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 农村大席 ...

  •   李家有三个成了家的儿子与两个出嫁了的女儿,孙子辈的就更多了,今天的新娘子在家中女儿间的排行就在第四位,名叫容棋,但入乡随俗,知道了李家的规矩,唐晓曦见到新娘子得叫她李四娘子。

      李容棋住在家中的后院里,此时后院里摆了几口红箱子,有是李家的陪嫁。大户人家会提前将陪嫁物品送往夫家,而平民百姓则是会在结婚当日带着陪嫁一起过去,因为东西实在不多,一起带过去也好看。

      几口箱子是敞开着的,目的是晒妆,看着有两套饭碗、子孙桶等,一箱的衣物,另有几根木簪子首饰,一套银制的首饰放在最上头。这是唐晓曦第一次在这里看见银子,可见李家确实过的富裕。

      另外还有几套被子与一条放置在最上面的羊皮被子。如今的棉花并没有普及开来,所以到了冬天,有钱人家盖的就是各种动物皮毛,甚至还有鸭绒被,而最普遍的是羊皮毛与兔皮毛。

      但这也是富裕人家才能置办的起的了,穷苦人家不过是多穿几件破旧衣服,硬熬罢了。

      唐晓曦到的时候已经聚集了很多年轻的女子,大约都是来添妆的姐妹好友。其中还有一个面熟的女子,是村长与李云梅的独女,姓王,名为伶俐。

      好不容易见到一个熟悉的人,唐晓曦不自觉的靠了过去。

      但那王伶俐见到唐晓曦向她靠近却转头装作没有看见,冷着脸进到房间里去了。

      这可郁闷到唐晓曦,在这里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友善和蔼的,如今遇到一个带有明显敌意的人,有点不明所以,平时也没什么交集,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她。

      周围人并没有发现这个情况,依旧热闹的讨论着婚事,唐晓曦便先放下这事,自己进了房间去找新娘子。

      婚房里到处都张贴着喜字,红绸随着微风飞舞着,在阳光的映衬下,房间里似乎都散发出了红色的光辉,却显得新娘子的面颊更苍白了几分。

      唐晓曦看到李容棋的瞬间便隐隐猜透了昨天见到的场景,果然就是被棒打了的一对鸳鸯,各自分飞。

      李容棋端正在床边,穿着粉红的襦裙,低头不语。看起来像极了害羞,不爱讲话的模样,但所有的动作却更像是提线木偶,没有灵魂。

      周围的欢笑声依旧在继续,唐晓曦看着却的觉得有几分抑郁,不忍多呆,她拿出了荷包,放于专门添妆的喜盆里,说了句百年好合。

      今日来的人多,多有李容棋不认识的,她也只是抬起微红的眼睛,扯出了一抹微笑,回了声多谢。

      这便是唐晓曦在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添妆。

      故事不会因为谁的不情愿而留止。

      大人们忙忙碌碌了一日,天色已近傍晚,李家也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众人散去,等明天的正日子再过来帮忙。

      唐晓曦跟着潘丽芬准备回村,刚出里山村时,却瞥见远处山头上,隐约站着一个人,望着李家的方向。

      她本想将这件事情讲给潘丽芬听,但考虑自己不了解前因后果,自己家目前又没什么能力,实在不能帮这对什么忙,还是闭上嘴巴吧。她只能默默低下头,跟上潘丽芬的脚步回家去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潘丽芬和唐晓曦就已经好好捯饬了一番,潘丽芬穿的是一套蓝色襦裙,唐晓曦年纪还小,穿的是一身绿葛布竖褐,外面加了一件嫩黄的交领半臂。

      这已经是所以衣服里最好的两套了。

      唐晓曦看着翻出来的衣服,深深的叹了口气,回想以前,衣服随便穿,要是想换一件新衣服,就上一下淘宝,三四天就到了。

      不像现在,件件都是补丁衣服,要想添件新衣服,还得自己做,裁衣、缝制起码也得三四天了。

      时间上虽然差不多,可花在里面得工夫,可差的多了。还没感叹好呢,潘丽芬就已经收拾好了,母女两个携着手一起出门前往里山村。

      一路上遇到了几个李家的亲友,众人聊着今日的婚事,浩浩荡荡而来。

      李家早已忙活开了,因为上午男方那边便会来接亲,所以要准备好各种物品。

      大启朝迎亲一边都是下午,但也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家距离远便会提前到早上,还有些人家甚至得提前几天迎亲呢。

      李家众人忙里忙外的,潘丽芬与唐晓曦也帮着端了几次甜汤给客人,慢慢的人越聚越多,突然有一个声音笑着大喊道:朗家接亲来啦!一阵慌乱,所以有冲向了大门口,准备好好看看接亲队伍。

