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章  如何治国 ...

  •   第十章  如何治国
      王守仁回京,对于整个朝堂和朱厚熜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起码最近杨廷和们收敛了许多,说话做事都不再自信到咄咄逼人的地步,这让朱厚熜心里舒坦不少。
      但是朱厚熜没有想到,王守仁的影响力能有那么大,更没想到,他除了自己之外,居然还有那么多学生。
      其中有一些可能只是为了攀关系,抱住这位帝师的粗腿。但是就朱厚熜的观察,那些所谓的“王尚书的学生们”,有起码一半大概真的是曾经师从于王守仁的。
      这让朱厚熜啧啧称奇。王守仁这些年着实是干了许多事情的,这些事情还都不是小事。可是他居然还有时间教导这么多学生,他哪儿来的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虽然他的这些学生们大多仍是官职较小,人微言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年轻。或许今后的几十年,整个大明朝官场都会是他们的天下。
      这样一来,朝中也算是形成了另一股新兴的势力,正好与杨廷和们相对应。他们称王守仁的教导的那些理论为心学,便都自称为“心学派”。表面上只是一个学派,实际上却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
      除了他的学生们之外,王守仁还有很多粉丝,就是他的崇拜者们。主要是他的事迹真的太强悍了,就连朱厚熜有时候也要忍不住崇拜一下。当然明朝的官员们还是很矜持的,不会在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尖叫,冲上来要求签名,或者是强抱他,亲他之类的。但是那些粉丝们看到王守仁的眼神确实也是很热烈的。
      他们之中有很多因为个人崇拜的原因站到了朱厚熜和王守仁一边。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些还会在心中树立起偶像的,也是一群心里还有着英雄和梦想存在的年轻人,他们其实也并不能在现在就起到什么本质性的改变作用。
      不过让朱厚熜很吃惊的是,杨廷和的儿子,在翰林院做翰林的大才子杨慎,居然也是王守仁的狂热粉丝,要知道,这位才子已经不算年轻了,他已经年过而立。但是对王守仁的崇拜让他居然和自家老爹对上了,倒是让朱厚熜看了许多场好戏。
      到了正德十六年的年底,朝堂上两派势力算是势均力敌了。东风压不倒西风,西风也拿东风没辙。两边都争着向朱厚熜靠拢,谁也不愿意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得罪拥有最高发言权的皇帝。承嗣的就问题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无限制的向后推迟讨论的时间,朱厚熜终于可以不再被那些根本一点意义也没有,对于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任何影响的事情纠缠了。
      终于要过年了,明年就是嘉靖元年了,正式更改了年号,可以摆脱正德朝的阴影了。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作为皇帝自然也应当有所动作,以体现出新朝的新气象。
      不过,到底要做什么?朱厚熜开始思索。

      关于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还有要进行什么样的措施和改革才能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真正的让这个国家富强起来,并且没有巨大的后患。这些事情,打从他知道自己一定要登上皇位的时候,朱厚熜就想了很多。

      改变政体和国家性质或许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最迅速的途径。如果现在大明忽然从君主集权制的封建制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那基本上朱厚熜可以说,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明朝了,或许整个中国的历史就将从此改变。
      然而关键的是,现在朱厚熜没有改变政体的办法,也没有改变政体的必要。先不说如果真的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他的权利会被大臣们分走多少,而这样又会误他多少事。单单是大臣们也是绝对不会赞成这样的制度的,这等于是败了祖宗家业么。程朱理学熏陶了几十年的他们早就认定了君权天授,不能动摇。

      而按照后世的说法,科教兴国。
      科技发展暂且不说,那是一定能促进国家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似乎教育就是让一个国家从根本上改变的最好途径,这也让朱厚熜很赞同。这个方法起效不算慢,快的话,二十年就能见到改变的效果。同时也很少会产生副作用,除非教育的内容或者是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苏沉照大学的时候专业性质是师范类,现在朱厚熜当然很希望能够从教育入手。一来这方面他比较熟悉;二来,这也算是学以致用了,让他觉得上了那四年的大学起码还是有用的。除此之外,教育的作用也的确是很大的,教育是直接对国家的下一代建设者起作用的。精神培养和文化熏陶,有时候能够很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生存状态。
      比如欧美文化的东进,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直接造就八零后和九零后的一大因素。即便是日本,韩国这样叫着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年轻的一代不也照样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朱厚熜很清楚的记得上辈子大学时上课,教授放给学生们看的幻灯片。在日本京都街头拍到的照片,一个个看起来不过十三四的小女孩,穿得让班里二十出头的大学女生都觉得脸红。那可不是在现代都市东京,是日本最富文化气息和民族传统风格的京都。
      还有一个让朱厚熜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前苏联。记得当时是在上马基课,教授很沉重的说,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社会上整体还是安定的,稳定的,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民众整体素质高,教育水平高。可惜了。
      这句话让苏沉照一直记到现在已经成为朱厚熜之后的这么多年。教育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而民众的素质,又决定了这个国家将如何发展,将走向何方。
      再好的改革措施,再好的规划方案,最终都是要依靠人民的。所以教育至关重要。朱厚熜觉得,即使不能达到全国人民没有文盲的目标——这是连新中国都没能达成的——起码也要让民众知荣辱,明事理,守法纪。

