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7、第535章.徐光启游襄阳。(三) ...

  •   徐光启非常的感慨,到了襄阳无论是环境还是精神面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让人耳目一新。他回想起京城里面的死气沉沉,不仅仰天长叹,这大明确实是末世的景象。他在反思大明到底是错在哪里?如果没有比较,从朱元璋开国以来,大明朝已经延续了近300年。虽说没有拿得出手的盛世,可传承的年份也不输于汉唐。可是现在想来那是这几百年没有遇上强敌,辽东的满洲人,说实在的刚开始他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大,也没有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厉害,可偏偏这么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族,却让如今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说到底大明朝是一年不如一年,从太祖皇帝开始,就一直不顺,而且日渐衰弱。太祖皇帝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说到底就是一个农民。如今看来定的许多祖制,他认为很得意,其实都是自毁墙基。税收政策是如此,卫所制度也是如此,禁海更是自断手脚。棋儿姑娘说: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围绕着土地争夺进行的!这话细细想来一点也没有错,现在的大明土地兼并的太厉害,朝廷在农业方面的税收减得最厉害,大量的土地都被官绅阶层垄断。按照祖制都可以免税的,朝廷只能把税赋加征到了仅剩的土地上,沉重的税收弄得大量的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弃地逃亡。这又增加了流民的数量,造反的流寇根本就不缺兵员。那些流民只要能吃上一口饱饭,都会跟着造反,这么一来流寇永远都剿不灭。等到真的剿的差不多了,大明也差不多完了。攘外必须安内,可是这个内永远都是烽火四起,军队没有战斗力,谎报战功,大面积的溃败,朝廷的官僚体系更是层层腐败!
      襄阳没有把自己当大明朝廷的官员来看待,只说自己是个明白人,可是明白在哪里徐光启自己也不清楚。可是有一点徐光启很清楚,朝廷还在自大,可襄阳根本就没把他当一回事。在这一点上,洪承畴是聪明的。他一发现不对劲,马上提出来休战和谈。估计这个建议在北京城里这位面前也花了一点心思,如今协定已经签下来了,但是签订协议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茫然无知,只以为协定签下来就一了百了了,而紫禁城里的那一位更是盲目乐观,他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徐光启第1次在皇宫里看到那支枪,心中就觉得有些微微的不妙,他总觉得制作这支枪不简单,可他还是严重低估了。他想不到这背后的系统有这么强大。所以应该来说,签订休战协定只不过是给大明朝一点苟延残喘的时间。如果是聪明人,就应该马上整束战备,重整官僚体系,充盈国库,可是这些事都没做。襄阳今天不打你不代表一直不打你,协定就是用来撕毁的。朝廷方面哪怕有一点点实力,他马上就会兵刃相见!徐光启还不知道东厂和锦衣卫准备来偷技术,并且已经成功开始实施,并且尝到苦果了,结果当然是以惨败告终,这种想法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皇上还在做着春秋大梦,以为只要掌握了一件两件利器就可以天下无敌,殊不知人家要对付你的手段多的是,别人根本就还没用多大的力气!
      徐光启长叹了一生,还是尽人事听天命吧!大明朝要完是你朱家自己的事,襄阳的主事还是汉人,这不比辽东那是异族,谁坐天下都是一样的,只要对百姓好,国家能够发展进步。还是考虑考虑自己徐家在这场大变革中,怎么样才能保存下来吧!这已经不是两头下注的问题了,因为那一头根本就不值得下注,没有一点生的希望,而是现在考虑下多大的注?
      这一天的参观就这么结束了,临分别的时候,徐光启对喻棋说:“棋儿姑娘,今天我们已经看了整个纺织到成衣的流程,明天能不能换一种流程参观参观?我想看看你们其他的行业!”
      喻棋犹豫了一下:“徐爷爷,这个我要问我小姐,看她能怎么安排,有些地方你是不能去的!”
      这也在情理之中,徐光启点了点头。
      “不过徐爷爷,我建议你明天上午去襄阳街头看一看!我就不陪你了,你自己去襄阳街头走走,明天下午我再过来!”
      第2天清晨主仆二人就上街了,已经是深秋了,行走在街道上已经有了一丝凉意。昨天都是马车进出徐光启还没有感觉,今天乍一上街,他就有一种当初洪承畴进城的感受。这襄阳城的街道异常的整洁干净,街道上还有一些人在打扫。除了一些专门的人之外,还有一些穿黑色制服的人也在帮忙。就这样整个襄阳城从早晨开始就面貌焕然一新,根本就找不到一处藏污纳垢的地方,也根本就不像大明的城市里面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街上不时还拉过一辆收集夜来香的马车,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这预示着一个城市新的一天的开始了!
