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陈柚下乡后没怎么给家里寄过信,她妈郭春雅只上过扫盲班,不认识几个字。乡下的生活最开始确实跟城里很不一样,可时间久了,也就那样几件事。

      消息闭塞的乡村,外头发生什么事都不晓得。
      生命里似乎只剩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劳其体力,就没了多的什么时间、精力去思考。

      最初忙忙碌碌的时候,杂念很少。后来习惯了,也没有什么话好说,不是没有过趣事,可都不是值得记挂在心间的事,笑过了,也就忘了。

      陈柚没有往城中频繁寄信,郭春雅也没常给陈柚寄东西。下乡的第一年知道国家会补贴知青粮食和生活费,郭春雅只在年节给陈柚寄过一次包裹。下乡的第一年春节是在乡下过的,那年除了大年夜都很清冷,那时,陈柚很想家。

      单独插队也不是没有好处,看什么书没有人管你,知道这一点的陈柚,带了包书下乡。养鸡的知识,有到社员那里学的,更多是书上说的,或者说是观察社员养鸡联系书本知识。那本养禽书,给陈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两年前的春节,陈柚很想家。

      在寒冷的冬夜,她点着一盏煤油灯,看着书。
      心中蔓延着对家的思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念越来越淡。

      是想回城,不是想回家。

      -

      陈柚下乡,是因为她妈郭春雅生下了杨大勇的孩子。
      不然只有两个女儿的话,在继姐下乡的情况下,陈柚是不需要再下乡的。

      郭春雅跟陈柚提起的对继姐的感恩,在郭春雅怀孕的那刻起,就不再应该存在。陈柚并没有受到继姐下乡给予她的实际好处,这份感激很没有必要。

      十四岁那年,继姐不下乡,陈柚也能接着念书。

      继姐下乡那年,爸妈说了太多的好话。等到陈柚下乡的时候,就没什么话说。

      陈柚的意见并不重要,懂事不懂事,都是要下乡的。

      前两年继姐能够主动下乡,到了她这里,她要自私当逃兵么?
      姐姐能做的事,她这个做妹妹的怎么就不能做?

      总而言之,前头有继姐打好的榜样,陈柚的想法在郭春雅看来一点儿不重要。郭春雅没有花什么心思,在让亲生女儿留在城里上。

      陈柚下乡那年,家里的条件不如两年前。
      弟弟出生后,精贵养着,家里给陈柚准备的,远不如继姐下乡时。

      家里人没有人为她吃两个月的窝窝咸菜,也没有人为她准备一堆钱票。搬空整个家的架势,没有再这个家庭再现。陈柚并没有什么意外,即使没有给予最好的一切,家里也没有亏欠她什么。

      虽然远不及继姐,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
      陈柚为自己列着种种样样,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为自己忙碌着,在购置完一切后还有钱票带到乡下用。

      最初下乡的苦日子里,陈柚确实是感激继姐的——
      她到底是多念了一年书,成为了高中毕业生。

      陈柚不是感激继姐让自己念了高中,而是感激她没有闹得她不能上学。

      杨可琳闹起来,郭春雅是会认的,至于杨大勇、很多时候都是不说话的。女人的矛盾,归给女人解决,继女亲女之间的矛盾有二婚的妻子解决。
      杨大勇是个男人。

      高中生的身份,是陈柚上调的一个优势。
      比起本地知青、男性知青,她已经没有优势。但同等条件下,高中生的她还是比初中生上调的可能性大一点。

      继姐没有偷偷报了名又后悔,让自己顶替她提前下乡。
      才是陈柚感激的点。

      但是这样的感激,本身就存在偏见。

      没有继姐对父母的劝说,陈柚依然能够赶上高中招生,只不过是从高中复课招生后的第一届高二生,变成第一届的高一生。学到的知识或许有区别,但是一样拿着高中毕业证。

      感激的前提,是认为继姐会无理取闹。
      这样的感激在脱离郭春雅的话语后,没存留多久,陈柚发现这样的感激,没有落脚点。

      春节回家揩油,陈柚不是没想过。

      说出留在井塘大队过节,放不下的,明面上是那几只母鸡。说起来,别的也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腊月里头,天寒地冻,陈柚并不出工。
      留在生产队,也是在被窝里窝冬。

