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4、第一百零四章 规矩 ...

  •   翌日,杜若收到了亓宣的回信。

      她取出信纸,匆匆看了一遍,不信邪,又仔细看了一遍,终于确定,亓宣这个笨蛋,又在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她和亓宣说,亓仲扬这人不简单。

      结果,亓宣这个笨蛋,洋洋洒洒,倚马万言,好一通讲古,恨不得把亓家的族谱给她介绍一遍。

      杜若随手抓起书案上的镇纸,揉啊揉,揉啊揉,使劲揉搓,仿佛手中的镇纸就是某个不在跟前的大笨蛋似的。

      等等……族谱?

      她心念一动,不知道想到了哪里,突然把镇纸扔回案上,坐直身体,又把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亓宣说,河州亓氏,如今主事者乃兄弟三人,长兄伯益、次兄仲扬、幼弟叔敬,三人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自幼亲厚,感情甚笃,诸事皆共进退。

      兄弟三人?

      杜若记得,锦玉阁的东主,就是亓仲扬。

      亓宣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杜若单手撑着下巴,目光落在这三个名字上,沉思起来,不过她思绪乱飞,想了半晌,却无半点头绪。

      她和亓宣认识数月,亓宣从未谈及他的家世,她只知道他是太子伴读,以及他家住道政坊,其他的,一无所知。

      本来,她与小伙伴相交,只看性情是否相投,从来不会考虑对方家世,毕竟,在弓月城,没人的门第比定远侯府更高。但是现在,她却想到这个问题了。

      亓宣这个笨蛋,他有考虑过这事吗?

      亓宣说他知道了,他真的知道了吗?

      哼,他这个大笨蛋,恐怕什么都不知道!

      有些事,不去想还好,一旦想多了,俱是烦恼。

      杜若盯着信纸看了半晌,又把信纸装回去,放进了匣子里,眼不见为净。

      “若娘子,门房送进来一份帖子。”正在这时候,小侍女青叶,拿着一份帖子进来了。

      “谁送来的?”杜若问她。

      “汝南伯府。”青叶答道。

      杜若大略知道是谁发的帖子了。

      她接过帖子,信手翻开,只见洒金笺上,落款果然是顾芊芊。

      顾芊芊是汝南伯府的小娘子,下帖邀请她明日去城外别院玩。

      杜若来到长安之后,认识了不少小娘子,有些相处得比较投缘,有些则关系平平。顾芊芊是小娘子之中和她关系比较好的一位,今日她下帖相邀,杜若就算再忙,也得抽出空来应她的约,更何况杜若就是在瞎忙,实际上没什么事非她不可。

      当下,杜若拿着帖子,去了正院,和周氏说这事。

      “汝南伯府的别院,是在樊川吧?”周氏问宋嬷嬷。

      “对,就在朱坡附近。”宋嬷嬷回道。

      “明日你打算骑马去,还是坐船去?”周氏又问杜若。

      樊川地处神禾原与少陵原之间,潏水从中流淌而过,是汉时樊哙的食邑封地,故得名。自汉时起,长安城的贵胄,就喜欢在樊川营建别院,大燕的贵胄亦如是。

      这些别院倚原面水,风光秀丽,景色撩人,又兼此地古刹云集,名园荟萃,是不可多得的寻幽探胜好去处。

      妙香给杜若的游玩建议中,有不少地方位于樊川。

      前一段时日,杜若忙着小庄子的事,还没来得及好好玩耍,如今得了空,倒是可以去看看。

      “骑马去吧。”杜若不耐烦坐船,选择了骑马。

      “我们家的别院,离汝南伯府的别院不远,我打算去收拾一下,要不你和我一起坐船去吧。”周氏沉吟片刻,对她说道。

      本来,周氏只打算在长安短住,城外的别院,她就让孙管事去看了下,有无破损漏水,没打算特地去收拾,如今形势有了变化,有些事,应对自然不同。

      春日过去了,但是夏日避暑,秋日登高,冬日温汤,这些都是长安贵胄避不开的交际应酬,现在不作准备,到时候恐怕会手忙脚乱。

      城里的府邸,城外的别院,骊山那边的山庄,该修葺的修葺,该收拾的也要收拾。

      周氏心里迅速盘算了一下,哪些事迫在眉睫,现在就要定下来,另外一些事,还须到了地头,看过以后,才好做决定。

      “好吧,我和阿娘一起去。”杜若没有反对。

      “行,阿娘这边事情多,有得忙了,你也搭把手吧。”