      徐光启是关注民生的,他对徐福说道:“走,我们去看看粮铺!”
      主仆二人找了半天,平日里在大明的城市里到处都能见到的粮铺居然一个都没有找到。他们问了人这才知道,襄阳城里的粮铺私人的都被取缔了,在襄阳城里只有6家是襄阳公署直接在经营的。徐光启问明了最近的一家粮铺的地址所在,急匆匆的赶过去。
      徐光启心中有一种不好的感觉,这襄阳公署要垄断粮价。当他赶到粮铺的门口,粮铺已经开张了,购粮的人并不多,但也是三三两两没有断过人。来购粮的人都掏出一个小本子,店里的伙计在他们的小本子上记录下后,盖上戳,又在自己的账上做了记录,然后称粮收银子,整个过程徐光启都看在眼里。
      徐光启上前去问那个购粮的人:“你买的粮食多少钱一石?”
      那顾客笑哈哈的说道:“这里买粮食是按斤称的,折算成石的话大概6钱银子一石!”
      徐光启听了吓了一大跳,这么便宜?北京的粮食要买到六两多银子一石,这里连1/10也不到,这个价格未免太离谱了,他用手指着对方手里的小本子问道:“这是什么?”
      “老先生你是外来的吧?这是粮卡!中华军刚进城的时候,给我们发放了一批救济的粮食,接下来就挨家挨户的统计人口,再接下来就发放了这张粮卡。凭这张卡我们前三个月是免费的来粮铺领粮食,成年男子每个月29斤大米,女人打8折,老人和小孩打对折!”
      那人继续说道:“大概三个月以后,襄阳办了许多作坊,也有许多地方在招工。襄阳公署还会每家每户前来过问,最起码保证每户人家有一个人在上工。所以从第4个月开始,我们的免费口粮减去了1/4,到了第7个月又减去了1/4。一年满以后,我们每户人家都有了收入,那时候免费口粮就停止供应,但是还必须拿粮卡来购粮,数量还是限那么多,这是不能多买的!如果家里特别困难,比如说有人生病,家中没有劳力,襄阳公署会另外上门补助,保证每户人家都不饿肚子!”
      那人用手一指:“这不,粮价就挂在铺子的门面上!”
      “你把手里的粮卡给我看看!”
      徐光启拿来一看,粮卡上面清楚的写着户主的名字,家庭住址,家中人口的状况,性别年龄。其中的数字都是用专门的戳盖的,让你无法伪造。
      徐光启暗暗惊叹,这种做法才是最大的民生,他能最大可能的保证每个人都不会挨饿,而且鼓励每个人都去劳动得到收获,如此细致的管理也能保证所有的粮食都不会流出襄阳境内!这样便宜的粮价就是襄阳公署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最好的福利。大明朝能做得到吗?答案是坚决的否定!
      徐光启暗暗的叹了一口气,欧阳姑娘那天晚上说的,不让一个人挨饿,这句话他们确实做到了,这样的事情就连太祖皇帝都做不到!农业的发展保证了百姓的肚子,工业的发展保证了百姓的口袋,而工业的不断前进又保证了军队的先进武器。这是一个连环,每一环都不能脱节,这样就走进了良性循环,想不蒸蒸日上都不可能!反观大明却是不断的恶性循环,现在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受难不说,朝政早已到了崩塌的边缘。这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问题,想要彻底改变,就要推倒重来!这可能吗?朱家的江山岂容他人染指,张居正仅仅是推动一项变革,就侵犯了朝中上上下下的利益,死了还被人挖出来鞭尸。这还没动朱家的利益,不然的话灭九族都有可能!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光是核心利益不能触碰,即便是外围的也会遭到重重的责难,那么下场只有一个,等死!
      看着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带着笑容的行人。徐光启已经提不起兴趣再看下去了,他轻声对徐福说:“我们还是去别处看看吧!”
      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声音,仔细一看是一个建筑工地,徐光启顿时想起了前天晚上欧阳姑娘说的那个新型建筑材料,昨天早晨马车行走的那条平展的路,都说到了两个字:水泥!他便又提起了兴趣:“走我们去那里看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