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论科考” ...
-
赵磬经过系统的学习与这几年明里暗里打探的消息,推断出如今是个架空的朝代。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而他现在则在这一千二百余年里的某一延伸段,所以很多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性。
科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县试和府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通过后统称为童生。②院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院试合格后取得秀才(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包括可以站着和知县说话、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差赋徭役、不予上刑等。不仅如此,秀才这个名号也可以成为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可以担任私塾教师。秀才又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廪生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其中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即廪膳生员,其中廪生有名额限定。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增生是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不予廪食。这部分主要由于读书人较多,要求进学的较多,而廪生名额有限,因此又扩广了一定名额的生员,该部分生员为了区别于廪生,顾叫增广生员,即增生。附生由于后来读书人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即附生。由于廪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额,而附生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称为附生。再从附生中经过考试补充廪生与增生。③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即有资格参加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副榜称贡生。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倘若哪位县级官员退休,病故,丁忧或被朝廷查办罢官时,举人就有机会补缺做官。举人见知县,与秀才拜见不同,他们是同等级的会见,甚至还可以平起平坐。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有了贡士资格,才能参加最后一关考试殿试。⑤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进士及第后即可授官,状元授翰林院编撰,为从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进士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还有一种叫法称“学习行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习。这些新科进士只有通过了实习期(一般为期二年),然后由各部堂官考核通过后,吏部才能授予官职。二甲前50名授主事;51名至三甲前10名授中行评博,11至20名授知州,21名至70名授予推官,其他进士以知县选授。
科考内容:①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②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③策问(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④诗赋:要求考生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杂文二首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