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别觉得张兴汉一个大队长,竟伸手管别人分家不分家。除了这个时代的队干部对社员吃喝拉撒都得操心外,老郑家的悲剧太过惨痛,哪怕过了十几二十年,都是大榆树人不愿多提及的过往:
老郑家原本比张美好出生的老张家人丁要旺盛,四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一大家子住在村西头,占了好大一院房场,建国后的十来年,日子在大榆树过得数一数二。
郑老头跟张老实一样,看着儿子给自己添孙子乐呵的不行,为了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孙子们,从来没想过让儿子们分家,每天看着孙子们围在自己身边,觉得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成就。
可老郑头忘了一件事儿,那便是人都有利己之心。年景好的时候不显,一大家子人能做到你谦我让,遇到自然灾害那种谁也逃不过的大天灾,人的私心马上暴露无遗。
吃不饱饭的时候,谁都想多吃一□□命,有点粮食都想塞到自己嘴里。
四个儿媳妇从自然灾害头一年便开始藏心眼,大食堂解散以后,不管哪个儿媳妇做饭,都从本就不多的粮食中抠一把,先倒下的就是多年不进厨房的郑老太太。
婆婆没了,几个儿媳妇你埋怨我我埋怨你,进个厨房身后必有三个人盯着。等到自然灾害第二年的时候,存下的一点粮食早没有了,挖来的草根、野菜还是你藏我也藏,都想让自己多吃一口保命。
那时的郑老头在儿孙面前已经没有威慑力了,成了继郑老太太之后倒下的那个。这回轮到四个儿子互相指责不孝,又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孝,在老头子咽气的炕边上便动起了手。
四兄弟打的是罗圈架,不知哪个把老三的头打出个血窟窿,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下去陪郑老头了。分不清是谁打死的老三,公安直接把剩下的三兄弟带走判刑,媳妇们带着孩子在家里连野菜都抢不过别人,只好带着各自的孩子回娘家。
郑家等于是在大榆树除了名,只有房场还留在村西头,十几二十年没住人的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村里人白天都不愿意从门前过,才村西的小树林里草长的那么茂盛。
张老实心里打鼓,面子上硬撑着:“他们敢!”
对于死鸭子嘴硬的张老实,张兴汉连看也不看一眼,直接问还跪在地上的张美好:“二丫头,通知书这事儿你准备咋办?”
要不人家能当大队长呢,看这主题多明确,重点多突出,根本没被张立勤突然提出的分家带偏。张美好顺着张立勤的手劲站起身,看了亲爹一眼后说:“他们两个偷通知书是犯罪,必须得报案。”
李红梅还等着用闺女换彩礼呢,直接跪到了张老实面前哭着求救:“爹,大丫头也是你孙女,她要是蹲了大狱,咱们一家子的名声可就完了,富贵、宝贵两个以后还咋娶媳妇呀。”
张美丽也跟着跪下了,不过她跪的不是张老实而是张美好,嘴里也不似刚才跟张立勤说话那么强硬,而是哀求张美好看她被逼迫的份上,原谅她一回。
张立本则一眼一眼的看张立勤,示意他帮着求情。
别看张老实刚才嘴硬,心里不是不打鼓的。他没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二儿子突然提分家,怪到老大一家子惹祸的头上,觉得自己几十年的老脸被打的啪啪响,哪有心情理会又哭又嚎的李红梅。
但是大孙女真被公安抓走,他也是不愿意的,只好拿眼觑着小孙女,准备一旦小孙女露出心软的神情,他就摆出大家长的姿态一锤定音,多少挽回些自己的尊严。
想过这些年自己一房的处境,被亲爹凉了心的张立勤,头垂的低低的,从头到尾不接张立本的眼神。张美好则平静的看着张美丽额头迅速渗出血迹,一点松动的迹象都没有。
“走走走,都不吃饭了是吧,围在队部干啥。”陈青山见围到队部的人越来越多,议论的声音不比张立本一家三口发出的声音小,便借着驱赶人的由头,希望陈二柱机灵一点跟着混出去。
他忘了一直参与的李翠玲,就不是能轻松放走事件男主角的人,把陈二柱看的死死的,看热闹的人都走完了陈二柱也没走成。
陈青山气的直接问:“李翠玲,你还不回家做饭去?”
李翠玲大言不惭的说:“二丫头不是说要去报案吗,我得给她作证。”
“哪儿哪儿都有你。”张兴汉此时倒赞同陈青山的做法,直接命令李翠玲别掺和了。
李翠玲走的一步三回头,再三向张美好表示,一旦需要她做证,她肯定对公安实话实说。
虽然上辈子自己的悲惨命运有李翠玲捕风捉影的原因,可始作涌者都在院子里呢,张美好要把力气用到他们身上,便大度的不计较今天出了大力的李翠玲,还对她的仗义谢了又谢,惹得李翠玲出了队部发出陈青山早晨时一样的感慨:“这念过书的孩子,就是有礼数。”
听着有些熟悉的话语,陈青山脸色有些怪异的看向张美好,看出她没有松口的打算,只好向张兴汉求救:“大队长,二柱不争气,是该好好教训。可我哥就留下他一根独苗,要是真让他蹲大狱,他这一辈子可就完了,我将来没脸见我哥呀。”
张兴汉对陈青山几年来如何给侄子擦屁股了如指掌,现在着急的是自己大队别出蹲大狱的人坏了名声,没心思纠正他平日不教导侄子,只用商量的语气向张美好说:“二丫头,就算是你们分家,一笔也写不出两个张字来。你大姐真蹲了大狱,万一对你上学有影响咋办,我听说人家大学都要政审呢。”
张立勤一听有些着急的看向闺女,现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闺女能平平安安上学,不想中间再出啥纰漏。
张美好脸上终于现出大家希望的犹豫不定:“学校还得政审呀,那我家确实不能出啥不好听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