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科举利弊 ...

  •   明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在国际上和周边附属国都有很好的邦交,被朝鲜视为儒学的圣地。在贸易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茶叶、丝绸和瓷器远销海外,被欧洲各国追捧,价格可以和黄金匹敌。就是这样全面强盛的国家,后期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快速灭亡,这其中存在极大的社会问题。
      科举制度被明朝沿袭且进行了单一地强化,导致明朝学子纷纷注重文章的撰写,缺乏和社会实践的联合,出现集体“假大空”的现象,这成为明朝覆灭不可回避的历史因素。
      明代科举制的基本内容
      1.八股文,导致考生学“死书”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八股文取材单一,围绕“四书五经”展开,句式结构固定,平仄对仗,想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需要大量的练习。文章要出彩,必须辞藻华丽,用词精炼,才能在有限的字数中让人眼前一亮。

      广大考生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常年的学习生涯皆以写作为主,导致大部分的考生学“死书”,失去了教育原有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学习效果可谓是本末倒置,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扩展。
      考生学习八股文的唯一目的就是科举,但考中的还是少数。没有中举的学子缺乏生存技能,又自认为与众不同,导致明朝出现很多的闲散劳动力,有点功名在身上的学生可以回家成为学校的老师,没有任何成绩的考生,就断绝了日后的就业之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啃老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例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起初在葫芦庙内借宿,只能靠写写字和地主的救济生活,日子很是艰难,除非朝中有人或是中举走向仕途,否则只能潦草一生。
      2.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
      在明朝对可以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有硬性规定,“科举必由学校”所出,此处的学校是指的官办学校,而非启蒙的私塾,地方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提报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类似于官员保送的学府,是入朝为官的直通车,国子监生皆可直接被朝廷选授官职。
      入学国子监有几个方式:第一,岁贡,是地方学校选送学生入学;第二,选贡,有国子监挑选优秀学生入学;第三,优供,是国子监的二次选拔;第四,副贡,是将在各省乡试中成绩优异,但未能中选的落榜生选入国子监的方式。

      国子监是明代科举制度的辅助选官形式,是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设选拔官员的学校。国子监是明朝学生非常向往的学府,可以帮助学生一步登天,所以,更加激励学生们对八股文的学习,考生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打动评委,打动国子监,从而进入仕途。这也就为明朝朝廷的派系提供了基础,国子监学生为一派,科考中选的学生为另一派,间接导致了明朝朝廷官员的“拉帮结派”。
      官办学校一般的人家很难进入,大多数学子都是在私塾中接受教育,私塾收生标准是“适龄”皆可。儿童时期,私塾可以进行启蒙教育,以识字为主要目的;青少年时期可以开展读书教育和写作教育,在八股文的写作上开启全面的教导。前两年以背诵“四书五经”为主,三至五年开始传授八股文的写作方法,五至八年学生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
      但各省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的情况不同,所有学生们就开启了八至十年的温书阶段,“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一般考上秀才需要十年的时间。在明朝人一生最好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八股文上,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十年苦读最好的结果只是中了一个秀才,秀才是不能当官的,还得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才能得到官职。
      科举制度发展到末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3.科举考试的流程制度
      “设科取士为致治之本”,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历经“秀才”、“举人”、“贡士”三个阶段后才能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审,考中者称之为“进士”,前三名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洪武年间,考生考到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34岁。万历年间的《登科录》记载,考生考到进士的平均年龄增长到34岁,有一位名叫李登的进士,考中时已经44岁。据统计,明朝人的平均寿命在45岁左右,真可谓是用生命在读书和考试。可见这种取士制度十分浪费人力,降低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明朝科举制度的流程上,我们可以看到等级选拔之多。学子从小开始学习,10年所成不过一个秀才,秀才是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只能靠家里的救济。常年在家学习,在通过3年一个周期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入朝为官,一年不中,下一次机会就是3年之后。很多考生在入朝为官之时,已经过了年富力强的时间,开始步入衰老。
      学生们在最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终日待在家里“之乎者也”,成为社会劳动力的编外人员,这增加了全年的负担。是明朝政府不合理规划人才发展的体现。

      对明朝科举制度的思考
      1.积极意义
      明朝的科举制,极大的局限学生的思想,引导知识分子注重写作,而非对历史和技术的探索,使得学生们的思绪木讷,思维方式非常局限。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对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但却帮助明朝朝廷加强了中央思想集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够推翻旧王朝,就是在获取儒生助力的基础上。明朝建国3年,就在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召开的明朝第一次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不久他又废止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官方说法:朱元璋认为科举考试并不能帮助朝廷选拔真正有才能的官员,这说明在明朝初期,统治阶级就已经意识到科举制的弊端。但10年后,朱元璋又重开科举,一部分原因是科举可以有效的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掌握社会舆论和知识的导向,从而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促使了明朝官员“愚忠”的名声。
      2.古板和木讷的知识分子
      明代科举制是科举制衰落的时期,这里的衰落不是指科举制的消亡,而是指明代科举制的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明代的科举制又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是科举的唯一考试内容,除了可以检验考生的背诵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失去了实用价值。抛弃了中华一千年中国的优秀经验和学问,直接导致了明朝科技和文化的倒退。
      封建末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奴隶制度末期的学问上,非常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除了加强人民道德和国家的统治,没有任何的实际用处。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将全部精力放到文章的练习中去,完全失去劳动价值,和社会脱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导致明朝知识分子都很古板和木讷,行事教条。全民缺乏基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如同“八股文”一般,失去发展的力量和活力,最终沦为思想闭塞、知识体系单一的废材,阻挡了中国人民进步的步伐。

      3.经验的总结
      回顾明朝的兴旺,总结分析明朝科举制度的利弊,让我们警醒,良好的考试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领域和思考能力,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不好的考试,会封闭学生的思维能力,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最终使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甚至是对一个文明造成致命的打击。
      科举制萌芽于汉朝,在唐朝被固定下来,是适应封建阶级初期“公平取仕”要求的。在此之间,中国一直采取的是“举贤”的取仕方式,大大限制了人才录用,虽然对于统治阶级的集权有有效的作用,却阻碍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
      到了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基本显露,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废除过科举制,认为科举制度不能为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统治阶级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取仕改革,而是追求奴隶制时期的“文化祖制”,更加导致了科举制的落后性,这是由统治阶级对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薄弱造成的。
      总结
      明朝是强大的,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带着很多的偏执情感。明朝追求社会的稳定,在教育和考试上得到体现,但这些“稳定”的科举措施麻痹了国民的思想,延缓了文明的发展,在自我局限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稳定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虽然内部稳定,但很脆弱。如果有外部力量侵入,就会崩溃粉碎得一塌糊涂。

      明朝末期,女真人的侵入瞬间让明朝廷乱了阵脚。清朝沿用明朝科举制度,间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落差,最终“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明朝科举制度消极意义太过巨大,阻碍了人民对自然科学的学习,阻挡了文化进一步发展,封闭了国人的思想,断绝了创新的意识。明朝科举制度是失败的,我们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儒林外史》
      《七言杂字》
      《杂感》
      《明太祖之训》
      《明史》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章 科举利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