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探古 ...

  •   作为中州最高长官,陈韬此番刻意不着官服而改着文士服,便是将这次会面视作私人宴请。实际上知州官居四品,比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还要高一阶,如此一来只有以私人身份相会,陈韬方能省去尴尬,毕竟官场中人又怎会只看官阶呢?

      崔瑈很能理解陈韬想要迎合赵煜的这份心思,他的言行举止,简直可作为如何攀附上位者的典范。

      不卑不亢之余,却又显见尊崇。

      崔瑈的确猜中了陈韬的用意,不过,她并不清楚其中更为详细的门道。此次雒阳之行其实是赵煜的临时决定,起因源自三日前陈韬寄来的一封信。

      这陈韬颇有几分手段,早早就知悉赵煜将途径中州,又听闻赵煜之父赵元溥颇好金石字画,便将雒阳新出土的一块石碑祭文抄录下来,附在信中供赵煜品鉴,同时恭谨表示,欲将此碑敬献给赵氏父子。

      读信时,赵煜目光在“雒阳郑琅”四字上停留一瞬,立刻就想到了崔瑈,未有犹豫,决定改走雒阳去看个究竟,于是这才有了今日的雒阳之行。

      侍女们端着白玉腴酿鱼贯而入,衣裙飘飘令人如坠花丛之间。

      一个梳着花苞头的侍女缓跪案几旁准备斟酒,崔瑈顿时被她脸上的酒晕妆所吸引,其眉心轻点花钿,双颊飞染红霞,恍若唐代壁画女子一般。

      也是,这雒阳曾为大唐陪都,百年过去了,雒阳女子依旧延续着昔日大唐的风尚,与当下京城所流行的清雅柔美相比,的确另是一番韵味。

      “酒可免了,给她倒水便行。”正与吴墉闲聊的赵煜突然停了下来,侧首吩咐那崔瑈身边的侍女,声音淡而平和,好似清风吹拂水面。

      吴墉立刻顿住话音,在座诸人也都齐齐将目光聚到崔瑈身上。虽然赵煜此话说得极为自然,可他特意出声这一举动却不免令旁人惊诧,继而格外留心。

      侍女闻言迅速将酒撤下,转而换上一盏清水。

      崔瑈一愣,瞬间听懂了赵煜的意思,即便心跳骤乱,依旧极力浅笑着向对面三人解释:“晚辈近日身体不适,尚在喝药,如此只能以水代酒,还请陈知州与两位先生海涵。”

      三人开始打量起眼前貌美少女来,身着藕色云雾烟罗衫的她,绸缎般的乌发用一根南珠簪简单绾起,雪白面庞仿若凝脂新荔,两道细长柳叶眉下,杏眼水润,琼鼻樱唇,嫣然一笑间如繁花摇曳晃人心神。

      很快,程守中和吴墉善意地向崔瑈颔首以回,而陈韬则多琢磨了一瞬。

      此女座次不仅居于高玠之上,而且还能令赵煜出声关心,这二人关系恐怕非同一般。看来,即便是高高在上的齐光大人,在绝色面前也难心如止水。

      陈知州温和笑了笑,道:“还是以崔小姐身体为重,如此,后日的佛寺之行真是恰逢其时,正好为小姐求得佛祖护佑,想来玉体定能早日安康。”

      崔瑈微微笑着,心里却觉出一丝异样。能得堂堂知州大人这般客气,她知道完全是因着赵煜的面子,然而这话却叫人不知如何回是好。

      “云龙寺乃天下佛寺之冠,曾听人言,吴先生的《千佛图》便是采风于此,线条遒劲,天|衣飞扬,如今此画正是藏在了长渊书院吧?”

      赵煜淡笑着问,将话头转向了吴墉和程守中,轻松化解了崔瑈的尴尬,令她顿时松了口气。

      不一会儿,陈韬亦适时加入了谈话,向众人介绍着雒阳的风土人情,虽然众人皆能看出他有意和赵煜攀谈,但却并未冷落旁人,反而拿捏分寸得当,谈吐也极为风趣文雅。

      崔瑈忍不住将目光投至赵煜。

      他正凝神听着,不时细品杯中佳酿,面上神色认真,给予了说话者充分的尊重,只叫人觉得清贵随和,风度宴然。

      然而看似少话的他,才是真正掌控了整场谈话节奏的人,他的一句简单回应,甚至一个眼神,便能引得对方不自觉又多说了几分。

      先生总有一种令人想要引为知己的魔力,这就是人的慕强之心在作怪,一个人好似只要得到了强者的肯定,便自以为将身价倍增。

      崔瑈慢慢收回了视线,莫名感觉眼前人与初见时的他竟又重合到了一起。那从容得体的风度下,其实藏了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疏离,而他就这样静静看着众人的讨好、钻营与真情流露,既不排斥,也并非照单全收。

