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第四十五章 ...

  •   第四十五章

      转眼就到了秋收,家家户户忙着收地头的青稞。

      一个普通的傍晚,大家劳累一天回屋起灶的时候,穆家一家老小抬着定礼,在媒人的领路下来袁家下定。

      院子里支起三张方桌,和配套的条凳,男人们坐下院里里聊着粮食收成,妇女夫郎们凑进灶房拉着家常,帮帮小忙,院外小孩们跑跑跳跳好不热闹。

      袁哥儿今日没去地头,午后还细致的给自己梳洗了一番,还用上了阿爹早前就给他准备好的香角子。

      袁阿爹今日打睁眼起就眉开眼笑,晚日里的愁苦不见半分,倒是苦坏了袁阿父,他本就寡言,现在在院里招呼着穆家父子几人,有点见肘。

      对于穆老三这个儿婿,老丈人袁阿父满意得不行,身量修长,仪表堂堂,一身小麦色的皮肤打眼一看就是个勤快利落的好小伙儿。

      原是从未想过高攀,如今却成了一家人,袁阿父着实替自家哥儿欣喜,再好不过的良人。

      热热闹闹三桌坐满,袁阿父道一句吃好喝好,大家才拿起筷子。

      桌上的酒水备了两种,穆乐家自酿的马奶酒,和青稞酒,菜色有荤有素,论家宴来说已很是丰盛。

      今日也是官家秋收的第一天。

      青稞地里沈逸官二赵姨娘,官安官礼,都忙得脚不沾地。

      阿嫂在家养胎,阿娘在家准备一家吃食,顺带看着晒场里的粮食别被飞鸟糟蹋。

      今年是头年的新地,肥力到底不够,产量自然不如别家,但已是小两口努力得来的最好结果了。

      两亩青稞两天就能割完,后续需要打谷,晒谷,扬灰,脱粒儿。

      青稞收完,接着就是大豆,玉米,这些需要晒干脱粒的粮食。

      整场秋收下来,家里人人都又黑又瘦,头顶上的灰尘就没干净过。

      很累很累,但沈逸每天都很高兴,尤其是所有粮食装袋的时候,这是他和家人们努力的成果,收获的喜悦。

      青稞装袋了两石半,大豆一石,玉米三石,够家里几口人计划着吃到明年开春。

      地里还有土豆,红薯,芋头,重点是今年村里刚种的棉花状态都很不错。

      大豆装袋当天。

      沈逸泡了满满一桶豆子,隔天起来用小石磨推了两木盆的豆浆,做水豆腐吃。

      配着干菌子,土豆,烧了一大锅给家里人尝鲜。

      小孩子们每人分到一碗豆浆,喝的天天念叨着还要吃。

      做豆腐太耗时间和柴禾了,所以沈逸让孩子们等到收获棉花的时候,再做一顿来庆祝。

      秋收结束到棉花收获还有一个月的空,白日里太阳毒辣的没法顶着日头出门,都是傍晚间暑气降下,才去挑水,洗衣,收拾地头的杂草。

      官恒在东家忙活了完秋收,在一天傍晚回到家中。

      除了知道了妻子又有了身子,还带回来方姨娘的消息。

      这事儿也没瞒着官礼。

      方姨娘成了东家的姨娘,平日里应是在后院待着,旁人不得见的。

      刚过门没几天,那个管事跟方姨娘私通的事儿就败露了,管事被撸了差事赶走了,方姨娘被乱棍打死,尸,身随意扔在了大河边上。

      白天手里有差事,没法料理,晚上官恒请了村里乡亲帮忙给方姨娘草草下了葬,东家结了工钱就过去给人把报酬敬上。

      赵姨娘听闻此事最是心惊,毕竟她也是动过跑路的心思,过后只剩唏嘘,到底自己命好,沉得住气。

      道是世事无常……

      一天傍晚,袁哥儿领着穆老三来官家送请帖,简单的红底粗纸上是穆老三端正的字迹,字如其人可见人品。

      沈逸很是替袁哥儿高兴了一番。

      袁哥儿还说自己的新房等棉花收获后就开始建,就建在袁家屋后,墙抵着墙的建,誓要婚后也不输阵势,跟隔壁争斗到底。

      袁哥儿婚礼当日办的非常热闹,沈逸和官二带着全家小孩儿去凑了热闹,年纪轻的三个小孩还去压了新床,玩得实在高兴。

      走时给拿了份很丰厚的回礼,一块儿煮好的熟白肉,一些肉菜熟食,十来个玉米窝头,六斤青稞面。

      官二和沈逸给了一钱银子的礼金,两斤干菌子,十斤玉米面。凑了个十二的吉利数,意在岁岁年年,美满团圆。

      袁哥儿成亲后不久,迎来了理县今年的正经大事。

      初时在县衙赊了棉花种子的人家,天天胆战心惊的伺候着地里的棉花,只要没偷懒的人家,今年的收成都不会太差。

