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44、第642章.洪承畴的对策。(下) ...

  •   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李侍问在边上急不可耐:“皇上,那我这边的问题该怎么办?”
      崇祯看向了洪承畴。
      洪承畴不了解原委,惊讶的看着李侍问:“李大人,你这又遇上了什么难处?”
      李侍问不敢隐瞒,把盐引的事情从头到尾都说了一遍,也把目前所处的困境以及将来将要面对的问题也一五一十的都坦诚了出来。
      洪承畴皱了皱眉头:“李大人,对于朝廷财政的事我并不懂也从没关心过,大明朝廷缺银子的事,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天下的人人尽皆知!可是大明朝廷财政的崩坏你这个户部尚书不扪心自问一下吗?我们大明朝廷的银子从开国的时候就缺的吗?那时候充盈得很,什么时候开始缺银子的,你们心中不清楚吗?大明朝廷的可耕土地面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可是税收就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什么原因你不清楚吗?”
      李侍问看向崇祯:“可这是祖制,我们可不敢触碰这条红线!”
      “我没问你这条红线的事,那里面有多大的水分你心中不清楚吗?恐怕你李大人的家中也是这样,这样的水分如果挤一挤,我们大明产出的税收至少要翻一番!别眼睛光盯着那些自耕农户,灾荒兵乱撂荒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么继续下去,你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也别眼睛只紧盯着盐务这一块,其他的方面你不能放任不管!”
      “可是我管不下去啊!”
      “不需要你多管,杀一儆百你不可能不会吧?张傅的《5人墓碑记》我也拜读过,明明就是苏州的缙绅们抗税,在你们东林党人的笔下,这些抗税的人反倒是美化成了英雄,朝廷不得不做出退让。我觉得当初魏忠贤做的是对的,税收是国之根本,大家都来侵吞蚕食朝廷还怎么能维持得下去?据说茶税你们一年只收了十几两银子,这真是滑天下大稽。在两京十三省中你们户部的官员到底在干些什么?我说一件事给你听吧,这是我在襄阳偶然听到的,傅大人也在场,他可以为我作证。襄阳的土地是归公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有30%的土地掌握在私人大户手中。襄阳是没有免税的,但是他们征收的税率要比我们大明低的多。但是他们没有强来,也没有没收那些大户的土地,交税是一条红线,这是不能触碰的。但是襄阳开出了一个赎买土地的政策,开出的价格还不低,每亩地十两银子!当然襄阳有一个杀手锏,他们培育出来的粮种异常的高产,高产到我们不敢想象,而且每年产量还在递增。这些粮种非常的诡异,只能种一季,明年就要更换新的粮种。这样的粮种被他们绝对的控制在手中,只在自己控制的土地上播种。他们吸引了大量的无地农民,也包括那些佃户在上面耕种,回报是非常丰厚的,往往是这些佃户在大户人家耕种的几倍,而且干活还没有当佃户的时候那么累,家里的女人还能够去作坊里面做工,每个月也有二两银子。这么一来大户人家就没人去种地了,土地撂荒还是要收税的,一年以后许多大户人家撑不住了,纷纷只能把土地卖掉。去年为了左良玉的事我再去襄阳,他们的土地公有面积已经达到了90%。人家是想尽办法让百姓均贫富,我们倒好,我们大明的缙绅都想把土地占为自有,而且还偷逃税。两方面比较下来,这个差距就越拉越大。李大人,我揣摩着,你们自己家也不想把土地交出来吧!你这个尚书都这么想,可想而知,我们大明的这一批缙绅们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交税?可是你们知道吗?挖的是朝廷的墙角!现在钱不够了,只从一个地方想办法,为什么不把思路展开来呢?从全方位的增加大明的税收。张居正当年做的是过火了一点,但是他的想法没有错,可惜他失败了!这就引来了那些乡绅们更加的疯狂,造成了如今这种局面!”
      李侍问却在往另外一个方面想:“襄阳真的有那么富?”
      “对,只有比你想象的还要富!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穷兵黩武。别看他们的战斗力这么强,他们用在军事上的钱没有那么多。粮食本来就富裕,他们的钱都投入在怎么样制作武器方面,除了军饷之外,他们打仗几乎不死人,这就省了一大笔抚恤的银子!”
      崇祯听了半天,也没听到洪承畴讲到盐引的问题,大明的体制他是不敢碰的,他只想到怎么样才能筹到钱:“亨九,别说那些太远的东西,你帮朕出出主意,怎么样渡过眼前这个难关!”