      周氏将杜若留在了正院,她和宋嬷嬷商量怎么收拾别院时,就让杜若帮她记单子。

      周氏和宋嬷嬷二人,也就动动嘴皮子,杜若提笔写了不少字,正院中的其他人,更是被她们支使得团团转,好一番忙乱,才将明日要带去的东西收拾好。

      第二日,安兴坊的龙首渠中,停了两艘船。

      一大早,定远侯府的人,就开始往船上搬东西,除了各色箱笼用具之外,最后,还牵了几匹马上船。

      周氏和杜若用过早膳,收拾妥当,登上船时,一切都已准备齐全。

      杜若陪着周氏上了前头的船,想想不放心,又去后面那条船看了一下,见追风正独霸了一个马槽,安安稳稳待在船舱里吃他的豆饭,安抚了他片刻,又吩咐了马夫几句,才回到前头的船上。

      见所有人都上了船,孙管事一声令下,马上就有人急步上前,解去船缆,抽走船板。船夫撑起竹篙,两艘船缓缓离开河岸,沿着龙首渠往西行,驶入清明渠,复又往南,穿坊过市,出了安化门,继续往南,汇入潏水。

      这一路上,俱是一派繁华景象。

      她们出门时,天色尚早,不过整个长安城,早已热闹起来。

      杜若坐在船上,顺着打开的窗户向外望去,水渠边,坊街中,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有早起洗衣煮饭汲水的娘子们,也有乘着日头未烈匆忙赶工赶路的郎君们,夹杂着各种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其中,免不了还有小娘子小郎君们的哭声,共同汇聚成了长安城的繁华和喧嚣。

      就算出了安化门,繁华气息依然不减。

      清明渠宽三丈有余,南起潏水,北入太极宫,贯穿了长安城西部,是长安最繁华的水道之一,城里城外,水渠两边货栈无数,水渠中来来往往的船只亦无数。

      通行其中的,多是货船,当然像定远侯府这般客船,也不在少数。

      进了潏水,沿岸的货栈才变少了,不过另一番秀丽怡人的风光,却扑面而来。

      “阿娘,这些柳树,有百年之龄了吧?”杜若望着岸边随风飘扬的垂柳,问周氏。

      “这是高祖时植的,的确有百多年了。”周氏颔首。

      “据说,高祖命人种下这些柳树,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可护堤。”杜若又道。

      “不止是护堤,还能防涝防洪呢。高祖不但武功了得,文治亦可夸耀古今。”周氏提到高祖时,语气和神态都很恭敬。

      大燕开国至今,已有百多年,到了今上,是第四位皇帝。

      在位的皇帝,是非功过,无人敢多加评论,毕竟祸从口出,今上大权在握,收拾犯上者,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前三位皇帝,早就盖棺定论,有些话,私底下也能说说。

      大燕的这位开国皇帝,起于微末,最后却得了天下,很有些天命在身的味道。

      高祖出生于曹魏故都许昌。

      许昌,乍闻其名,不知内情的人,恐怕会误以为其蕴含着祝愿许氏昌盛之意,实际上,许昌与许氏有关,但是为其改名的人,却与许氏无关。

      许昌原名许县。

      周成王时,分封诸侯,颁封许之命,分封许文叔于此地,这是许国的由来。

      春秋时,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到了战国时,被楚国所灭。

      许文叔的后人,经过几百年的开枝散叶,有些依然居住在许县,有些则迁往了他处。

      汉末,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县,定都于此,又名许都。

      魏文帝曹丕时,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

      许昌其名,的确蕴含着祝愿昌盛的美好愿望,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有些事,就算为其改名的曹魏,也没能如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之基业,犹如昙花一现,转眼间,就为司马氏做了嫁衣。

      一直到高祖纵马横刀,逐鹿中原,定鼎天下,许昌才不负其名。

      高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祖上的荣光,更无处可寻。他以许昌为基,苦心经营三十多年,以待天时。唐末天下大乱,高祖起兵征伐各路节度使,待到天下平定,盛唐之长安,早就风吹雨打花落去,不复往日之盛景。

      如今的长安,繁华更盛往昔,高祖功不可没。

      高祖占据长安之后,头一件大事既不是修缮大明宫,也不是重建芙蓉园,而是征发民夫,疏通八水和五渠,又在岸边遍植垂柳,以作护堤防涝之用。

      现如今,河道边须留数丈宽的护堤林,就是高祖时传下的规矩。

      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各种原因,侵占这些护堤林,也不是啥新鲜事。

      长安乃天子脚下之地,又有天下人盯着,这种事还比较少见,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发生什么事都不稀奇。

      周氏和杜若念叨了一些高祖时的事,说笑间,时间过得飞快,她们的目的地,终于到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章 规矩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