      去年安排今年回家的时候,陈柚安排好母鸡的去处——
      寄养农户家中……

      真的到了今年,她却踌躇不前。

      去年做决定的时候,次年的鸡能照旧养,而今却注定不同。

      说来说去还是钱的事,她的资金不太充沛。
      回去一趟,能够蹭到的油水,都不如路费花销多。

      这是探亲,不是回城。
      回去一趟待几天,还是得回到乡下过日子。

      年,是年年过;钱,是越花越少。
      让回去的知青,帮她带一袋米回家,省下来的路费可以换在别的日子里回沪。
      万一家里有事,还能不为路费东凑西凑。

      下乡的头一年,陈柚就是在队里过春节的(大部分下乡知青,下乡的第一年在下乡的地方过年)。不同的是,今年如果选择留下,远不如头一年的热闹。
      那时候是大部分的知青留在乡下,也算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们。

      跟李丽芳说的那样,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油水最足的时候。普通家庭的孩子,最盼望着的节日就是春节。

      是香气扑鼻的肉,是甜掉牙齿的糖,是处处的鞭炮声,还有大人给的压岁钱。
      是一年里最富有的日子,最开心的日子,肚子最圆润的时候。

      小时候的期待随着年纪的增长,留在习惯里,陈柚对春节依然拥有期待。

      回生产队的路上,陈柚琢磨着母鸡真的有那么重要,思量自己真的缺二三十块钱么。

      可能……是缺的。

      一年到头的收入,就指望着年底队里的分红。去年有结余,今年应该也有结余,十几、几十块钱。或多或少,等结算的时候,陈柚是能分到钱的。

      回沪,花销只会比路费多,不会比路费少。
      家里人补贴这一点,半分不乐观。这一年家里没有再给陈柚寄东西,钱、票、就连半条肥皂也没有。

      一年下来结余的钱,探一次亲就没了。想到这一点,下半身已经钻进被窝的陈柚,脸上露出苦恼。果然说出口的话,是因为最初无法接受另一种结果,比如此刻,陈柚依然无法接受要花用的钱是她一年结余。

      被窝里逐渐暖和,回沪可以上街跟同学、朋友上街,留在这里每天就是躲在被窝里看看书,没有别的什么娱乐。回沪天黑可以看电影,留在这里天黑就是睡觉,村里并没有通电,煤油灯的亮度让人昏昏欲睡。

      -

      公社供销社里的东西,比代销点要齐全。
      刚来那会,嫌弃这嫌弃那的,几年下来,有些融入这篇土地,熬出来的归属感。

      林芬感慨:“平时觉得钱少,这会儿觉得供销社货少。”

      听到林芬这样说,李丽芳揶揄:“现在是不担心寅吃卯粮。”

      “我觉着陈柚还是会跟我们一块儿回去,你说她双职工家庭的,没道理要留在这里过年。”林芬不清楚陈柚家里的情况,“她兄弟姐妹几人啊?”

      不在一个大队,林芬平日里跟陈柚的接触算不上多。

      “姐弟三个,上头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李丽芳下乡时年纪并不算大,对邻居的家庭情况不是一清二楚,那些事爸妈大多时候都不会说给她听,李丽芳只是知道陈柚家是重组家庭。

      “姐姐是后爸带着的,弟弟是后来出生的,没几岁。她姐下乡的时候,弟弟还没有出生。院里都说她姐懂事,对妹妹好……”

      林芬奇怪:“那、陈柚怎么不回去?”

