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喀喇汗国、于阗 ...

  •   喀喇汗朝建立不久,就同以布哈拉为中心的波斯人政权萨曼王朝发生了战争。在893年,萨曼王朝以圣战的名义进攻怛罗斯,围城四个月将其攻下。奥古尔恰克的妻子和一万五千人被俘,萨曼军队将其中一万人杀死,又在怛罗斯城大肆破坏,并将当地的基督教堂改为清真寺。而奥古尔恰克本人得以身免,退到喀什噶尔继续和萨曼王朝对抗。

      宗——教战争的开端
      于阗王国是丝绸之路上的城邦之一,早在汉朝就见于史料记载。该国的主要居民是讲吐火罗语的伊朗人种系居民,文字使用婆罗米文字。于阗在政治上历来亲近中原王朝,统治者尉迟氏家族经常向中原王朝进贡,658年于阗被编入安西四镇,设毗沙都督府。790年被吐蕃所占,不久吐蕃国力衰弱,于阗政权遂又恢复自治,同敦煌的汉族归义军政权交好。于阗从十世纪初脱离吐蕃统治后,休养生息,在李圣天(本名尉迟僧乌波)统治时期国内政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在战争初期又取得高昌和吐蕃的支持,因而一度取得优势。

      根据《宋史·外国传》的记载,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于阗向宋朝进贡了一只大象,声称是“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极有历史价值的于阗文书《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同宋史的记载也相符合,在这份于阗和归义军之间的通信中提到:“我们已于(970年)七月率军到怯沙(即喀什噶尔)之城。该地居民期望归顺。敌视我们的大石人宗亨(Tazik Tsun Hien)的宝物、妻子、大象、良马及其他,还有他部下的财物,都已献于(于阗)王庭。”

      这篇文书中提到的大石(tazik)就是当时于阗人对喀喇汗国的称呼,宗亨可能是喀喇汗国派遣在当地的统治者。这位宗亨在怯沙陷落后向喀喇汗国本部求援,971年正月援军到来,喀喇汗国和于阗军在喀什噶尔展开激战,于阗败绩,先前夺取的西冲大关(即葱岭守捉,在今塔什库尔干)也被喀喇汗军队占领。两方此后虽然仍有交火,但各自都未能取得进展,战争遂陷入僵局。

      (莫高窟中的李圣天像。大宝为李圣天统治时期的年号。)

      喀喇汗国和于阗的第二次有史料记载的冲突则在二十多年之后。971年的喀什噶尔之战后,喀喇汗国将注意力转向西部,进攻当时国势衰弱的萨曼王朝,在992年一度攻下了布哈拉,但因大汗染病而被迫撤退。这次冲突持续时间很长,最终在999年喀喇汗国联合加兹尼王朝(在阿富汗的另一个突厥人国家)消灭了萨曼王朝。可以确定的是,喀喇汗国的军队在这一时期均被牵制在了西线而无力应对于阗的进攻,因此于阗人得以在998年包围了喀什噶尔。

      关于998年对喀什噶尔的围城,据说于阗人的来势汹汹,组织了近三万人的大军合围喀什噶尔。驻在喀什噶尔的副汗阿里·阿尔斯兰起初笼城固守,不久城内爆发饥荒,阿尔斯兰汗决心背水一战,一度击退了于阗军队。接着两军在英吉沙交战,阿尔斯兰汗在此役中战死。根据维吾尔人的传说,这位可汗拥有刀枪不入的秘术,唯独在做礼拜时不顶用。于是乎于阗军队就在晨礼时发起突袭,果然将其斩杀。除去刀枪不入的部分,阿尔斯兰汗是在礼拜时被袭击而死还是可信的,他的尸体体按照□□教习惯便就地掩埋,称作“奥达木麻扎”(“麻扎”指坟墓),至今还保留在英吉沙附近的沙漠里。

      (奥达木麻扎,和前面的博格拉汗麻扎不同,未有经过修缮。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风貌。)

      在英吉沙取胜之后,于阗人乘胜追击再度占领了喀什噶尔。这时,喀喇汗国对萨曼王朝的战争已近尾声,可以抽出手来对付于阗王国了,汗国从布哈拉派来了优素福·卡迪尔汗,带领了一只有四万余人的圣战大军直扑喀什噶尔,并在1000年收复此城。不久这只大军继续向于阗进发,于阗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圣战军包围了于阗整整一年才将其攻破,随后将于阗城焚毁,将城池迁移了好几里地。

