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

  •   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3. 文学现代化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与20世纪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起到特殊作用。
      ?“思想的现代化”即人的发现、人的觉醒。
      ?“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的最深刻最具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艺术品格的变革,这一点在各种文体中都有所体现。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及其特点: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5.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6.三不足的对应:梁启超在1922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有个大致的归纳:“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文化上感觉不足。”
      实际上他说这三步,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文学革命”这三步是对应的。

      7.赫胥黎的天演论的作用:
      严复(1853——1921)翻译《天演论》的发表,将进化论的思想带进了中国,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严译《天演论》改变了人的思维。以前总是“今不如昔”,榜样是古人,进化论却让人们面向未来;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全人类、全世界的历史发展高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进化论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衰弱的中国有被淘汰的危险,从而产生了变革的历史要求;
      ?人们看清了:不被淘汰,国家、民族就得强大

      8.20世纪初 文化机制的变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详细了解)
      ?这一历史阶段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体现在: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虽然慈禧把持下的清王朝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摇摆,后来还镇压了“乱党”,幽禁了皇帝,但在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还是在表面上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的自由。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也规定着;“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这种情况下,报刊数量激增。
      ?报刊繁荣与政治的封建色彩退减及文学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着。
      2、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
      ?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民营出版业。
      ?与官办和教会出版事业不同的是,民营出版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保证了文学的现代性实现的机会。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1905年废除科举的新政措施,将一批读书人抛到了自由知识分子的绝境,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从官场退出也转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
      ?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形成的过程为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提供着活动空间,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士与上述两种知识分子一起活跃在文学领域。
      ?稿费有了一定标准,“思想”和“写作”做谋生手段。接近下层,站在民间立场上。
      4、培育了受众。接受者唯新是鹜。

      9.“诗界革命”的标准
      ?1899年12月25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19世纪末,“诗运殆将绝”,诗的境界已被“千百年来鹦鹉名士占尽”,诗歌要想发展,必须另辟新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须由哥伦布之再发现新大陆。梁启超又指出:诗界要革新,也应向西方学习。他说:“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今尚未有其人也。”
      ?那末,“诗界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呢,梁氏提出了三点: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10.小说界革命的具体内容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 。
      ?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了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量。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1. 《新青年》
      。□□主编 1917年迁到北京,因□□任北大文科学长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新文化先驱
      。宗旨是鼓吹思想革命 提出“民主”与“科学”(陈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
      号召拥护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
      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 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
      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
      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2. 《文学革命论》
      □□的三大主义
      ?□□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 新文学阵营 “双簧戏”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4. 周作人的文学革命贡献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1885—1967)
      ?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
      ?标志着新文学从形式层面,进入精神层面
      文学革命的又一先驱者:周作人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5. 20年代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论争
      ?(1)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
      ?(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其主要人物是章士钊。

      6.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7.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近代思想发展的异同:
      1、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精神的撞击下形成的。
      2、欧洲近代思想历经的过程:文艺复兴(以人的意识觉醒为主)——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以社会政治变革为主) ——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以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为主)
      3、近代中国文化史历经的过程:洋务运动(以实现物质利益为主) ——维新运动(以政治变革为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人的意识觉醒为主)

