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新鲜出炉的羊肉汤 ...
-
王泉妹又瘦又懒,只能分配她洗菜洗碗刷锅。
王恩妹力气大,前期揉面没问题,快好时换王夏媚就行。王夏媚的主要工作就是做杂酱、顺便把买来的萝卜腌制了。
要腌制萝卜时,才发现,外婆家没有坛子!幸好幸好,萝卜还没开始煮呢。赶紧出门去买坛子,说来怪不好意思,还是赊账的。
王夏媚活了二三十年,也没干过赊账的事,只能给黄老板承诺,三天之内必来还钱。黄老板也是认识王夏媚一家的,便也给她了。
王夏媚才走没多远,就听见老板娘在那里骂黄老板:“她爹王清河欠了一屁股债,也没见还。你还敢赊账给她?”
骂的声音并不小,显然是骂给王夏媚听得。
只听老板小声嘟囔:“不就二十五文钱嘛,就当送她了,一个姑娘养家,也不容易的。”老板娘更怒,家里条件也不好,帮别人倒是积极,只要看见是个女的,就完全不拒绝。黄老板这烂德行,这些年没少吃女人的亏。
希望王夏妹仿佛是个靠得住的,不要会赖账。
王夏媚装作没听见,不疾不徐的走回去铺子,旁人的猜测怀疑,以后都会有事实去证明,捉急什么呢?更何况,赊账也确实落不下面子。
倒是这十来斤白萝卜,没有酸种,便难以腌制,故而得给邻居方屠夫家讨要一些。古早时候,邻里关系之间更为亲近,酸种和火种,都是互相借的。方婶子纵然酸话多,借个酸种还是理所当然。
将十斤萝卜和坛子洗净,恩妹刀法好,菜刀齐齐往下,不一会儿便把萝卜切成细长条,放入开水里面烫了一下,便将萝卜夹入坛子里面,倒入酸种,加了些食盐,然后用木塞子堵住坛子口。
再将坛子搬到火炉边,温度高一些,有利于萝卜早些变酸。
“这萝卜最是解腻,这个季节萝卜便宜,多腌制一些,冬日才不会缺少。”王夏媚自言自语。
面条吃多了,肯定会有些腻味。只靠黄瓜和白菜,不是长久之计。这不是现代,而是古代的西北地区,没有大棚的。新鲜蔬菜,到了十月份以后妥妥没了。
而且,哪怕是四季都有新鲜蔬菜的现代,也有很多人爱吃酸菜和酸萝卜的。无疑,王夏媚就是其中之一。
“姐,你咋啥都会呀?”王恩妹凑过来,惊讶地问,以前她两个姐姐只会读书,完全不会家务的。怎么突然会做面条和酸萝卜了。酸萝卜也就罢了,大部分女人都会,然而这么好吃的面条,要怎么去解释呀?
“哎呀,给你说了,以前去府城时,看人家做过。恩妹,你帮了那么多酒席,你会打理猪大肠、猪肺啥的吗?”王夏媚赶紧转移话题。
王夏媚很喜欢猪杂面和牛杂面,但是却不会处理这些玩意儿。
“那当然,婆和奶还没我做得好呢。”王恩妹菜刀不停,一脸嘚瑟。王恩妹一直单眼皮、一只双眼皮,加上胖嘟嘟的圆脸,笑起来很是奸诈。
“咱爹咱娘是双眼皮,奶和婆是单眼皮,咱们几个孩子也都隔代遗传单眼皮,怎么就你有一只双眼皮?你是咱家亲生的吗?”王夏媚忍不住吐槽。
“你们才不是亲生的嘞,爹娘都是双眼皮,凭什么你们都是单眼皮啊?我好歹还继承了一只双眼皮呢,哼!”王恩妹不服。
王夏媚也只是开玩笑,王恩妹和王夏妹长得很像,一看就是两姐妹。倒是王泉妹,跟家里的任何人都不像,只是隐约有些外婆的样子,是家里的颜值扛把子。
唠嗑着,心情很是愉悦,活也干完了。快到傍晚的时候,把“营业中”的木牌子挂到门板上,这一天的营业就算开始了。
此前,方屠夫家的孩子已经几次来问过了,终于等到了开门,迫不及待的买了一碗大碗、一碗小碗的。大碗的只贵两文钱,面条却是多了一倍,保证不亏本的情况下,调料比例自然不及小碗的。昨天大家都表示,小碗的更有味道。
方屠夫家的三个小孩,为了美味和分量兼得,选择了大小碗各来一份,
十八文钱,轻松收入囊中。
人们闻着味道,也开始逐渐走向面条铺子。甚至一些富户人家的丫鬟小厮,也都坐到了两张桌子前面,开始享用美味的面条。
“老板......”有小姑娘这么叫。
王夏媚笑笑:“老板当不起,叫我夏妹就好。”
“夏妹姐姐,你这铺子今天开到什么时候?我哥在学堂读书,还没下学呢。昨天听说好吃,今天会叫同窗一起过来呢。”一个小男孩仰着头问,眼中仿佛有星星。
男孩的妈妈笑得温柔和蔼:“孩子才五岁呢,走哪里都不忘他哥哥。”
“哈哈,小弟弟还记得哥哥呢。别担心啊,今天能卖到很晚呢,你哥哥肯定来得及吃。”纵然只有30斤面条,然而接近傍晚才开店,还是能卖好一会儿的。
王夏媚心情好,额外送给孩子一个煎蛋。眼下生意正好,不操心卖不出去,索性做满整整一大钵杂酱。煮好面条,直接倒入杂酱,味道省事多了。
话说回来,煎蛋两文钱一个,比市面上鸡蛋价格翻了四倍。但是生意一样的好,因为煎蛋是真的好吃。王夏媚煎的糖心鸡蛋,很鲜嫩,跟这边熟透了的鸡蛋完全是两个味道。
可惜,只有一个火炉,不能同时煮面条和煎鸡蛋。暗下决心,希望早些能够增加一个灶台。
屋子中增加了这些物资之后,都不知道往哪儿堆。那么个小柜子,只够放猪肉和碗筷碟子。
