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戈壁滩上的流沙 ...
-
又一次穿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乘坐在一辆北京“的士之星”出租车里贴地飞行。
北京玉泉路七号院,我莫名其妙地参加了一场聚会。一位高大的男子看上去是这次聚会的东道主,简单寒暄之后这位艺术家模样的男子招呼我道:“来,小伙子拿把椅子坐吧!”接下来,我听到了不久前在江西境内穿越隧道群时的那些对话:“籍贯究竟是按照祖先居住地来确定还是按照祖父所在地?你干脆说你的祖籍是河姆渡!”“那你们北京人的祖籍就是周口店!哈哈哈哈。。。。。。”
原来我曾经听到的是这几个人的对话,可我和他们有什么瓜葛?是什么力量驱使我来参加聚会?终于,答案出现了。一本画册吸引了我的视线,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合抱为一,又通过自然美冥观社会、人生和艺术家自身,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中国画最核心的特点。东方崇尚自然美,西方崇尚人体美;形成东方和西方两大造型体系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描述似乎和我探索石文化历程中的某些感受产生共鸣,终于我开口加入了谈话:“各位前辈,我不懂书画但艺术是相通的。我觉得中国书画艺术蕴含着《易经》中富于变化的精髓!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流淌的气韵自古传承、生生不息。中国的音乐、音律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开宗明义指出:“乐所由来者尚也”。尚者,曩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伏羲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瑟,《世本》云:疱羲氏作五十弦。”(杜佑《通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在伏羲到神农氏时期。又说黄帝令伶伦作律,已有十二律的记载。并传说在帝舜时代已有“六律、五声、八音”,“八音克谐”。(《书•虞书•益稷》及《舜典》)但这些都还是传说居多,不十分可靠。然而根据可靠材料,音律到周代已经很发达了,在周景王(公元前544—5□□)时期已由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但五声音阶仍是中国音乐的主流,而五声音阶、十二律,旋相为宫,一直流传至今,它的生命力说明了它的科学性。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已计算出五声音阶的律度。至战国后期出现了《乐记》这样的音乐美学专著,反映了中国音乐日趋成熟,建立起较有系统的音乐理论。中国的音乐思想具有下列三个特点:一是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二是音律离不开“易”,强调阴阳二气相错、相和。三是音乐必须为人和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功利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古史书——二十五史中都有《乐志》或《律历志》记述音律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天文、历算、人事的关系。然而这些方面始终离不开“易”的精神。。。。。。”我不假思索口若悬河地慷慨陈词。一时语惊四座,众人开始重新打量起我来。大概是因为在一群书画家中大谈音乐也带给大家某些启示,从那一刻起大家似乎开始喜欢我了,纷纷开始和我交谈。我的思维和语言愉快地和他们的艺术造诣碰撞着,宾主频频举杯。
聚会将尽临别时,大家开始互递名片。我送给每人一块小石头,一边和大家应酬着我的心里响起一个苍凉的歌声:我是戈壁滩上的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