      第三讲二十年代小说(一)概述
      1. 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2. 问题小说
      (一)、概念及内涵
      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2《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对“问题小说”的阐述。(P39)
      (二) “问题小说”形成的两个方面原因
      1、“问题小说”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受易卜生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三)、风格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4、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3.乡土小说以及乡土小说流派的风格特征
      一)、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等。关于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二)、流派的主要内容
      创作流程:流寓都市——思乡
      (1)对宗法制乡村文化的批判、(2)对落后习俗的揭示、(3)对故乡美丽自然风光的怀念。
      三)、乡土小说流派的风格特征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茅盾说“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械斗:许杰《惨雾》;斗法:彭家煌《怂恿》;典妻:许杰《赌徒吉顺》;借种:彭家煌《活鬼》;乡刑:蹇先艾《水葬》。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写了“冥婚”。
      (三)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衰
      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
      故事》
      (四)在人生与社会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思乡、思亲的伤感情
      调,“无可奈何的悲愤”。许钦文《父亲的花园》《石宕》。
      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文
      文学表现领域。
      四)、乡土小说代表作家
      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
      1、王鲁彦 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注重对家乡宁波镇海一带风物、民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小说《菊英的出嫁》《黄金》。
      2、彭家煌小说以稳健沉实著称,有相当多的喜剧色彩。《怂恿》是乡土文学创作的一篇力作,写得比较圆熟。被茅盾称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小说叙述是冷静机智的,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将本是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
      3、台静农 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少而精。小说作品主要是集子《地之子》
      主要以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故乡底层的精神统治。最著名的是《拜堂》。
      4、许钦文受鲁迅小说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小说集《故乡》。中篇小说《鼻涕阿二》 《疯妇》
      5、蹇先艾文学研究会后期青年作家,代表作《水葬》。
      6、许杰以表现浙东的乡村悲剧见长。 《惨雾》 《赌徒吉顺》

      4. “自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自我表现的“身边小说”)
      1、命名:指五四时期以创作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群体,他们的创作多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生活,强调内心自我的充分表现,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形式。
      2、特点: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以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意识的教化为主,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并以这种感情去打动读者为主。
      3、代表作家:(一)郁达夫在日本期间写了三篇小说,即《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二)创造社抒情作家群倪贻得、陶晶孙、叶灵凤、滕固、王以仁等。 (三)张资平前期创作社小说家,初期的某些短篇小说《梅岭之春》《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有浪漫伤感的气息。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采用自叙传写法,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

      5. 许地山的《缀网劳蛛》
      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资质清纯,独立不群。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
      早期小说风格:
      1、浓郁的异域色彩和传奇性。五四唯一以传奇著称的作家,是人生的传奇。《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
      2、明显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氛围。宗教的环境和具有宗教情怀的小说人物。
      3、在情节上,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相当曲折离奇。《命命鸟》中加陵与敏明、《商人妇》中林荫乔与惜官、《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等。
      4、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认为生本无乐,苦海无边,主张冷静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悲剧。《商人妇》中惜官,外表柔和内里坚韧,“柔弱的强者,不争的斗士”。《缀网劳蛛》中的尚洁。
      不足:是一种哲学小说,重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
      二、作品赏析
      1、思想内容:《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是童养媳,逃离婆家,同曾帮助过她的可望结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尚洁出于慈悲之心搭救受伤的盗贼,遭到丈夫的妒嫉而被刺伤。丈夫要与她离婚,她只身到土华岛,内心坦然,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尚洁对此并不感到多大痛苦,她认为命运的偃蹇和亨通,对于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犹如被虫蛀伤的花朵,剩余的部分,仍会开得很好看。丈夫在牧师的启迪下,夫妇重归于好。丈夫到海岛受苦偿过,她也不挽留,心情依旧坦然,过着安闲宁静的生活。别人都为她高兴,她也并不感到格外的兴奋,她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受到偶然的外力的影响。当蜘蛛第一次放出游丝时,不晓得会被风吹到多远,吹到什么地方,或者粘到雕梁画栋上,或者粘到断垣颓井上,便形成了自己的网。网成之后,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外力所毁坏,所以人对于自己命运的偃蹇和亨通,不必过分懊恼和欢欣,只要顺其自然,知命达观即可。等到网被破坏时,就安然地藏起来,等机会再缀一个好的。”“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这种充满佛家思想的人生哲学,充分显示了人世的苦难和安分随时安于命运和在心理上战胜命运的人生态度。
      2、外在故事的转折变化与人物内心的始终平静如一的反差
      尚洁(妻)——长孙可望(夫)——佩荷(女儿,4岁)
      尚洁——谭先生(传言)
      史夫人 —— 史夺魁

