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第三十二章  言官何为 ...

  •   第三十二章  言官何为
      真正能直言上谏的,魏征死了以后,还有谁?还不是全都死光了!现在的这些言官们,除了成为权官们手里相互讨伐的枪,还有什么别的作用了吗?
      朱厚熜想起来那些言官们就牙痒痒。并不是说这些言官都是品德恶劣,一无是处。只是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能起到监察百官的作用,反而是一直在对朝政掣肘。
      打从他继位,他见过的言官们还没有做出过有益于朝廷的任何事情呢,可是干的最多的就是给他找麻烦了。朱厚熜对于言官的好感就这么一点一点消磨干净了。
      想一想,真的很想取缔都察院……可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啊……
      朱厚熜捧起手上的茶杯,慢慢地含进去一口浓茶,一点一点的咽下去。
      到底有什么办法,能让言官们不再在朝堂上碍眼……

      朱厚熜径自想着自己的事情,身边王守仁和杨廷和却已经争执起来了。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五十岁的人就那么吵起来了,完全不顾及这是在君前。当然了,一直在走神的朱厚熜也已经忘记了这原是在和臣子议政。
      争执的声音传到耳朵里,朱厚熜才回过神,有些无语的看着杨廷和对着王守仁吹胡子瞪眼,王守仁却跟没看见一样,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看法,顿时觉得有些好笑。
      原来还不知道杨廷和也有这么生动的一面,先前或许是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还真的没有见过他的真实面貌。现在关系缓和了,杨廷和又是有那么大的把柄抓在朱厚熜手里,大约也是有些自暴自弃了,居然就这么原形毕露了。
      或者用原形毕露来形容,有些不恰当,但是杨廷和现在,总是显得比原先活泛了许多。也不再总是一张皮笑肉不笑的脸,看起来让朱厚熜顺眼了许多。易喜易嗔,这样的性格,有时候觉得还真是可爱,朱厚熜忽然觉得,或许杨慎和他父亲的性格算是一脉相承啊……
      “若是遣派刘元前往,他却与地方私相授受,暗自减少上报田亩数,又该当何如?”杨廷和面前没有桌子,如果有的话,只怕现在桌子已经被他拍烂了。他的表情看起来几乎已经是悲愤了,眼神里带着一些不可思议。好像在纳闷为什么王守仁就这么不开窍,分明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事情,但是他却坚持要做。
      “那杨大人可愿亲自前往,率众官卒统查天下田亩?”王守仁一脸淡漠,仿佛杨廷和愤怒的对象并不是他,鄙夷的对象也不是他。
      “本官身为内阁首辅,自然是去不得的!”杨廷和两手放在膝上,已经握成拳,“难不成王大人却不愿意走这一趟?”
      “将近秋闱了……”王守仁慢慢地说道,然后停下了话音,目视杨廷和。
      杨廷和自然是明白他的意思的。监察考务,这样的事情上他自认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事实上历次科考,走了他的后门的人绝不在少数。想必皇上也是清楚的,他杨廷和并不是个廉洁的纯臣。秋闱说起来虽然没有春闱那么重要,但是京畿此次新开武举,却是趁着秋闱的时机。再加上这是新君即位的第一次科考,前阵子朝中裁撤者众,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秋闱事宜可交由赵审赵太保从处。”杨廷和道,“想来赵太保该是信得过的。”
      赵审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为人清正,官声也一向不错,又是天子近臣,皇上信得过的人,政事上他虽然没什么大才,但是这样的事情,想必他还是处理的来的。
      “赵太保如今还在河阴……”王守仁还是慢慢地说,也不解释。
      杨廷和听了,一瞬间哑口无言。他倒是一时忘了,赵审和夏言是一道出京的,都是去替皇帝传达税收改革的思想去了。要是那时候一道让他们顺便查一查天下田亩数,这会儿不就方便了?于是杨廷和顿时有些哀怨的望了朱厚熜一眼。
      朱厚熜冷汗……杨廷和居然也能有这样的眼神……但是不解释,估计杨廷和还要用这样的眼神继续看着自己……
      “这件事,朕派遣他两人出京的时候也曾想过。只是,毕竟还是先改了税制为先。改税制,已经是事务繁多,赵先生又不精擅与数理算计,朕怕他担下统查田亩的事情,反倒被小人所欺。”朱厚熜摇摇头,早知道就该让赵审留下来,准备科考的事情,王守仁就算大材小用,出去传达思想,现在一道指令,也能让他接着查一下田亩数,“如今若临时调他回来,未免有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嫌疑,却让那些个想钻空子的落了好处。”
      “可……那也不能让刘元担下这件事!”杨廷和算计一遍,王守仁要守在京城处理秋闱科考和来年春闱的事情,他自己是内阁首辅,不能轻易离京,夏言还在外面,皇帝手上,确实是没有另外的,足够分量,派出去的人了。
      但是也不能派刘元去啊!