      要是没有后来的弟弟,继姐主动下乡,陈柚可以免了下乡的苦。

      选择下乡的时候,又不能算到弟弟的出生。

      姐姐这样好,就算是重组家庭,那肯定也是和谐的家庭。

      双职工家庭养三个孩子,应该不是难事,除非:“她妈妈是正式工么?”

      除非陈柚妈不是正式工。

      “何止啊。”李丽芳羡慕道,“郭姨是炊事员,在厂食堂工作的。”

      “陈柚怎么不回去!”林芬差点破音。

      “陈柚下乡的时候还不满十六岁,你想想继姐下乡的时候陈柚才多大?”
      “这、这我不认识陈柚的继姐。”

      重点是继姐么!
      是陈柚下乡的时候还未满十六岁!

      “继姐下乡那年,陈柚才十四岁。”李丽芳不跟林芬打哑谜,她想起林芬比她们小一岁,“继姐下乡不下乡,也没延缓陈柚下乡的时间。除非她要陈柚顶了她下乡,陈柚才需要提前下乡。”

      话传得再好听,继姐的下乡,陈柚也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
      她还是在该下乡的年纪下了乡。

      从结果前推,继姐的选择只影响她自己,而不是改变了陈柚。

      而那年继姐不下乡,等弟弟出生后,两个人还都是要下乡的。

      “这也不影响,姐妹两个关系好。”林芬跟哥哥的关系好,她是跟他哥一块儿下乡的,由己及人,“她姐去哪儿?要知道会有弟弟的出生,当年一块儿下乡,还有个照料。”

      “草原兵团。”

      “草原兵团!!!”

      兵团跟插队的待遇完全不同。
      兵团摆在明面上的待遇,就足够插队知青羡慕的。

      插队知青零零散散,没有个组织性,兵团的战士全然不同,他们可一点儿不孤单。
      他们是一群人,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林芬瞪大一双眼睛:
      “可惜了!太可惜了!陈柚姐姐竟然是兵团战士!”

      陈柚也太可惜了,当年要是跟着姐姐一起下乡……

      为什么要说当年,因为等到他们下乡时,没有多少人能去草原兵团。

      林芬这届下乡的知青多是插队,能去兵团除了背景正,还需要些别的,总之十分不容易。

      草原兵团战士,前三年伙食标准是部队标准,除此之外还有津贴:“姐姐是六九年下乡的,今年每个月工资三十多了吧……”

      林芬的语气中难掩羡慕,她一年不到两百个工,一点到头挣到的钱不到一百块。
      等到年底结算分红,也许能发几块钱,也可能倒欠生产队几块钱。

      平时生活还要靠家里的补贴。

      出工勤快的情况下,算下来,她一个月挣七、八块。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我一个月挣到的工分价值不如她一个月的伙食标准。”林芬戳了戳自己哥哥的手臂,“哥你看看人家姐姐。”

      “是你哥不想当兵团战士?”
      听了自家妹妹的话,林红星无奈。

      他们下乡时,选择很少。
      草原兵团,想都别想。

      “别只看见钱,兵团管理要比插队严格。军事化管理,你熬得过来?而且祖国的边疆,环境可没有这里好,冬天零下几十度。”

      林芬咽了咽口水,大家都不容易啊。

      可就算是这样说,兵团战士就是比插队知青光荣。
      他们都以兵团战士为荣。

      而他们这些插队知青,就少了那么些光荣的色彩。

      还有些地方,知青的名声糟糕透顶。
      知青来了,偷鸡摸狗的事都多了。

      想到这样的事,林芬瞪了林红星一眼。
      默默挨枪的林红星是冤枉的,他跟另一个男知青刘建军没有做过偷隔壁生产队、隔壁大队鸡的事。

      偷鸡摸狗的事,确实发生在别的大队过。

      为了半亩大队知青的口碑,他们得防着别的大队的知青,到他们大队偷鸡摸狗。

      为此林红星、刘建军两个人还“巡逻”过。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 4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