      (1)童养媳——
      (2)夫妻——
      “一向就不曾和人举行过婚礼,——那就是说,夫妇的名分,在我身上用不着。当时,我并不是爱他,不过是仗着他的帮忙,就我脱出残暴的婆家。……不得不认他为夫”
      “夫妇,不过是名义上的事;爱与不爱,只能稍微影响一点精神生活,和家庭的组织是毫无关系的。”
      “我虽然不爱他,然而家里的事,我认为应当替他做的,我也乐意去做。因为家庭是公的,爱情是私的。”
      谗言谭先生。但不愿多解释。“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把真心拿出来给人看;纵然能拿出来,人家也看不明白;那么,我有何必对费口舌呢?”
      (3)离异。平衡再次被打破。
      ?“贼”入室。
      “他是苦难人”,不是“贼”。
      (4)“弃妇”。流落南洋。当秘书。另外给采珠工人传播宗教。
      由采珠而人生感受。
      “他对前途一点都不灰心,且要更加奋勉”
      (5)丈夫忏悔,请求原谅。
      “我的行为本不求人知道……”
      ?(6)归来。丈夫却无颜相见,“已经到槟榔屿了”。
      “为爱情么?为爱而离开我?”
      ?(7)点明人生感受。“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3.“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的人生寓意
      (1)网
      (2)缀网——蜘蛛补网
      ?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顺其自然,与世无争。
      4、对主人公: “无争求” 、 “无争持”的理解
      ?“无争求” 、 “无争持”并不是彻底的放弃,而是在承认“人”与“人的存在”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之后的另一种人生态度的调整。她是“不争”的“斗士”,“柔弱”的“强者”。比别人更懂得、也更珍惜人生,因为她放弃了“执”,懂得哪些应该拥有,哪些可能拥有,哪些不可能拥有。
      5、艺术特征:许地山小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异域色彩。故事背景多发生在缅甸、马来亚等地,即使是国内也多在福建、广东,弥漫着旖旎的热带风情及异域色彩。二、爱情线索。故事多以男女爱情贯穿其中,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庭扼杀青年爱情的罪恶,写出青年的叛逆反抗,另一方面将人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三、宗教氛围。许地山精通教义,作品中不仅有多种宗教场所的展示:乞食会、教堂、礼拜等,作品还有宗教哲学内涵。
      6、意义:许地山善于编织故事,他写的小说往往具有传奇色彩,未必一定是真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故事。作者在这些故事中揭出人世间的问题,倾注自己的思想,标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许地山的传奇故事中,人物的苦难命运,曲折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从而揭露并批判了现实。
      7、“蜘蛛哲学”是许地山在《缀网劳蛛》中所表达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种哲学表面看来有些悲观,但实则却是积极乐观的。它告诉人们应该像蜘蛛那样坚韧不辍地补缀个人命运之网,决不因网总被弄破而中止辛勤地劳作,这体现着一种面对困境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态度和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