      由于第一年试种,没什么经验,只能自己摸索,产量太高也是不可能,好消息是棉花在当地是事宜生长的,以后会成为理县长久以来的经济作物。

      官家今年种的棉花是松茸村里种的最多的,没种的人家天天找理由路过田边,眼馋眼馋。

      走时还跟官二沈逸打听经验,指望着来年自己家也种起来。

      沈逸和官二等人收了近一月才把地里棉花采下,剥离种子,清除杂质过称,比预计的亩产量多了不少,把家里人累得够呛。

      五亩地总收六百斤,赋税四成,二百四十斤,税后自家还能留下三百六十斤。

      按之前市价二十文一斤的棉花价格来算,能卖七百二十文。

      七百多文在理县的购买力是很惊人的,如果储存得当现下就能屯满过冬的粮食。

      官二却觉此事不容乐观,产量上来了,市价就得低,以前价高是当地没有,如今当地自供自销紧够了,那么只能低价出售或者自己跑商外销。

      怪不得今年的行商至今没走,只怕是等着收购低价棉去外地贩卖,发笔大的。

      也是好事,便宜的棉花能让本地百姓们过个好冬,既然自家今冬不缺衣食,何须计较得失。

      官二把想法说出来,得到了一致认可,决定少量出售给行商,多留些给村里的乡亲。

      这样一来别人也不会眼红刚来此地根基不稳的官家众人。

      果不其然,缴税当日,县衙就出了市价十文的价格统一收购,量大的自然怕砸在了手里卖不出去,毕竟那么多人来卖棉花。

      有居民们问询行商的收购价格,行商们只报价八文,把人逼得背着棉花全往衙门里送。

      官二一闻便知,这是行商们给衙门让路,或者干脆达成了共识,把百姓们的棉花压价,才头年就压了一半,这事看来衙门里的老爷只想挣笔快的,并不想干实事,不要政绩只要钱。

      他私下里去找了之前收他菌子的行商,称他一声三哥,请到铁匠铺子里喝了杯薄酒,三哥酒后嘴也严实,并未吐露一星半点到底是生意人。

      官二与他说,若衙门低价收了添了几文卖给他们行商,能否给加上一二文,直接去官家拉棉花,毕竟家里今年要卖掉百斤之多的棉花。

      问题是怎么才能瞒过衙门里高枕无忧的青天大老爷。

      无疑三哥动了点心思,与官二说能凑够五百斤之多这事或许有的谈,趁着衙门这段时间正忙,街上少了个把行商,也不打眼。

      这个生意也就做不成了,官二至多卖两百斤,这瞒着衙门的事儿找谁都怕埋下隐雷,只能当这顿酒没喝过,大家换个安心。

      之后官二还是把家里要卖的一百斤的棉花卖给了衙门,换来一千文银钱。

      街上的物价水涨床高,逛了半天硬是什么也没买,孩子们的饴糖也舍不得买上半斤。

      好在沈逸答应了棉花收获后给孩子们再做顿豆腐吃,孩子们也没对官二失望,他们都很懂事,并不要这要那的折腾家里大人。

      所有的农活他们也都会帮些小忙,并没有一个躲懒赖事。

      尽管市场再乱,自家人能拼力保全已是万幸。

      每次市场回来,都会去给村长家透个气,怎么保全一村老小就是村长的责任了。

      官恒还得在东家再忙上半月,地多产量多,劳工多,自然有的忙活。

      半月后,官恒拿着东家承诺过得报酬回了松茸,由于棉花低价,布匹自然降价,于是家里人人添了新衣新被。

      松茸村由官二牵头,相亲们凑钱凑粮给添置了两架纺车公用。

      谁家要用就出少量租金租用,租金到了年底再结算分还给各家,虽然麻烦些,但解决了谁家赖着不走,又或是谁家出了钱轮不上用的后续扯皮的事儿。

      这事儿官二狠狠露了个脸面,大家都欣然同意,毕竟来年家家户户都打算种棉花,自己村里就能换到种子,松茸村还不赋农税。

      于是官家女眷们租用了几天纺车,给家里置办了紧用的布匹。

      衙门也开始建布厂,大量招工。

      由于现在农闲,家里没有牲畜的都欣然向往,官二和官恒也去得了个差事,这样一来家里又加了两笔暂时稳定的收入。

      由于松茸实在太远,只能在铁匠铺里打个地铺过夜,付给铁铺老板一月五十文的租金。

      沈逸和赵姨娘接手家里还剩不多的农事,官母抄持着家事,有孕的官家大嫂也不肯闲着,每日在家缝缝补补,硬是被针磨出茧子。

      一家人和和气气的过着本就平凡至简的生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