      所以,他在她面前屡次显露出的亲近无忌,又该是何等特别?而这便是身为他学生的好处吗?崔瑈垂眼一笑,只觉自己如此幸运。

      第二日,众人下楼用膳时,发现陈知州早已候在堂中,四个学生这才知晓今日陈知州将与他们一道去往雒阳城郊。

      原来今年二月间,城郊的几个农民挖地时,不经意挖出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雒阳之民皆知陈知州喜好收集古物,这几人遂将石碑送至府衙。陈韬看过石碑后,立即亲自前往实地考察,推断该地很可能就是两百年前雒阳望族郑氏的府宅庄园,只不过因百年间黄河泛滥漫淹,地层陷落微移,这才被掩埋于地下。

      坐在马车上的崔瑈几人,无不对这场探古之行充满了新奇之感。

      出了城,马车继续行驶了约三刻钟便到达了目的地。一行人下了车,只见眼前景色如同寻常郊外,未见有何特殊之处。

      陈韬从另一辆马车上下来,小跑至赵煜身侧,为众人引路介绍。

      “雒阳郑氏在唐代时乃是名震天下的高门望族,郑氏一门曾出过八位宰相,子弟多为朝堂重器,天下人慕名投奔,以致食客盈门。”

      陈韬指向远处:“从此处到前方樟树处,大致为郑氏院宅正门,我命人勘测过,其家占地约有六十五亩。”

      四人心下惊叹,方建鸿不禁感慨到:“如此,比国子监的面积还大!”

      陈韬含笑:“正是。各位再看,此地背靠邶山,地势开阔,前面还有洛水流过,实乃难得的风水佳地。”

      经此提醒,几人也发觉这处地方的确视野开阔,选址讲究,还能瞧见一两处残垣断壁,只是如今杂草丛生,满目萧条荒凉。

      崔瑈不知怎的,听闻这雒阳郑氏之名,莫名有种熟悉之感。

      她不由凝神细想,博陵崔氏也曾在唐代名盛天下,现今虽衰败,但仍能香火延续,为何这雒阳郑氏竟只在史书上留下一二痕迹,其后人却杳无音信了呢?

      崔瑈正疑惑间,陈韬已开始解答这一谜团。

      “安史之乱爆发后,雒阳失守,叛军占领此地,曾对高门大肆劫掠。郑氏之人虽多在长安为官,但家底根基仍在雒阳,于是因这一役而损失惨重。”

      陈韬上前为赵煜拨开杂草,一边引着众人往前走,一边继续解释。

      “玄宗皇帝西行避乱时,郑氏也随侍御驾。但战乱中,郑家之人或因病去世,或流亡失散,满门清贵所剩无几。及至唐末黄巢之乱,郑氏一族几近覆灭,其后遂渐渐不闻郑氏族人的声息踪迹了。”

      短短几句话,便勾勒了一个世家大族的败落之路。

      众人穿过一片杂草丛后,行至一处站定,只见一块石碑正卧在地面。

      陈韬拈须说到:“石碑便是出土于此,后来一直存放于我家。此次知晓齐光大人携几位高徒前来,便命人将石碑再运送至此,方有探古寻幽,身临其境之感。”

      几人会心一笑,将目光转向了石碑。

      这碑保存得十分完整,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但令人疑惑的是,石碑用料却很是寻常,碑上也无繁复精美纹饰,似乎并非出自高门官宦之家。

      众人都颇为不解,于是开始细读碑文,探个究竟:

      哀无名氏
      维广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余终归家,至家门忽见一人横尸于此。念其暴骨无主,欲命童子埋之,然不知其名姓,遍问旁人,无果。惟一妇人告之,亡者生时日坐门前,自言为郑氏仆,世代为主家侍养花草,有满誉雒阳之艺。昨日薄午,其曾喃曰:牡丹花开,郑家郎君可有归矣?及至薄暮,人已死焉。
      余闻言,涕泗满面。就后院花圃为一坎,葬之。又以鸡、饭一盂,嗟吁泣涕而告之曰:
      呜呼哀哉!汝何人?汝何人?吾中书舍人雒阳郑琅也。吾与尔虽有主仆之名,吾既不知尔郡邑,又不知尔姓名。尔何辜乎?何必忠心几愚至此?吾少时离家,至今归返,已十有七年矣。庭院破败,亲友散尽,早已物是人非。尔率妻子另寻差事可度余生,胡为乎不领食饭而终日守此空宅?吾归矣,尔何以遽然奄乎也?
      余忆往昔牡丹之会,公子王孙往来宴笑,光禄池台锦绣遍开,物华天宝,轻歌曼舞通宵。及至渔阳叛乱,经年征战,盛世舞颓声渐消。呜呼!昨日之雒阳如梦幻泡影,今日之长安空余鸟雀声悲。权贵尚且落魄,何论尔等蕞尔之民维生之难。朱门已败,何人再养牡丹?
      呜呼伤哉!吾念尔孤骨无依而葬之,以全世代主仆之情。吾为尔歌,尔且听之!
      歌曰:邶山耸立兮飞鸟盘旋,游魂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四海皆同,长眠异乡兮了有所终。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来世勿做养花人,牡丹易败入尘埃。吾与尔皆丧家之犬兮,家破人亡而空唏嘘兮。盈虚终有数,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牡丹,来从予兮!吾与尔邀以嬉游兮,忘却世忧。尔安尔居兮,莫有无穷之怆兮!

  • 作者有话要说:  【译文】
    广德元年八月十五日,我终于回到了家,却忽见一人横尸于家门口。我怜他尸骨曝晒,没人为他处理后事,于是准备让身旁僮仆将他埋葬。我不知他姓名,以致碑上无名,于是问遍旁人,却无人知晓他情况。这时有一妇人告诉我,这人生前每天都会静坐在郑家门前,说自己是郑家的园丁,世代为主家侍养花草,养花技艺享誉雒阳。昨日中午,此人口中还喃喃说道:牡丹花开了,我家的主人可有回来赏花?到了傍晚,只见这人已经死去。
    ~~
    我听后,不觉已泪流满面。我在靠近后院的花圃处挖了一个土坑,将他埋在里面。又摆上鸡、饭各一碗,叹息流泪地问他:
    唉,可悲啊!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我是中书舍人,雒阳郑琅啊。我和你虽然有主仆名分,但我既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又不知道你姓甚名谁。你是有什么罪过吗?为什么忠心几近愚笨到如此地步?我少时离开郑家,到如今返回,已有十七年了。庭院破败,亲友散尽,早已物是人非。你原本可以带着妻子和儿女另谋差事,以此了度余生,为什么偏偏要不领取任何薪酬,甘愿每日守着这座空宅呢?我已经回来了,你又为什么死去得如此之急呢?
    ~~
    我回忆着往昔,雒阳牡丹盛会时,高门贵子往来嬉笑,光禄池边繁花盛开,物件精美有如天赐珍宝,众女轻歌曼舞彻夜通宵。等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战争开始连年不绝,一切俱变,这大唐盛世之歌舞全都消逝不见。唉!雒阳往日之繁华好似就在昨日,然而此刻已成梦幻泡影;如今的长安城里,只空余鸟雀的悲鸣之声。高门权贵尚且因战乱而落魄流亡,更不用说你们这些普通百姓的生存该有多么艰难!朱门败落了,又有谁还能雇你,再养牡丹?
    ~~
    可悲啊!我怜惜你孤苦无依、独自死去,因此将你下葬,以尽我们主仆二人的情分。我为你做了一首歌,请听我唱吧!
    ~~
    歌词是:高耸的邶山紧挨着天啊,飞鸟绕之盘旋;远离家乡的游魂怀念故土啊,不能辨别西东。不能辨别西和东啊,则四海皆同;长眠于异乡的你啊,死有所终。魂啊,魂啊,不要悲伤,不要苦痛!
    ~~
    再唱首歌来安慰你:请听我劝,来世不要再做养花人了罢,因为这牡丹如同金钱名声般易作尘埃。我和你都是没有家的人啊,只能对着废墟哭泣长叹。人生无常又短暂,生死不能预料在何时。如果我也死在这里啊,你就带着你的牡丹来找我,我将与你在天上一同嬉戏遨游,忘却这世间的万千忧愁。此刻你先安心地住在这里,不必再感到无穷的悲伤了罢!
    ps.碑文仿写了王阳明的《瘗旅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