      6.庐隐的《海滨故人》
      ?生的苦闷
      ?爱的苦闷
      ?五四知识青年在理想面前的苦闷、徘徊,同时又带有心灵脆弱的特征。
      ?“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的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可是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又动辄多所顾忌”。
      探索和彷徨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生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的愿望。她们以“探索人生”为己任,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希望做一个“社会的人”,可是年青的心灵同旧的习俗观念又难以割断。于是,当她们接触爱恋,踏入社会时,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
      生的苦闷
      ?作品的主人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
      ?这群在女高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不同”。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越高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矛盾
      ?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
      ?对女性人生的个体追求和不可知的前途充满了绝深的悲怨。
      ? “人寿究竟有几何?穷困潦倒过一生,”以及“以后的事情还讲不到,且把眼前的快乐享受了再说”。
      爱的苦闷
      ?露莎在与梓青的交往中与其结为知己,但梓青却是使君有妇的青年,因而他们的恋爱受到世俗的非议。于是露莎转而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可精神恋爱的道路依旧行不通,于是露莎最终与梓青结合,飘零而去。但他们不知所往的结局,仍旧只会是悲剧。“原想作一个完美的教育家”的云青,为了家庭割舍了自己的爱情,最后走上了一条归隐之路。宗莹、玲玉、莲裳也都经受了爱情上的烦恼痛苦。
      ?坚信“情事滋润草木的甘露,想要开出美丽的花,必定要用情汁来浇灌.”但是她们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用”情汁精心浇灌“出来的生命之花,却不是爱情的“美丽”,而是烦恼的“愁海”:宗莹被师旭猛烈进攻,云青被蔚然纠缠不休,玲玉被剑卿拖入爱河,而莲裳则爱上了一位姓张的青年。
      ?按照常理来讲,这些青年女性应该为自己找到归宿而高兴才是,可他们为什么却没半点喜悦之感,相反都流露出了精神的绝望的颓废情绪呢?那是因为“使君有妇”。而她们又拒绝被世人看成是落伍者,但同时又恐惧中国传统的婚姻,使她们成为一个矛盾体,最终由于个人力量的渺小,她们妥协了,同时成为牺牲品:活泼泼的露莎从此憔悴了!消沉了!而宗莹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清爽的性格,像笼子里的鹦鹉,毫无生气。”爱情成了她们唯一的旗帜,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屏障,但爱情却只是婚姻结合的前身,这是一个淡淡无望的开始。曾经为获得恋爱自由权利而战的五位新女性,都对她们本能所追求的恋爱自由产生了动摇。
      ?作者又将这些卷入婚外恋漩涡中的女性以灵魂的逃遁的命运作结,反映了新女性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思想局限性。
      ?宗莹婚后“把昔日所谈的求学著书的话,一概收起,”而云青婚后,“开始研究佛经,出世之想较前更甚,”露莎虽然并没有完全堕入到婚外恋的爱情陷阱中,但她也神情黯然万念俱灰地意识到:“人间譬如一个荷花缸,人类譬如缸里的小虫,无论怎样聪明,也逃不了人间的束缚。”最后在故事结局处,露莎也只能建一小屋,上面写着“海滨故人”四个字,来逃避人间的烦恼。
      精神之恋
      ?在《海滨故人》的结尾处。露莎与梓青在海滨建造了一座精庐,可两人却不知所踪。显然,这座房子是他们理想生活的象征,他们想要一座这样的房子,独立于世俗之外,可他们有建造的勇气,却没有住的勇气。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露莎苦闷矛盾心理的最好结局。

      7.冰心的《超人》
      冰心的文学创作 从1919年9月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到1925年,写了二十多篇“问题小说”。其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影响。还
      有一些诗歌、杂感,是新文学初期最副盛名的女作家。1921年发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
      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冰心问题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局限
      ?1、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
      ?忧——是对时代的思考;忧而微——反映了入世不深;爱——是她哲理的济世良方。《超人》何彬/禄儿
      ?冰心《超人》片段
      ?我再深深地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相互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它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
      ?2、问题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化恨为爱,爱的哲学
      ?由于个人家庭生活的优裕与生活道路的一帆风顺,加之泰戈尔泛爱思想的影响,教会学校基督教义的灌输,诸种因素铸成了冰心不喜欢“极端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因此,她的问题小说,大都展示尖锐的矛盾,却终于以和缓的解决收束。
      ?3、问题小说的意义:
      ?积极作用:五四时期,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发挥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符合时代的要求。
      ?局限性:往往只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8. 冰心和庐隐创作的差异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
      ?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
      ?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