      杨廷和是知道刘元是个什么人的。若论清廉,刘元丝毫不比他自己廉洁上分毫。若论能力,刘元倒也是不错的,只是平素心多放在算计上了。若说对皇帝的忠心,大家都是大明臣子,谁还能里通藩王不成?现下可没有出息的藩王了。只是刘元,毕竟还不是皇帝手下用着的人,想来皇上对他也不会太放心。
      另外,杨廷和自然是有自己的小心眼的。前些日子,他是看着的,刘元是怎么对待他这个老上司的。算起来那时候他们还都是一派的,刘元却迫不及待的想要取他而代之了。真是令人心寒,那时候他也不过是萌生了些许退意,人还没走,就树倒猢狲散了。
      “想必杨大人是信不过刘元的。”王守仁说着,看着杨廷和点点头,“下官也信不过他。”
      杨廷和张了张嘴,刚想说什么,王守仁抬一抬手打断了他:“杨大人想必也不想见到他掌握实权,下官亦如是。在圣明天子面前,下官也不说虚言了。如今,下官却也是不耐烦见到这位刘尚书,把他远远的打发了,不好么?”
      杨廷和瞪大了眼睛,朱厚熜也有些无语:这是什么逻辑?
      你说打发了,就打发了吗?虽说一时间是眼不见为净了,但是刘元是尚书京官,总有回来的一日。再说了,打发他去干的事情这么重要,能放心吗?
      “臣行走乡野,也有一些时日了,户部有文书,哪一地大致有多少田亩,臣还是心里有数的,只怕还不会被刘尚书骗了。”王守仁颇不客气的说,“而圣上如若放心不下,可差遣信得过的宦官随行,想必刘尚书有人在一旁监察,总是要收敛的。若是他实在胆大妄为,自也躲不过各地耳目,待到他回京,那还不是……”
      王守仁没有明白的说完,杨廷和和朱厚熜却是心知肚明。这件事情上,也算是他们一时糊涂了。刘元还能有多大胆?找人看着也就是了,估计是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的。再加上现在夏言和赵审也在外面,到底哪里有多少田地,虽然他们没有担任统查天下田亩的职责,总也是心里有个大概概念。日后让他们看一下数据,总是不会被太离谱的数值欺骗的。
      如果刘元聪明一点的话,也会在统查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算是天子给他的一个机会了,如果这次能做得好,那么这也算是暂时过了这一关了,还能安心一段时间。反之,如果不能让皇帝满意,那么本来就是皇帝眼中看不顺眼的人物之一的他,又没有杨廷和那么大本事,那么大名气,可是绝对不会有杨廷和这么好运气,能够在让皇帝不满意之后还得到皇帝的招揽了。
      这确实是不错的想法……朱厚熜当下就点头了:“如此,便让陈林跟着去好了。刘元此人,朕虽有些不喜,但也算是个有为之人。想来他也是个聪明人。”
      杨廷和还有些不甘心的样子,但是朱厚熜怎么会不知道他是小心眼发作?当初刘元带头支持杨廷和退休回家的事情,那一幕幕朱厚熜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呢。
      “明日朝会,便定下此事吧。”朱厚熜定下了结果。
      得到了答复,王守仁便准备告退了,杨廷和自然也要跟着走。只是两人才得到了皇帝的准许,走到了门边,却忽然听到后面皇帝唤了一声:“回来!”