      洪承畴叹了口气,对解决大明财政根本的事情崇祯到现在还不关心,他只想到的是眼前渡过难关,这个大明真的是没救了。不过问题还是要回答的:“李大人,按照你刚才的说法,再加上我的判断,如果襄阳不继续动手的话,接下来的盐引也就是在损失1/3不到。你再从其他地方开源节流,只要不发生大事,我想今后的日子你还是能摆得平的!”
      李侍问苦着脸:“洪大人,不瞒你说,就是如今这样的财政收入我都无法摆平,到处都是伸手要钱的!”
      洪承畴不解:“你收入减少了1/3,那么支出不也就减少了1/3吗?怎么会摆不平?”
      “这些被襄阳占领土地上的官员的薪俸怎么办?难道就不发了吗?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皇上,对这些人你难道就这么算了?”
      “亨九,你不知道众责难罚啊!”
      “这我就不理解了,朝廷派他们去当官员,他们难道不知道守土有责?他们组织民众反抗了吗?怎么我听说除了长沙府之外,其他地方的官员没听说有一个死的?都全须全尾的回到了京城,他们当的是什么官?难道个个都想去当太平官?有的事情别往武官身上推,不打仗的时候,这些官员盛气凌人,七品芝麻官见到了四品武官也要让他跪下,这种现象正常吗?大家平级你压一头也就算了,遇到打仗了还都往武官头上推。在守城这件事上,文官和武官是同责的!连城都守不好,反抗都不反抗,老老实实的被人家恭送出境,这样的人你们朝廷也要养起来?按照我的看法,这些人不光不能发薪俸,还要追责!不然大家都像没事一样继续,还吵着要官,大明朝廷还怎么维持?”
      李侍问被洪承畴说的面面相觑,一愣一愣的。只能求助的看向崇祯,那些回来的文官中间,东林党人占了一大半。他最近一直在与吏部尚书李日宣沟通,想把他们重新安排到一个好的职位上,如今被洪承畴这么一搅和,不光是职位不可能再有了,薪俸也没了,说不定还要问罪,这让他该怎么对一众东林党同仁交代。这样做虽然解气,也减轻了许多负担,可是后果不堪设想啊!
      崇祯却听进去了,对呀,我养那么多废人干什么?于是便不过脑子说了一句:“这件事亨九说的对,我马上让锦衣卫去办!李侍问你这边从下个月开始对他们的薪俸停了。范复粹,你马上通知李日宣,已经重新给他们安排职位的全部革除,我们大明不养废物!”
      这下就真的完了,李侍问只觉得天旋地转。皇帝开了金口,没有人能够更改!
      “皇上你能不能还考虑考虑,这中间还有许多优秀的栋梁之材,不能让他们全部去吃老米饭!”
      “那行,你把你认为优秀的名单交出来,我让锦衣卫重点去查。如果真像你所说,那么是朕冤枉他们了,朕亲自给他们安排差使!”
      李侍问脑袋又是轰的一下,他可不敢把名单拿出来。谁上了这份名单,死的更快!
      洪承畴觉得很爽,他虽然自己也是个文官,可他一直在与那些武将为伍,知道那些武将们的憋屈。打仗的时候那些文人都躲在后面,有功劳是他们的,运筹帷幄;出了错都是别人的,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如今他个人是无法改变这个体制的,但是对这一批人洪承畴还是很厌恶不屑的,此时不借题发挥一下,还待何时?
      有关财政方面的问题,洪承畴的发难还没有停止:“李大人,我还有一点搞不明白。据说你们的漕运的损耗要达到30%,我想问一句,有那么大吗?你们漕运的运费有没有给足银子?在我想来有个5%的损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损耗在哪里你查过没有?”
      对于这个问题,李侍问的回答有些支支吾吾。
      洪承畴可不想放过他:“我问过那些在运河里走水运的商户,他们告诉我损耗最多也在2~3个点,都是在装卸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就是散包。码头上也有些帮派,散落的粮食是不准船户带走的,也仅此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你这些30%的损耗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去了哪里?事实已经很清楚了,都进了漕运衙门那些官员的口袋里。
      崇祯还是第1次听到这样的事,他也不看李侍问,厉声说道:“查,不要你们自查,我让刑部派人下去!”
      李侍问心中一叹,看来又要有人头落地了。漕运衙门也归户部管,大家都知道是个油水足的地方。贪墨的银子是从哪里来的?都是那些掌管漕运的帮派孝敬的。在明末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漕帮,但是已经有了漕帮的雏形,也就是说有了帮派,只不过还没有统一。他们与漕运衙门是有默契,克扣下来的物资换成了银子,与衙门进行分成,衙门的官员得大头。某种意义上说漕运比盐务油水更大,只不过不显山不露水而已。
      洪承畴一炮轰,场面就开始变得诡异了起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