      第四讲 叶绍钧和郁达夫
      1.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后来陆续发展会员,共达170馀人。是“五四”新文□□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2.《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详细)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原载于1928年第1—12期的《教育杂志》。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以主人公倪焕之希望教育革新,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大命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历程。在小学□□倪焕之的身上,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段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展现了20年代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演变史。倪焕之追求和幻灭的三起三落,构成了小说严整的叙述框架。是20年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潘先生在难中
      (一)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期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反映了直系军阀和反直系军阀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小说对于军阀战争所制造的骚乱和灾祸是有所反映的,作者对于战争制造者的罪行的揭露与指斥也是鲜明的。不过,战争的骚乱仅仅被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加以揭示,作品的着眼点主要是描写在这骚乱背景之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从而来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暗生活“讽它一下”。(叶圣陶:《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
      作品共三节,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而让人物在情节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展示其性格特点,不断显露其精神世界。
      第一节:逃难。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在这荒乱局势的沉浮之中,为了自己身家利益而精于谋算的性格特点,以及苟且偷安的卑琐心理。
      第二节:回让里
      起草劝学书:表面上表示“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 “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
      实质上为了讨好上司而保住饭碗
      因此,通知书上堂皇的言论,正是对他卑琐行为的绝妙讽刺。
      入红十字会:索取会旗与徽章。
      表面上装扮出慈善家的面孔, “缴纳会费”,宣称愿意把学校“作为妇女收容所”,
      实质目的,完全是为了弄个护身符以保住自家财产和妻儿安全。利用公务以济私,可见这个人物的心灵是何等自私!
      第三节: “红房子”避难,写条幅
      避难遇局长他作了一番更精彩的表演,一心为己和善于逢迎,写出潘先生那自私的胸襟和世故圆滑的性格特点。
      写对联 潘先生脑中闪现“拉夫,开炮,烧房屋,□□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等战争带来的血腥惨象,却违心写下了“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等颂词。
      小说最后以余味无穷的结尾,既写出了他良心尚存,也讽刺了这个人物苟安自私的灵魂。

      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而《潘先生在难中》便是“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杰出代表作。

      3.叶圣陶的“教育小说”
      ?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
      ?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
      ?《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严峻地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
      ?《潘先生在难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懦弱的性格。
      ?《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4. 郁达夫(1896-1945)
      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即使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忽视的作家。他是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在日本期间写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等。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5.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创造社的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方面,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6.《沉沦》小说集
      ?一、生平和创作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2年开始旧体诗创作。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10月出版小说集《沉沦》。 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游记。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到新加坡,主编《星周日报》。 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自卑情结——(1)自身“风采不扬”;
      “风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
      “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的受我的催眠暗示。”——郁达夫:《致王映霞》
      自卑情结——(2)留学生活中弱国子民的体验。
      “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或□□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郁达夫:《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1936.1
      “性的苦闷” 1922 “生的苦闷”
      ?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2、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特色: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色”与“穷”的描写)。

      7.俄国的零余者和郁达夫的零余者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 “色”
      ? 故事模式——知识分子与低层女性的爱情故事
      ? 男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为主流社会所压迫,被称为“零余者”。“生则于世无补,死也于人无损”,愤世嫉俗,孤傲善感,放浪形骸,以一种自虐而绝望的姿态对抗主流社会。
      ? 女主人公:或者是风尘女子,或者是旅馆的服务员、招待员等。两方面往往是一见钟情,遭遇激情。然后,缠绵悱恻,如胶似漆。
      ? “穷”
      ? 写知识分子在社会中那种穷困潦倒的心境,无法获得生存的权利的痛苦、悲哀。如《茑萝行》、《还乡记》、《还乡后记》等。

      8. 《沉沦》解读
      (一)背景 (1921年5月9日)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
      中日两种文化和历史的冲突;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己的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的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日时的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
      2、“五四”时代特征
      “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共同的精神历程:个人苦闷感、寂寞感,人生思考的苦闷,独战社会的苦闷。
      “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轻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论中国小说创作》

