多书,最后还没15岁就开始打工挣钱的弟弟挣得多。
      而蛋哥表弟在邻村的小学就读毕业后,也去了镇上的文理中学,遇到疫情后上网课。老师以不会网络操作为由,几个月断断续续上课效果很差,最后表弟选择降级重读该年级。现在面临第二次分流的他决定转到职业学校,不读大学了。毕竟他的父母也没有参加高考读大学,一个做葡萄酒厂调酒师,一个在邻村幼儿园里当保育员,也没啥问题啊。
      我也问过一直揪心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个中国同事,为啥不送在遇到老师拉垮的排名第二的公立学校就读的儿子去私立中学读书?她直言,私立学校数量有限,我们所在的城市有且只有一所。那是一所白人至上的教会学校,虽然他儿子是出生长大在德国的孩子,但一副亚洲面孔很难保不会在学校被歧视。还有一所邻市的私立中学因为隔得远,没有校车,公车路线太绕太麻烦,她必须每天接送儿子上学。因为上学时间不长,这意味着她只能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当全职主妇,她不愿意。而且你别瞧不起这些不好进的私立中学,每个月学费1000欧起,要知道德国的平均工资也就税后不到2000,这对于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不小啊。同事有些无奈地低头说:“唉,算了,那么多人都过了,咱也能就这么对付了。”
      其实咱们是没有遇到过真精英家庭出来自己又很努力的孩子啊,所以咱这么安慰自己。我在德国一所公立大学读国际研究生项目时,因为是英语授课所以国际学生比较多,德国同学大约占了三分之一。他们的英语水平整体都不怎样,班里也就那么一两个比我好,真的挺让我意外的。直到有一次选修课,是由本学院的其他项目同学和我们国际项目一起上课。分小组做报告的时候,教授事前授意,国际项目的同学用英语报告,其他项目的同学可以任意选择德语或者英语。有的小组选择德语进行报告,那会儿根本不会德语的我只好坐火箭听天书,如芒刺背。突然,有一个其他项目小组的小姐姐开口流利却悦耳的英语直接把我从昏昏欲睡中唤醒。妈呀,太好听了吧,我来德国就没听过现实里有这么好听的英语。除了好听,人家的内容有深度有见解,报告中语速语气无不彰显着她做报告很有经验。课后午餐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时,坐在旁边的教授也忍不住夸奖这个小姐姐:“我见过不少德国学生,我没想到咱们选修课里德国同学的英语水平有这么高。”他夸奖的当然不止这个小姐姐,不过是她在这其中最为突出而已。一打听才知道,人家父母都在投行工作,小学时期人家就看英文报纸,参加国际游学等各种活动。蛋哥父母别说给蛋哥提供英文报纸看了,就自己都没整明白初中英语的单词表。唉,这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亿点点啊。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德国教育现状。教育是一个双向选择,也是一个多方合作努力的过程,鸡娃不易,放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快乐的童年谁不稀罕?但童年短暂,快乐逝去后社会的毒打才刚刚开始。人生固然有命运的玩弄,但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谁又是智商欠奉的大笨蛋?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人根本还没到拼智商的那步,已经被其他因素拍死在沙滩上。
      祝大家都不会为自己曾经的选择后悔,愿大家都美好幸福,包括你们的孩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