      只见队伍得前头是一支带鼓带锣的乐人们,奏着欢快的乐曲,领着队伍而来。

      后面是新郎的家人,看样子应该是兄嫂,再后面便是担着彩礼的亲友,一共有六副担子,沉甸甸的。最后面还跟着一架红花轿,由八个人担着,花轿不新。

      这是因为民间自己有轿子的人家实在太少,而且也不常用,所以有专门租轿子的地方,这个花轿便是租来的,跟着的轿夫也是专门做这门生意的人。

      李家人见他们脚步快,都临近大门口了,忙将大门关上,这是给新朗家设置关卡,意思看看郎家对新娘重不重视。

      新郎家也不慌,几十人一起到李家门前,齐声大喊:“新妇子!”喊了有十几声,一声高过一声,李家才将大门打开,将人都迎接进去,这便是乡间婚礼的催妆了,并没有现代人的各种接亲游戏,也没有古代大户人家的复杂,只讲究个心意,朴实的很。

      李家的妇人们端出了一碗碗的红豆圆子羹给来迎亲的人,里面加了足足的糖,吃了的人都竖起了拇指,给足了双方面子。

      欢声笑语间,媒人便引着打扮好的新娘出来了,她穿着一身青绿色的嫁衣,头上带着一对金步摇,手里持着一把却扇。乐人们见人出来了忙起身,又换了一曲开始欢奏起来,迎接着新娘走出房门。

      围观的众人也都欢呼起来,各种祝福词层出不穷。

      伴着亲朋好友的祝福,李容棋拜别了父母,这一去便是另一番天地了,不知前路如何,李容棋止不住自己的眼泪,手帕子都沾湿了。李父李母只当女儿实在舍不得自己,好好宽慰了一番,亲手将女儿送去了门坐上花轿,跟随着迎亲人而去。

      新娘子身边跟着几个亲属,有叔伯、兄长以及嫂子,这些人是跟着去送嫁的,会在新郎家吃过饭再回来。

      剩余还有跨火盆、三箭定乾坤以及三叩九拜等礼仪,便是在夫家举行了。

      送走新娘子,李家的长辈抹干眼泪,收起别离的情绪,笑着回头继续招呼着客人。

      中午的席面,是李家特意请来的村里做饭菜最好的大厨做的,如今正带着众人蒸饭、蒸菜、做肉食。

      大启朝还没有出现铁锅,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吃水煮物或蒸物,今天有席面,则会再添上一些烤肉、炸物等。

      村里的人很少有日常吃的起肉食的、更别说炸食了,所以很多孩子都围在厨房外,闻着香喷喷的气味,留着口水。

      李云梅见到母女便请她们做到她那一桌,这一桌大部分都是南山湾的人,所以也不觉得尴尬,大家有说有笑的等着开席。

      到底是古代,所以就算是乡下,席面也是分成前院后院的,前院坐的是男人,女人则都在后院坐着。

      没一会儿,便有帮工的女人托着大木盘,端着菜上来了。

      先上了鲜果、干果,又有道道食物接连而上,有各种各样的水煮菜、蒸菜,倒是让唐晓曦涨了见识。

      唐晓曦吃了半响,依旧觉得没饱,实在是这里的食物味道寡淡,即使是烤肉也只放了一些盐,虽然口感很嫩,但没有孜然与辣椒,总感觉没味啊。

      但看周围的村民却吃的津津有味,都放不下筷子了。

      这边倒还算安静,但外面男人的席面,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推杯换盏,好不热闹,有的人甚至站起来划拳了,什么哥俩好呀,六六六呀,听的唐晓曦糊里糊涂,半天没明白游戏规则。

      热热闹闹过了一天,至傍晚,众人也就散了。

      这一天过的还挺累的,唐晓曦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家了,母女两个一边讨论着今天得饭菜,一边赶路。

      “妈,你说这里得饭菜这么没味道,我们到时候开饭馆,来个炒菜、火锅什么的,是不是能大赚?”

      潘丽芬冷笑一声,道:“你想的倒是美,先不说咱们能不能搞出适合这个时代的铁锅,就算是搞出来了,凭咱们家,能守得住吗?怀璧其罪,你知不知道。另外,如果我们开了饭馆,那就从农户变成商户了,地位下降不说,连科举都参加不了,那你弟不是白读这么些书啦。”

      唐晓曦这才意识到,封建时代的阶级之分,士农工商,排在最后的商可是社会的最底层,连科举都参加不了,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所以还是得一步步慢慢来,先要让唐暄考上科举,才能再讨论赚钱的事情。

      不过好在农民拿自己出产的东西去卖,不算是商人行为,所以红鸡蛋的生意还可以继续做,但这个方式来钱实在太慢了。

      唐晓曦决定了,回家要好好督促唐暄学习,要求他头悬梁锥刺股!

      南山湾里,最后一天跟着高乘风学习的唐暄突然打了个喷嚏,高乘风正担忧他是否感染了风寒呢,他却觉得必定是有人想他了,得意着呢。

      唐晓曦这边正想着怎么督促唐暄呢,突然听到村口大树下有人正在哭着,走近了一看,唐安园也在围观呢。

      唐晓曦拉了拉唐安园的衣袖问道:“爹爹,这是怎么了?”有外人在,唐晓曦不能直接叫爸,都是随着这里的叫法来称呼的。

      唐安园用手挡着嘴巴,小声的回答道:“这是我们村里徐达家的,叫刘二娘,她儿子今天走了,所以她才哭呢。”

      “什么?走了?什么叫走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第十一章 农村大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