      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1)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2)排斥理想、技巧,着意作家心境的直露描写。
      (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感伤,主张“颂欲”,暴露作家私生活,□□的苦恼、官能的刺激及变态性心理、虚伪的道德挑战。
      与郁达夫心理暗合:
      ①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②“五四”运动中人的意识觉醒,恰恰倡导表现自我。
      (二)《沉沦》的主要内容;
      《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
      1、个性意识
      (1)追求一种内在真实:孤独感,无法与人沟通的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
      “我的心境是如此,我若要辞去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了解我内心苦闷就对了。”——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
      (2)对内心隐秘欲望的大胆暴露。展示主人公“灵”与“肉”矛盾心理。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郭沫若
      浪漫主义、私小说的影响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2、民族意识: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作品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三)《沉沦》感伤病态的抒情风格。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早形式——自叙传抒情小说。
      1、自叙传。“我”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郁达夫
      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
      2、主观抒情性
      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他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
      (四)人物分析
      “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郁达夫《零余者》
      1、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2、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
      主人公对自然的依恋已发展成了病态,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3、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二十一岁,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写小说,旧体诗
      懂英、德、日语,把自己的小说译成外文。

      于人迹罕至的山腰水间流泪,
      顾影自怜
      多愁善感,孤僻自卑 稠人广众中,比冷清还孤独
      人物
      严重自卑 同学欢笑——红脸
      不敢同比人交谈——□□人
      深刻的社会原因、鲜明时代色彩: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原来日本人轻视”
      不敢说自己是哪里人,心里呼唤“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对爱情饥渴,性格又妨碍他去获得爱情。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

      第五讲 鲁迅的文学创作
      1.散文集和小说集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野草》的主要作品和主题思想:
      《野草》收录的23篇散文诗的篇目:《希望》《过客》《秋夜》《死火》《死后》《影的告别》《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墓碣文》《求乞者》《好的故事》《复仇》《复仇(其二)》《雪》《风筝》《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淡淡的血痕中》《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一觉》《我的失恋》
      《野草》收作品23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其风格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野草》比较晦涩难懂。
      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这样的战士》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过客》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以及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影的告别》《墓碣文》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雪》《好的故事》
      《野草》的主题思想
      《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他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和传达的象征性。
      《野草》的生命哲学
      ?韧性战斗的哲学:
      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秋夜》《过客》
      ?反抗绝望的哲学:
      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影的告别》
      ?向麻木复仇的哲学:
      是鲁迅出于改造国民性思想而对于麻木群众一种愤激批判情绪的升华与概括。《复仇》《复仇(二)》
      ?爱憎与宽宥的哲学: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鲁迅《野草.题辞》 《秋夜》《复仇(二)》

      3. 《朝花夕拾》简单了解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主要内容:
      一、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的《无常》、《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
      二、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等。
      三、境界开阔、记叙海外生活与革命友人的《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艺术特色:
      ?1、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
      ?2、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
      ?3、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
      ?4、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合起来 。

      第六讲 鲁迅小说
      1。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具体表现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
      1、题材 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
      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
      2、眼光 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茅盾语)
      1、试验性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建立起来。
      2、多样性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
      两大情节模式
      ?一、看——被看
      ?《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
      ?1、民众之间
      ?《祝福》里祥林嫂的不幸被鉴赏
      ?2、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药》里夏瑜与华家
      ?“被看——看”被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
      ?二、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
      ?《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
      ?这种模式的特点: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于是,“我”的故事与人物的故事构成复调。
      1.启蒙主题 :反封建
      ?A.启蒙者系列: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药》中的夏瑜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涓生等。
      共同特点:觉醒——“人醒了无路可走”
      B. 蒙昧者形象系列:《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共同特点:被侮辱被损害——愚昧。

