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后记:睁开眼睛 ...

  •   欢迎来到现实。
      几个月后,十七岁的我会对十八岁的我这样说。
      1
      “斜角三”这个题目是忽然之间想到的,真要追究,大概是在教学楼内溜达的时候,我瞥到了天井在某个角度形成的一角,看到了回转楼梯的一角。而当我从某个窗户向右望去时,这扇窗与另一扇窗也构成了一个斜角。“我正走在人生的斜角”,在这句话突然蹦出来之后,“斜角三”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几乎是一瞬间,而那个瞬间,我来不及细思这一切。
      “斜角三”原本是想作为一个普通的校园故事存在的,那时我甚至会在操场上格外在意球的弧度,注意男男女女的行为,留心班级中发生的小故事,虽然没有收集到太多真正可以用在小说中的素材——毕竟现实中的高中生活,尤其是在小城镇里,大多并不能够存在“丰富多彩”四字,至少不是能够写入青春小说的丰富多彩。
      后来,入了冬,几位朋友陆续十八岁,我受到了两位朋友的十八岁总结的启发,忽然想到,“斜角三”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存在,只写“我”。这个“我”不仅仅是我,它是“我与我的世界”的含义。
      但是体裁成了问题。散文化的体裁总体来说是脉络清晰的,我甚至一开学就规划好了这三个斜角分别为何。一枝柳,理想国,世间情。它们三者分别对应着“我”“我的理想”“情”这三个大主题,其中“我的理想”大概会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来聊聊我的道德观、我的人间、我的写作观、我的生命观等等。甚至当时都已经起笔开始写了一篇《夏日》,作为我对于四季的体悟之一,《童年人间事》也早已构思完成,而我死去的小薄荷也将在我的故事上化作悲哀的一笔。可我终究没把它写成散文。
      原因之一在于时间,在于时间终究走到了八月上旬的某一日,而那时我刚好遇到了一本书——《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而我在它的第二章看到了这样有趣的问题——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其关于小说阅读时的双重矛盾的论述吸引了我,让我改变了原本想要把斜角写成散文的计划。虽然把斜角写成散文我依旧有我的理由,那是在做一篇阅读题时看到的一句话(只可惜如今已经找不到原文了卷子大概是被我扔了)——当你对自己有所感觉,你就开始写散文。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可以支撑我去完成这个故事,只是这一次我选择写一篇小说,我以为原因还是在于,我遇到了小说,在我打算动笔之前。
      当然除了时间之外,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我往往会在暑假写一个小说练练笔(或者叫爽一爽),而如果我再写许多篇散文,小说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而在我已有的构思中,似乎只有斜角具有双重性,同时也不必太长,不需要参考资料(比如不需要我去了解我完全陌生的八十年代,也不需要我进行复杂的人物设定,不需要广泛参考一些现实案件与理论支持)只要我想写,我就可以把它写出来,而且作为一个“献礼”,一个对“过去、现在、未来”以及我的“我、你、他/她”的总结,一个对我个人的理解与反思——它无比适合让我在这时候完成它。加之,在小说中,我可以表达大多数我想在原计划中表达的东西,而且还可以使用隐喻,人称的转换与混沌人称实验,同时不至于把自己完全的展现,让人感到无趣。毕竟比起单纯的透明,蛇的中间断开处形成的透明才更让人好奇。
      但是我仍然愿意解释一下三:我+你+她/他=三
      2
      我并不知晓是否会有人喜欢这个故事,或许更多的人会觉得这是无病呻吟或是不知所云,实际上当我再次看我以这种笔调写出的故事时,多少也会有相似的感觉。只是,由于我是故事的创造者,所以即便故事线一团乱麻,我也知晓故事的主旨为何。虽然我认为如果一个故事需要读者用后记来理解内容,而不能激起哪怕一点点共鸣,这个故事未免太过失败。可既然有人已经读到了后记,我是否可以认为,无论前面的故事有多么古怪、离奇、难以想象、无法理解,至少你看完了一切,并且有了自己的认知呢?如果是,即便你对于这个故事抱有“这是个什么垃圾”的态度,你依旧想要去从后记中得知,是否是由于自己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理解偏差。我无法说你“一定”会这样想,但我在读故事的时候会这样想,当然如果我发现,后记也写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往往会气愤地把书一扔,开始后悔浪费生命看了这样一个垃圾玩意儿。