      可是,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花钱的事业。电视上曾经报道过义务教育每年要投入的巨额资金,朱厚熜还是有印象的。新中国可以负担得起,但是大明朝可负担不起。人口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生产力水平却也是远远比不上的。
      再加上贪污腐败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是光明正大,如果真的推出了义务教育,那就一定需要先□□,搞一搞廉政风暴,然后才能让这个措施实行下去。否则,投入再多,只能是养肥了那些蛀虫们罢了,朱厚熜可不愿意干这样摆明了是扔钱的事情。
      而如果收费,那和明朝现在的教育又有什么不同?不就还是私塾,不就还是官学么?教育的普及永远都只能是空谈和妄想。
      所以这么看起来还是需要先发展国民经济了?朱厚熜寻思着,手中的笔无意识的在纸上划来划去,一大张好好的雪浪纸就这么浪费掉了。

      说起来,虽然朱厚熜能把安陆搞得还像那么回事,可那毕竟只是一个小地方,小城市。现在朱厚熜面临的可是整个一个国家,不论是工程量的大小,情况的复杂程度,状态的多变,不定因素的多少,都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陆可以相比的。
      再说了,中国不可能由简简单单的商业撑起来。中国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工农业如果不能发展起来,要实现经济振兴着实是很难的。
      最关键的还有心理压力。安陆的试水,如果不成功那也就算了,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最多也就是他自己赔了,再挨当地老百姓的口水罢了。可是现在他面临的是一个堂堂皇皇的大明朝,幅员辽阔的□□。如果真的不幸失败了,那就不是一点两点的损失了,严重的话那将会是亡国的灭顶之灾。
      把国民经济搞上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具体要怎么做,从哪个方面入手,这还需要仔细的想,认真的推敲。制定一个完备的计划,准备好应付各种风险和失败,考虑到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这些都有了准备之后,才能说,正式的实行这个改革。
      有人说,戊戌变法即使没有慈禧太后,也多半会是失败的,就是因为光绪皇帝他们一群人,其实就是空想家罢了。没有完备的规划,就贸然的开始了改革,即使能够成功,也是侥幸而已。朱厚熜对这个看法不置可否,但是他必须承认,这个说法有值得他借鉴的地方。
      明朝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朱厚熜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资本主义就真的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么?先不说中国思想当中重农轻商的理念,单就经济危机这一项,就能够让朱厚熜望资本主义而犹豫好长一段时间的了。如果没有避免经济危机的办法,朱厚熜大概是不会放任资本主义发展的。
      而中国始终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这个时代,商业终究也是个辅助罢了。人口众多,并不只是意味着劳动力多,战斗力强大。这还意味着,需要养活的嘴巴很多。
      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即便是后世已经有了杂交水稻,高产小麦,三农问题不也同样也仍旧是中国关注的焦点么。
      到了朱厚熜这里,他当然也不能摆脱掉这个问题。现在的明朝,不要说奔小康,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吧。

      所以想到这里,朱厚熜有些沮丧的发现,似乎他的一切设想都是空的。在他能够保证全大明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之前,考虑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普及或是政体改良,都是不现实的。
      那么。似乎需要从农业入手了?这终于算是和他的专业挂上钩了,也有他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了。朱厚熜兴致勃勃的拿起笔,却发现手下的纸已经墨黑一片,完全不能用了。身边站着的宦官机灵的换上了新纸,他这才提笔写起来。
      苏沉照是个应试型人才,变成了朱厚熜,他也不可能忽然之间就拥有了强大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只不过,农业这一块儿,基本上理论指导他做到了就可以了。实际操作,还是要靠农民伯伯们呀。
      朱厚熜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即使只有小小的提示,他们也是能够揣摩出符合现在国情的方案措施的。
      间作套种对于现在的农民们接受起来可能还有些难度,不过或许上试验田会起到带头和示范的良好作用,这个他可以设计出更详细的计划。
      轮作也是增加产量的好办法,只是需要提供种子,同时,北方的很多农民对于种水稻并不怎么乐意,而且他们或许也的确不会。
      高产的粮食品种需要大范围推广,现在土豆已经传进来了,但是种植的人还并不多,玉米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不过记得西北很适合种这两样作物,外加还有红薯。
      棉花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可惜新疆现在不是明朝能够插手的,朱厚熜记得新疆很适合种棉花的,现在也只能望着那边的大片疆域流流口水了。
      冬小麦的问题,朱厚熜只记得当初俄国的科学家是用了鹅观草和小麦杂交,才产生了高产的小麦,或许让人研究一下,试着杂交几代,就能有结果了。
      至于杂交水稻,朱厚熜真的是没辙了,他对于杂交水稻一点也不了解,大概也只有在南方多种几季水稻比较现实。
      或许经营几年,就可以划分产区,然后各自种植适宜的作物了。有些地方是很好的油料产区,但是并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生长,这些情况都要考虑到。
      朱厚熜在纸上写着,把他能想到的地方一条一条都列出来。今晚可以让王守仁进宫一趟,把这个交给他,他自然能选择适合的人,在更换年号之后上书。到时候朱厚熜只要顺水推舟,准了这个折子,王守仁便是掌管户部的,把政策变为现实绝对不会是虚言。
      或许他能够再补充一些什么?朱厚熜想起了当年那个总能举一反三的王先生,在思想理论上他能做到这一点,就不知道在农业生产上他有没有什么见解了,这些年他算是一直在基层工作,也应该有一些心得体验吧。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第十章  如何治国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