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电影记录 ...
-
因为名字的缘故,我曾经三过此片而不入,还以为是什么暗黑向故事。后来再度拾起,才发现这部电影与暗黑完全不沾边,而是一部关于文学、青春与梦想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地点是在一座要求极为严苛的美国高中威尔顿。开场是神圣而庄严的开学典礼,将这座名校的冰冷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整体色彩偏昏黄压抑,密密麻麻的人群压在宏大的教堂顶之下,从开头就奠定了后面略显压抑的基调,正是这种基调才滋生出了反抗的土壤。每个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全部都西装革履。老校长强调他们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以及卓越”,显而易见,这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式校园。典礼结束,主角们正式登场,与前一刻的肃穆相反,这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们身上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气息,每个人显得那么鲜活而生动。每次看到他们聚在一起聊天,看到他们蜂拥着从教学楼的大门走出来,我都会感慨青春真美好。
基汀老师的出现在这所循规蹈矩的中学似乎格格不入,第二对矛盾便出现了,也是此部影片发展的主要矛盾。基汀注定与这所学校的教学理念相背,因此故事从开头就埋下了隐患。他让一位学生念出教材的卷首语,最后告诉大家,上面说的都是屁话。只这么一个小情节,他的人设很快就立体起来。但如果只是这样似乎也不会令人留下太多印象,我很喜欢的一幕是他让同学们撕掉那几页书页,从起初的全班沉默与犹豫,到一名男生带头,随后全班的少年们都开开心心撕起了教材。显然,这是他们在这座压抑校园里少有的放纵与反抗,而反抗的感觉是美妙的,年少的时候谁未曾梦想过反抗呢?接下来的一幕就更美妙了,少年们在教室内依次传递着垃圾桶,镜头拉近,给到垃圾桶特写,神圣到好像在传递圣火一样,我永远会被这种专属于年少的荒诞又无厘头的浪漫打动。随后这群少年们都离开了座位,围到这位新教师的旁边,倾听他谈论文学与文学。这种无处不在的氛围感令我看片过程中无数次感慨,搞文学的就是浪漫啊。
学生尼尔特地找出老师当年在校的记录,发现对方创立过“死亡诗社”,这个名字听起来很能唬人,老师解释说就是大半夜一群人逃到学校外围在一起念诗。于是尼尔四处游说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复活死亡诗社。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披着斗篷,提着手电筒,绕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前往他们选定的目的地——山中的一处洞穴。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的场景,深蓝色的天空下,几抹黑色剪影自由且肆意地奔跑在旷野之上,神秘、浪漫、疯狂,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你想冒险的时候有朋友陪着你一起更浪漫的事情呢?因为片中的这一幕,我始终坚信,少年人的冒险合该发生在这样一个前路未明的夜晚。此时的前方是完全未知的,你看不清周遭的环境,唯一的光亮来自手中提着的手电筒;所有微小的声音在此时都会被无限放大,包括踩在树枝上的声音、鸟儿的叫声与彼此的脚步声。未知意味着神秘,也意味着探索。试想在一片未知中,探索出专属于自己的神秘天地,想想就是一件令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啊。
光亮从穴外照进来,而四周却依旧笼在黑色之中,这一幕的场景搭建实在太巧妙了。尼尔站在那束光之中,郑重宣布死亡诗社正式恢复,而后少年们把事先准备的夜谈零食都抛到了垫子上,其中甚至还有个吃了一半的面包,我喜欢这个小细节的设计。一开始有男生别扭,后来他们围在一起讲鬼故事、念诗,甚至唱起了rap,氛围感逐渐浓厚。来时他们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回去时他们心情愉悦引吭高歌。
电影的高潮是结尾时,基汀老师被指与尼尔的死亡有关,他被辞退了,校长代替他的工作。最后那些少年们陆陆续续站上了书桌。
太浪漫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