今天还是只做了杂酱面,分为鸡蛋杂酱面和肉末杂酱面。肉末杂酱面是今天才有的,贵了一文钱,人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现味道不比鸡蛋杂酱面的差。
如果一家来了两口人,就可以各点一份。王夏媚忙完重活,闲下来后,和客官们唠嗑,透露出过段时日,会有不同口味的面条。
今天面条不多,最大的进步,便是六个学堂学子赶上了最后一波,吃上了王大妹子杂酱面。
这是王夏媚喜闻乐见的,学生和青年人是消费主力啊。学生本来就是轻奢群体,要是得了他们的待见,生意会好做很多。
转眼间,又30斤面条进了安平镇人们的肚子中,得到一声又一声满意的赞叹。
王恩妹这个小胖子,忍不住要吃,被王夏媚拦住了。开什么玩笑呢,一会儿还要回家吃羊肉呢。
王恩妹不依,她胃口好,吃完面条还能吃羊肉。于是,王夏媚给她煮了三两面条,调味料放得特别足。王恩妹直呼好吃,搞得王泉妹也忍不住吃了二两面条。
第十章
收摊之时,天色已经暗沉下去,夕阳和月亮并存。今天是六月十三,天空中的月亮,不够丰满,却是八分的明亮。月色如水敌不过夕阳如火,火红一片笼罩着凡尘的道路住宅。
在这样的夕阳和月色之下,王家三姐妹锁上了铺子的门,当然没忘了背上小背篼,里面是今日赚来的500多文银钱,提着没点火的灯笼,朝着宋家村的方向走去。
趁着在城镇时,买了十根白蜡烛,花费了十五文钱。小碗的面条一份八文,这蜡烛快赶上两碗面条了,王夏媚很是心疼。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辛苦地卖了两天面条,钱是收了不少。不过都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辛苦钱。钱财来之不易,酸痛的手脚是最好的证明。
王夏媚穿越到的地方,所属凉州,往西不过三百里,便是玉门关。凉州是这个大周的西北部,每年的夏季较短,冬季较长。也就是五六七八月份,才有炎热之感。
夏季的西北,白日也是较长的。这也是回家的路途中,夕阳未尽的缘故。
西北大地上,天高地阔。火红的夕阳之下,地上的高大草木染上了明媚红霞。从安平镇到宋家村的路途中,除了农田就是密林。王夏妹的记忆中,这条路上有高大的杉树、挺拔的胡杨、叫不出名字的松树。春夏之交时,路边和农人的家里,桃花、梨花、杏花依次含苞待放,依稀隐在杉树和松树后面,叫人看不清虚实。林子里,还有一个湖泊以及一个小小的湿地。在这北地,湿地是挺难得的。
“恩妹泉妹,快看!那是老鹰吗?”王夏媚看见独自高飞的鸟类,看见好多个了。火红的夕阳之下,展翅高飞的大鸟,别提多有意境了。要是有手机或者相机,就能留下美好一幕。
“姐,那不就是秃鹰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六月是北方的好季节,候鸟、燕子、麻雀都是寻常。过了九月后,就难得见到这些生物了。
秃鹰是生存力很强的生物,长得不大,力量却不可小觑。宋家村就有人深恨秃鹰,杨二万的独子才两岁时,被放在院里面玩耍,然后被秃鹰叼走了,结局可想而知。这么些年,杨二万和妻子也没能再生出其他的孩子。
故而,杨二万平生最恨秃鹰,村里面有些人家供奉鹰神,杨二万绝对不去这些人家来往。
经此一事,村里人也得了教训,小孩子轻易不放在外面,既要防豺狼虎豹、也要防止秃鹰和蛇。
回村的泥土路,不是特意修建的,而是人们用脚踩踏出来的。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路了。
走在这样的路上,难免会被路边的草木不时触碰到。亏得西北土寒冷,基本无蛇,不然得吓死王夏媚。
行到一半时,王夏媚眼尖,在林中看到了野生花椒。若非天色已碗,急着赶路,定要摘下那么一些,加入豆瓣酱中。饶是如此,王夏媚也管不住手,思量采摘一小捧,一会儿搁羊肉汤里,肯定美味。花椒树上刺多锋利,王恩妹王泉妹也加入帮忙。
五里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走多了习惯了也不觉得难走,三姐妹聊着聊着,兴致冲冲的到了村里。
村东口那边,依稀有些火光,走近一看,正是张圆圆打着灯笼呼唤三个女儿呢。
“担心天黑,你们没打灯笼,老娘来接你们。”孩子出门,最担心的人是母亲。只等孩子安全回家之后,心才回到肚子里。张圆圆接过王夏媚的背篼,说着话一起朝家的方向走。
刚到院门口,就闻到了羊肉的膻味,可以肯定,是一锅浓浓的羊汤。
天已经漆黑一片,家里没舍得点蜡烛。确定三姐妹到家后,张老太才把煤油灯燃起来。煤油灯照得满堂亮,家里每个人的影子都被煤油映在墙壁上,显得千奇百怪,还挺好玩的。
张老太最先关心的还是生意:“夏妹啊,今天生意咋个样?”