      关于于阗城最终的陷落的时间说法不一,根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载,1006年时优素福·卡迪尔汗已经成为“喀什噶尔和于阗的统治者”。宋史则载“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厮温等以方物来献。”无论如何,在十一世纪初,于阗原有的伊朗人种政权崩溃是事实,当地的统治权转移到了突厥人手中。
      ——————————————————————
      这个传说为朱士行的功德蒙上了神话色彩,足见时人对朱士行的敬重。
      完整的《般若经》抄本受到了中原佛教学者的热烈欢迎。经卷在洛阳存放三年后,又被送至陈留仓垣的水南寺,由于阗僧人无叉罗与居士竺叔兰等人共同翻译,成书90章,207621字。太安二年,著名佛教学者竺法寂来到仓垣,又与竺叔兰共同考校了译本,并加以修订润色,写成订本。
      根据朱士行送来的抄本译出的《放光般若经》,与前此佛经翻译者所翻译的比较简略的《般若道行品经》相对,被称为大品《般若经》,佛经翻译者的译著称为小品《般若经》。“大品”译出后,立即风行于中原佛学界,僧人、居士争相传诵。当时,中山郡有个名僧,特地派人到仓垣用丝绢抄写经文。抄本被送回中山郡的时候,中山王和当地僧人打着幢幡,出城40里迎接,可谓盛况空前。一时间,学者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人,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讲说,都采用《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说。
      将经书送回中原的朱士行,本人并未再回中原,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于阗。他在于阗继续苦读佛经,弘扬大乘佛法,直至80高龄时死于异域。《放光般若经》在中士引起的轰动与狂热,朱士行根本没有看见。在他脑海中,没有名利观,只求佛法不被误解,只希望人人都信仰佛法。这也许就是普渡众生的大慈悲心了。
      朱士行坚毅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佛学功底使他受到了于阗僧俗的崇敬。人们按照印度佛教对待高僧遗体的习俗,将朱士行的遗体火化。据说,火化之后,朱士行的遗体仍完好无损。人们都十分惊奇,就向神佛求告说:“朱士行如果真的已经成佛,就应当被火焚化。”话音刚落,朱士行的遗体就碎散了。人们无不称奇,更加敬重朱士行,收敛起朱士行的遗骨,盖起一座佛塔以专门供奉。
      朱士行死后,他的弟子离开于阗,到了中原,将朱士行的事迹向人们传扬。后来,朱士行被记入《高僧传》,成为中国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朱士行为求“真经”,远赴西域大漠,在于阗国取经弘法,对中原佛教的兴盛以及大乘佛教在于阗的兴盛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弘扬佛法的一片痴心,足可以感天动地,不愧为是中国第一僧。
      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
      在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于阗是个有名的信奉佛教的国家。
      与龟兹国一样,于阗是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要道;但与龟兹国小乘佛教占统治地位不同的是,于阗国是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
      据《于阗授国记》记载:公元70年左右。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毗罗折那就来到了于阗弘法。于阗王尉迟胜继位后,还下旨立佛教为国教。当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于阗国就要举行行像仪式,也就是带有礼佛意味的狂欢大游行。那一天,于阗国都中的街道洒扫一新,城门高悬帏幕,张灯结彩。国王偕王后参加巡礼,举国出动,万人空巷。最受王室尊崇的瞿摩大寺赶着高三丈左右的像车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像车庄严神圣如同行宫,以僧幡盖顶,悬挂七宝,佛像立其中,一派金碧辉煌。像车距城门百步时,于阗国王要摘下王冠,穿着崭新的衣服,赤着双足,手持华香走出城门迎接佛像,焚香散花礼佛;佛像人城时,王后与宫女要在城楼抛撒花朵,一片五彩缤纷。14座伽兰各行像一天。行像完毕后国王与王后才起驾回宫。在1500年前的于阗佛国,佛教徒们欢庆自己的节日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说于阗是当时佛教的圣地之一并不为过。
      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喀什噶尔为都城 ,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突厥地方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哈喇汗”。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喀喇汗王朝,又叫黑汗王朝。当时,喀喇汗人大多信奉佛教。
      公元893年,喀喇汗王朝遭到了以“圣战”名义入侵的萨曼王朝的沉重打击,决定主动改信□□教,以使萨曼王朝没有继续侵略的口实。经过萨克图以及其子穆萨•阿尔斯兰汗两代喀喇汗王的努力下,喀喇汗王朝20万突厥游牧民皈依□□教。
      阿尔斯兰汗实现本国□□化,巩固了统治地位后,也像萨曼王朝一样开始了对外扩张。他将信奉佛教的于阗国定为征服的目标。
      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教徒改信□□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改宗的暴动时,于阗对于受迫害和暴动失败的佛教徒给予了收留和庇护。这让喀喇汗王朝有了发动“圣战”的借口。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