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战地医院 ...

  •   第四章 战地医院
      部队秘密入朝不久后,就按照各自的行军路线逐次,分批,分流的朝指定地点开进。
      志愿军后勤三分部,两天后也脱离了大部队开始独立前行。
      为了避开敌军炮火袭击,他们夜行日宿,每天急行军四十多公里,终于在第六天拂晓前赶到了指定位置,东林郡和宜川郡中间的交叉点三省里。
      这附近山多林密,地势凹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进,可快速完成伤员的收治工作,退,能安全的将伤员转移到后方城镇,是设置驻地医院最佳地点。
      目的地一到,后勤部长周深,政委林劭章,卫生部长罗维军迅速召集各部门领导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这次跟随后勤三分部入朝的医疗队有五支,分别是东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第二后方医院,201野战医院,四野兵站医院,第五军区总院。
      会上根据各院医疗程度,擅长项目进行人员分配,任务分配。
      经过仔细的商讨研究后,最终确定由第一后方医院医疗小组,第二后方医院医疗小组负责轻伤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201野战医院和第五军区总院负责重病伤员的救治工作。 其中201野战医院主要收治创伤,截肢,骨折,胸部,腹部等伤患。军区总院则侧重于头部,胸部,脊柱,灼伤等救治工作。
      四野兵站医院负责伤患的后期护理和转运工作。
      担架队,运输队,工兵连,炊事员,联络员,文化□□也都被分派到几支医疗队中组成新的医疗连队。
      又命令这些新组建的连队在方圆几十里内分散驻扎。
      战斗随时会打响,伤情刻不容缓,为了快速建立起后方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各连队负责人立刻返回所在区域,点齐人数,带上军用物资,医疗器械,药品,朝各自要去的村屯开拔。
      林雅英所在的201野战医院经过重组后,更名为第二野战医院。曾宝华担任院长,原后勤指战员宋志刚任政委,郭美珍任护士长。
      紧急集合后,他们立刻朝指定地点出发, 这次他们除了原带的行军背囊外,每个人还要再携带四五十斤的医疗用品。
      朝鲜半岛南北长约一千一百公里,东西宽三百二十公里,总面积为二十二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许多秀丽的山川河流,因此朝鲜人骄傲的形容它为,三千里锦绣河山。
      朝鲜北部百分之八十是山地丘陵,山体由异常坚硬的花岗岩和长闪岩构成,道路崎岖蜿蜒,行军困难重重。
      连续几日的夜行,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蹒跚,同志们的脚底都磨出大片水泡,大家都闷不做声咬牙撑着。
      林雅英和护士长郭美珍等女同志的脚肿得像块面包,水泡破了化脓出血粘在袜子上,袜子又粘在鞋垫上,每走一步都撕裂般疼痛,痛到极点,神经麻木到没有知觉了。
      其中,走路内八字比较费鞋子的方瑜和罗淑珍同志,千层底都磨的只剩一层布了。
      为了继续赶路女同志们用布条将受伤的脚重重勒紧,一扭一拐坚决不掉队。
      考虑到女同志的行军问题,新政委宋志刚让运输队员送来几副担架,让她们两人一组抬着物资前行。
      同行的护士两两一组,唯林雅英一个落单,她也不给组织添麻烦,自己在周围找了根拳头粗细的木棍,简单修理后,用绳子把药品固定在前后两端,做成一个简易扁担,担着走。
      政委宋志刚看到后对院长曾宝华道:“曾院长,你们医院的护士脑筋很灵活嘛!”
      宋志刚,二十九岁,湖南湘潭人,曾经参加过四平攻坚战,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他皮肤微黑,眉毛粗长,高壮英俊,典型的职业军人形象。
      入朝前他正组织队伍在辽阳垦荒搞生产,部队收拢北上后,他被调到东北军区后勤部任职,因考虑到野战医院这边千头万绪急需要一名经验丰富,主抓实施和分派工作的大将坐镇,所以派他来201野战医院任政委和曾宝华搭档开展后续工作。
      曾宝华,辽宁沈阳人,四十出头,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十九年,是个从基层做起,踏实肯干,经验丰富的优秀医师。他用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自豪的道:“这个女同志可不是护士,她是我们201野战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是我们科室的骨干成员,你可别因为人家是女同志就小瞧了她。”
      “不敢,不敢,主席说过,女人能顶半边天。”宋志刚莞尔。
      他真没想到这个皮肤白净,五官清丽,梳着两条羊角辫的姑娘,年纪轻轻的就能当上主刀医生,在他以前行军的队伍里,能做手术的医生大概都是男同志,年龄也都在三十岁左右或者更大。
      战地医生,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在这个领域里几乎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全队六十多人用树杈,枝叶进行伪装后,肩抗,手抱,担架抬,黄昏时又紧急上路了。
      朝鲜的冬天,昼短夜长,四五点钟时,天就见黑了。
      为了防止敌人空袭,他们绕开大路,公路,沿着山间小道小心前行着。
      行军过程中,他们设瞭望哨,沿途侦查敌机行踪,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化整为零,迤逦行军。
      一路上,人烟稀少,所见都是残垣断壁,凋零破乱,田地里,小路上都是炮弹炸出的深坑,有的地方还燃着没熄灭的火苗。
      敌军的轰炸机时而会在上空盘旋,胡乱扫射一通后,留下几颗炸弹虎啸而过。
      炮声不绝于耳,火光和硝烟在群山间弥漫。
      这种场面起初时大家还会觉得恐慌,害怕,混乱躲藏。时间一长,次数一多,他们对敌机的俯冲,狂轰滥炸也能沉着应对了。
      他们的队伍在赵志刚的带领下,全员安全到达指定位置松峪里。
      松峪里位于三省里以东十三公里处,这里背靠群山,前面是河,河对岸住居住着十多户朝鲜居民。
      第二野战医院的同志们受到朝鲜老乡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走出地窖,防空洞,用蹩脚的语言欢迎,感谢他们的到来,并邀请他们去家里休整,吃饭。
      志愿军军籍严明,出国前就三令五申要求战士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条例,务必做到不扰民,不给人民增加任何负担,不占用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一丝一毫。
      曾宝华和宋志刚等领导婉言谢绝了老乡们的好意,他们带领大家在山脚下的凹陷处扎营。
      大家围坐在一起,掏出粮袋,左手一个巴掌大的硬饼子,右手一把炒黄豆就着壶里的冷水慢慢咀嚼吞咽着。
      吃过饭,他们肩挨肩,膀挨膀,用大衣裹住身体开始休息。
      天彻底黑下来后,休息充足体力恢复的同志们,在宋志刚的领导下纷纷行动起来,士兵修筑工事掩体,工兵依托山势在山沟里组织爆破,挖防空洞,修坑道。
      曾宝华带领着男医生和担架队的小伙子们上山砍伐树木,女同志们则在护士长郭美珍的带领下担土,整理药品,医用器械。
      朝鲜老乡们也自发地带着铁掀,锹镐,木盆,篮筐帮助他们从坑道里往外运土。
      他们借着微弱的月光,在朦胧的夜色里穿梭忙碌,干的热火朝天。
      天光微亮时,隐蔽性较强的防空洞医院已大致成型。
      两间战地手术室,一排能容纳一百多人的病房,用木头搭建的简易病床,药柜,都可以投入使用了。
      晨曦中,大家灰头土脸,汗流浃背,一个个笑得像个二傻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