“三十斤面条,刚好全部卖完。”王夏媚端着盆打水洗手。
“呦,我这几个大孙女,生意还好得很。哈哈哈!”奶奶杨莲花也在,家里八口人挤在不大的堂屋里。
村子里面地广人稀,王家没有左右邻舍,否则还真怕招来其他人关注。
说话间呢,张圆圆和王恩妹已经把大锅羊肉端了上来。羊肉没有切片,是大块大块的,跟排骨差不多,颜色浓郁,香味扑鼻。王家六口人加上张老太和杨莲花,一共八口人,坐在方桌子旁边,正正好。王恩妹最是不讲道理,已经提前捞了几块肉骨头,啃起来。
杨莲花和张老太坐东边,王江河和王满意坐南边,王夏媚和王泉妹坐北边,张圆圆和王恩妹坐西边。
这是一锅辣椒和调料满满的羊肉,其中还包括八角、草果、茴香啥的。
“奶,您哪来的八角和茴香呀?”王恩妹很清楚,家里没有这玩意。
杨莲花笑着:“开春时外地客商来了镇上,我买了一些。想着今日要煮羊肉,就带了一些过来。”
凉州是关内,再往西往北而去,便是关外了。很多关外贸易往来会在凉州地界展开。
比如,秋季快要结束时,匈奴人、波斯人就会赶着成群的肥羊,来换取关内的食盐、茶叶、黍米。交易场所是官方统一搭建,百姓可以提前申请摊位,然后参与贸易。
大型贸易出现在春初和秋末,那时外地的客商云集而来,定要淘到满意的商品,然后满载而归,换取大量的财富。
本朝并无重农抑商的风气,而是讲究农商并重,商人低位也比前朝高了许多。
不扯闲话,那么香浓火辣的羊肉汤,还在桌上搁着呢。
除了调料之外,奶奶还加入了小白菜,是奶奶家土地里面种植的,还嫩着呢。红绿相间,本就是摆盘的好手艺。
所有人都还高兴着,唯有张圆圆舀了一碗羊肉出来,放到门口去供王文星。一边哭天抹地一边念念有词:“儿啊,你生前最爱吃羊肉。这是你奶做的,你好好吃。”
王恩妹是个没心没肺的,也不管张圆圆还在哭泣,再次将筷子伸向了锅里:“羊排太好吃!嘻嘻嘻。”
不等长辈就开吃,张老太本想骂她没规矩,看看王江河和张圆圆只顾着哀伤不已,根本不在意王恩妹的行为。张老太嘴角叽歪了好久,但也闭了嘴。
“奶,您手艺真好哎!等我撒些花椒进去,那肯定更够味。”众人都吃上了,不是在夸王夏媚能挣钱,就是夸杨莲花手艺好,只有王恩妹还在挑剔调料。王恩妹吃了个半饱,才想起来要加调料,倒叫张老太骂了几句。
王家人都是能吃辣的,吃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比羊肉还绝的是羊汤,辣羊肉汤泡上玉米饭,那简直就是享受。就连忧愁的张圆圆,也多添了半碗饭。
话说凉州多种玉米,少数的大米,都是打南方贩运过来的。北地的大米价贵,一般人家的主食是玉米和土豆,而非大米。
王夏媚不习惯玉米饭,故而只是吃肉和喝汤。最好吃的,必须得是羊汤里面的小白菜,地里纯天然的小白菜,是杨莲花亲手种的。杨莲花伺候田地用心,种的白菜竟然也比别人家的甜上三分。
王夏媚不是狗腿,实在太喜欢这个小白菜了,入味至极,便夸赞起杨莲花来。一家人正吃着饭呢,院里响起了脚步声,开门借着月色一看,是大叔王江元家两口子,以及小堂叔王江宝家两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