      朱厚熜却是从王守仁的那个派遣刘元出京的想法上,找到了对付言官们的办法。
      既然看不顺眼,就派出去!
      明朝的规矩是,御史巡查,不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呆着,那么这也就让地方官们很有漏洞可钻了。御史来的时候做好表面功夫,行贿或者是收买,让御史多说说好话;等御史走了,自然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反倒是为贪污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让御史们得到了利益。
      那些地方官们,与其让驻守太监们帮着监视,耗费东厂西厂锦衣卫的人手,还不如,就让那些闲闲没事干的言官们去帮忙看着他们。一来言官们也算是有事干了,二来,那些地方官们也有所畏惧。毕竟言官可不是好惹的。免除了地方官尸位素餐,贪污腐败,渎职失察的可能,也让言官这个监察体系真的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言官停留在一个地方,就管着这一处的监察事宜。手中有没有实权,只能在一边看着,地方官想必也不会再急赶着巴结了。三年一挪窝,还没有混熟就换地方了,人情也没有用,这么一来,御史们总是和地方上不熟悉的,铁面无私起来也不用碍于脸面。
      只是为了避免言官干涉地方政务,需要仍旧让言官们挂着京官的职位。并且,也不能给他们处置地方行政的权力……
      叫回了王守仁和杨廷和,朱厚熜有些期待的说了自己的看法,只是两个臣子都有些沉吟犹豫起来。
      “如圣上所言,若是言官污蔑,那又该如何?”杨廷和似乎对于言官也是有所忌惮,想必是曾经挨过不少骂的。也是,为官几十年,从一个普通士子走到首辅的位置上,还有哪一个不曾被骂得狗血淋头?
      “这……须得出示证据才能弹劾,朕以为这条应当加上。”朱厚熜从很久以前就很痛恨言官风闻议事的权力了,那不是随口胡说都可以吗?往人家身上泼了一大盆污水,心气硬的只怕当场就自杀以明志了。就算人家忍辱负重,好不容易洗刷干净了,他一句“我是风闻议事,这是言官职权”就撇的一干二净,真是杀人也不偿命啊,倒真是太不公平了。
      “如是诬告,便治言官不察之罪,如何?”朱厚熜看看一边听着的王守仁和杨廷和,说道,“风闻议事,朕总觉不妥。”
      “御史也有贪鄙,圣上如何处置?”王守仁也问。
      “手中无权,哪个还会贿赂与他?”朱厚熜笑,“御史到地方,不是代天子巡查,却是驻守下来,以便监察地方。那些地方官员们眼中最是势利,总是还有镇守太监们的,御史相较于太监们,便是轻了。”
      “若是两方相互掣肘,该当何如?”杨廷和又插一脚。
      “总是有年岁考绩,相互掣肘,朕便不必客气,撤了便是了。”朱厚熜不在意的说,“先前说了,凡是诬告,便治不察之罪。此不限于言官,地方官员自然亦如是。他们想狗咬狗,朕便将狗全部撵走。”
      朱厚熜说着,看着杨廷和慢慢点头的样子,还有王守仁低垂着的眼睫,大约都是在想这件事的可行性。
      总是有些好处的,不能再让言官在朝堂上搅和了……
      监察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言官制度,实在是缺陷太多,弊大于利。
      都察院下放地方之后,还是组建一个检察院,明明白白的公检法部门,依法办事,讲究证据和真实性比较好。
      朱厚熜正想到检察院,王守仁却忽然说:“此举甚好,只是,如今夏言执掌都察院,圣上却将如何处置于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第三十二章  言官何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