      虽然我并不希望我的故事得到这样一个评价,但是这是可能性,需要尽可能考虑。我并不认为读者与作者共同构筑了一个作品,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读者是一本书的生命得以延伸的唯一良药,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无法让一本书活下去,活得好。
      言归正传,我想聊聊这个故事的某一个中心,这或许是最为明显的中心——甚至在后记的标题上也有所暗示。
      “睁开眼睛”意味着什么?
      对于婴儿来说,这是他们看到世界的开始,是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存在与世间其他存在具体联系的开始。对于常人来说,是苏醒,或许伴随着早起的痛苦,伴随着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痛苦,伴随着并不与我们直接连接的痛苦(例如某地的天灾,某人造成的人祸),但那依旧是一种苏醒,是我们与现实的一种连接。
      “睁开眼睛”的矛盾概念是“不睁开眼睛”,那或许并非是“闭上眼睛”,因为我们有可能是半梦半醒,正如高中早晨五点钟起床时的感觉,或者是上某堂课的感觉,甚至是对于某些事件与人生本身的感觉。或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纯粹的睁开眼睛与闭上眼睛的感觉是少见的,绝大多数时间我们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而这可以尽量避免我们的痛苦与昏迷,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一个笼统而相对准确的认知。当然这可能是我武断,以偏概全,但我想说明的是,睁开眼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人们往往难以想象什么叫做同时睁开闭上眼睛,但是实际上那就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也就是文本中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二者会相互混淆,然而大多数其情况下,梦会占领优势地位,想象与现实的连接会不断削弱,直至现实被吞噬,人完全生活在想象之中。
      完全生活在纯然想象中的问题在于,一切皆合理,一切皆变幻,一切皆虚妄。而想象实际来源于客观实在,没有了这样客观实在作为支撑,想象只会成为一种愈发单调怪诞的东西,而无法构建一个真正的“理想国”。而想象也依托着人脑,当构建之物过于庞杂,人脑将超负荷,如此,想象将彻底破灭。此外,人无法在想象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直接现实的实现至少目前仅存在与现实中,存在于我们同这个世界的有机连接中。
      睁开眼睛便意味着一种和解与平衡,是梦中的斜角到达现实成为真正的斜角的过程,也是我将头脑中的故事拿到纸面上的过程。如果想象可以带给我们完全的实现,那我大概现在已经写完了无数本小说;而我如今终究没有写完全部的小说。
      虽然在这里,按照一般的议论性文字大概要补充论证点“当然,我不是说”来严谨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我本人的观点就漏洞百出,完不完善本身其实无足轻重。
      所以我们直接得出结论,跳过中间的重重论证。而这个结论在证明中已经被反复提及,一言以蔽之……
      请自行补充省略号。
      3
      十八岁的我让十七岁的我面对了同样的论证问题。
      我并不知晓我对于我十八岁的论证是否正确,甚至我也并不清楚我对于我过去十七年的总结是否妥当。这篇小说自然并不是现实,然而这确实是一种总结与希望,而这样的总结与希望实际上都导向未知,只有在那个时间节点的“我”才有资格去言说。
      小说主题同样如此。无论作者本人与批评家推导了什么东西,实际上自己的理解才是能够补充在省略号之上的东西。
      4
      如果我所理解的未来是一首循环的诗,那么它的末句与首句定然相同——
      睁开眼睛。
      ……
      睁开眼睛。

      这是我的回答,是我对于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回答,天真的,亦不无感伤,总之——
      睁开眼睛。

      献给你,我的朋友。我这样对自己说。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章 后记:睁开眼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