      2.《祝福》简析
      ?《祝福》里的祥林嫂
      被侮辱被损害 祥林嫂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愚昧(1)夫权观念——夫在从夫,夫死从子
      (2)贞节观念——从一而终
      (3)迷信观念(神权)——土地庙里捐门槛
      祥林嫂的悲剧是中国传统妇女悲剧的缩影。鲁迅塑造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其深刻之处在于他揭示了妇女所受的压迫,不仅是下层民众同受的压迫,而且还受着整个男权社会的压迫,揭示了传统妇女在封建文化毒害下的特殊的精神特征。

      3. 《狂人日记》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
      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狂人形象来实现的 。
      2、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狂人的自然属性:严重的迫害狂患者(恐惧、多疑)
      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做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日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与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
      3、虚妄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里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狂人的社会属性:时代的先觉者,清醒的启蒙者
      ?通过象征和暗示,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1)喜欢研究问题,对吃人者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2)启蒙主义者的反传统精神,怀疑、批判、否定。“从来如此,便对的么?”“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3)自省精神。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也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
      ?(4)对民族未来的忧心与焦虑。“救救孩子!”
      狂人的道路是所有觉醒者共同的道路。
      《狂人日记》从写实看,狂人的心理是变态的 ,思维荒唐,语言错杂;但作者赋予狂人的是象征意义,这里的狂人是一个觉醒者。他发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呼吁“救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狂人虽然“醒”了,但最终的归宿仍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吕纬甫、魏连殳都是近代社会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一度意气风发,结果都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子君、涓生为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曾经是如此的坚强,向世界宣告“我是我的”,但是最终子君不得不回“ 家 ”,郁郁而死,而留给涓生的却是无穷的忏悔。
      鲁迅写的是觉醒者的悲哀。觉醒者的悲剧之造成并不在于他们的“觉醒”,而在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也在于他们在当时社会上是“孤立”的。

      4. 《阿Q正传》详析
      蒙昧者形象系列:《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共同特点:被侮辱被损害——愚昧。
      阿 Q形象 :瘦伶仃,黄辫子,癞疮疤,破毡帽,大搭连,瞪眼睛,懒洋洋——一个穷困不幸的流浪雇农。
      愚昧:(1)精神胜利法:缺乏自我意识。
      表现之一:自尊自大
      鄙薄城里人——未庄叫“长凳” ,他也叫“长凳” ,城里人却叫“条凳” ,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鄙薄未庄人 —— 油煎大头鱼 ,未庄都加上半寸长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
      表现之二:自欺欺人
      说起家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挨了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嘲笑他头上癞疮疤——报复的话是:“你还不配
      精神胜利法 :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以求忘记痛苦。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表现之三:自轻自贱
      挨了打,别人又要他说“是人打畜生” ——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 自轻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 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 第一个 ”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于是又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表现之四:自谴自责
      赢来的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被人抢了——阿Q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 ——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
      (2)农民革命观: 改朝换代式的“造反” (复仇,抢东西,做新主子)。
      (3)因袭传统的思想: 与本能欲望严重对立。
      (4)看客的无聊:麻木,空虚,健忘
      阿Q形象
      阿Q既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在他的身上又集中了封建文化所产生的各种精神特征,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将传统的悲剧和喜剧融于一体:一切可笑的,同时也是可悲的;一切可悲的,又都同时是可笑的。阿Q形象寄寓着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的感情。

      小结:A 揭示封建社会及其文化对国民精神的毒害,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B 确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的文学主人公地位,真正开始了新文学创作对文学主人公地位的历史调整。
      C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问题 ,是新文学“ 问题小说 ” 的源头。

      艺术贡献:《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贡献之一: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阿Q形象 :阿Q是非常个性化的。有人剖析出阿Q性格的十大矛盾因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正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势附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 又是高度概括化的:既是一个人,又是封建时代的所有的人。从一个人展示了整个现实世界。鲁迅将阿Q的命运置于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从而赋予了阿Q形象深广的社会内涵: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暴露,对国民劣根性的描绘,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贡献之二: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贡献之三: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贡献之四: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客观描写之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