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素问·经脉别论 ...

  •   摘抄至百度百科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或静处、性情勇敢或者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逸、活动或静处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时摔倒了,伤到骨头,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敢或怯懦、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胃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秋、冬、夏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物质滋养于筋膜。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再由心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肤和毛发。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回流血脉,脉中精气循环不息正常运行,周流于所有脏腑,全身气血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虽然气口的脉位长不过一寸,但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液入胃以后,游散输布精气,向上运行输送于脾,脾气可以散布精微——经脾的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脾主升清降浊,清者由脾上输到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贯注心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血液。)肺气下降通利调畅全身水液运行,向下输送到膀胱。如此,则水液五谷精微散布四周全身,(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经脉,对应四时寒暑的更替和五脏阴阳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饮食物的精气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变化规律。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互为表里的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两经俱当用泻法,针灸当取下俞穴(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经猝然盛大,针灸当取下俞穴(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经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互为表里的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针灸应采用泻阳补阴的方法(泻足太阳经的经脉昆仑穴、络脉飞扬穴,补足少阴的经脉复溜穴、络脉大钟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下俞穴(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帝曰:太阳脏何象?
      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少阳经)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帝曰:少阳脏何象?
      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太阳经)之初生,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脏何象?
      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