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第 29 章 ...

  •   王蕙自小就跟在温氏身边学女红,温氏心思细腻,两人关系十分亲密。所以,此时王蕙在温氏面前,倒也不觉得特别害羞。

      听到温氏的话,王蕙扭了扭自己手中的帕子,有些不自信地小声回道:“他是不错,可是,婶娘,我书读得不多,万一…万一以后,我跟他说不上话怎么办?”

      温氏笑着道:“傻孩子,你最近明明进步很快,字也认识不少了,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回头婶娘再给你几本诗集,你慢慢看,不用紧张,又不是要去考科举。你喜欢就多学些,不喜欢的话,稍懂些就是了。你现在又能绣花赚钱,还会识字记账,就这样还不自信,别的小姑娘岂不是要嫉妒死了。”

      王蕙听着夸赞的话,有些不好意思地道:“那都是婶娘教的好。”

      “那也得你自己肯学才是。”温氏自己没有女儿,是真的把这个侄女兼徒弟当成亲女儿看待的。于是她便接着道:“你要是觉得他好,回头就让你弟弟先去问问他的意思,再把人带过来几次,你们先处处看。”

      王蕙眨了眨眼,觉得自己好像也实在找不出说那人不好的理由,于是便低着头道:“那就麻烦婶娘去跟弟弟说了。”

      一旁的温氏笑着应了。而王蕙口中的“弟弟”,也已经凭借着过人的耳力听完了他们的全部对话,开始思考要怎么跟齐佑说这件事了。

      又过了一会,眼看着天色不早,范良等人便主动告辞,王谨忙拜托大伯王修平去送齐佑回家。

      王修平知道自家侄儿的意思,三下两下地便把后院屋子里的核桃酒搬上了牛车,接着便招呼着齐佑上了车,赶着牛车往齐家去了。

      等到了晚上,王家人都从面馆回来之后,大家这才坐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看法。

      “这孩子是个可靠的,也懂礼,谨哥儿的眼光果然不错。”王修平点评道,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王谦也道:“我也试探了几句,这齐佑确实不是那种轻浮的人。平日里除了看书就是习字,熟悉的人也就是齐先生一家和几个同窗,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不过,他虽然不常交际,但也不是不擅交际,知道我读书不多,还知道挑一些别的话跟我说,并非那种不通俗物的书呆子。”

      一圈下来,大家对齐佑都是好评,就差直接叫女婿了。

      王蕙听得有些害羞,打过招呼之后就先回屋子里去了。

      温氏便对小儿子道:“你大姐下午也点头了,你回头去问问齐小哥儿的意思。”

      王谨应下了,听到这话,王家人也放心了。一家人又聊了些别的事,便各自回屋休息去了。

      第二日清早,王谨刚走进课室,正在看书的齐佑就站了起来。

      他有些紧张地对王谨道:“阿谨,你昨天叫我去你家,是不是为了…为了…”

      王谨也并不奇怪他问这话,毕竟齐佑也不是什么迟钝的人,只是从前没经历过罢了,到后面肯定能觉出味儿来。正好,自己也不用再纠结该怎么开口了。

      看他有些不好意思,王谨便接话道:“没错,师兄,你觉得此事如何?我阿姐擅女红,懂算账,还能识得不少字,厨艺也非常不错。你要是不反对的话,过几日我再带你去一趟我家,你们俩倒是可以相处相处再看。要是你觉得不合适,我也信你的人品,定然不会影响我阿姐的闺誉的。”

      “那当然不会!”齐佑连连摆手,接着又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忙补充道,“我是说,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乱跟别人说嘴的。阿谨,光看你和你的家人,我就知道,你的姐姐一定是个再好不过的姑娘,可…可我如今什么都没有,将来的事又不好说,我…”说到这里,齐佑显得有些垂头丧气。

      其实昨日他转身之时也曾下意识地匆匆一瞥,虽然可能说不上惊为天人那么夸张,但那一瞬间,好像从前读过的所有跟“窈窕淑女”有关的诗词都有了参考对象。

      如果不是后来发觉到王家人的异常,那么,那一道身影也就永远只会是匆匆一瞥,可能就跟他从前在书肆里偶然见到的美人图一样,时间久了就会很快忘记,不会,也不可能会对其产生什么绮念。

      可偏偏自己察觉到了他们的意思,脑袋里也不禁开始幻想日后跟那样的女子一起生活的情景。

      不得不说,他对那样的情景是有些期待的。

      只是,清醒过来之后,他又意识到,以自己如今的状况,又如何能配得上那样的女子?

      虽然他对自己的才华很有信心,但才华又不能当饭吃。科举考试许多时候都是要看运气的,他真的不想耽误人家姑娘的一生。

      王谨有些想拍一拍齐佑的肩膀,但他如今的个子还是比较矮,便也只能作罢。

      他直接开口说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是看中了你这个人。至于其他的,等你变成了我姐夫,我自然会做什么事都算你一份的。”

      看着齐佑一脸打算拒绝的表情,王谨知道他不愿意受人施舍,连忙道:“你先别急着拒绝,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打算跟你,范师兄,还有周师兄,咱们四人合伙做个什么小生意,赚些零花钱。当然,就算你做不成我姐夫,这个提议还是算数的,也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还不等齐佑回答,外面正偷听着的范良和周承悦就冲进来了,范良大声道:“愿意!愿意!阿谨,我愿意跟你一起合伙做生意!”旁边的周承悦也是不停点头。

      王谨早就发现他们二人了,此时也有些失笑着道:“你们还没听我说是做什么生意呢,这么快就说愿意,就不怕被我拉上贼船?”

      “怎么可能!阿谨,你有那么多本事,你要做生意,那肯定是只赚不赔的啊。就算你不找我,我也肯定要缠着你让我加入。”

      周承悦也道:“阿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只管交给我们,千万不要客气。我把我这些年攒下来的压岁钱都给你投资。”

      没想到这两位师兄对自己的信任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王谨觉得压力有些大,便开口道:“这个咱们散学之后再慢慢讨论,现在先生马上就要来了,还是先读书吧。”几人这才肯作罢。

      其实,刚下山那会儿,王谨就产生了这个想法。

      他想着,趁现在太原城的热度还没过,带几个朋友做些小生意,给自己和齐佑都挣些学费,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

      如今,王家人也放心让王谨一个人上下学了,这就让他平日里多出了许多可以自由走动的时间,方便他观察市场。

      因为范家经营的是酒楼,周家经营的是醋坊,王谨想要做生意,也最好是做跟他们两家沾点边的,这样才方便日后的发展。

      毕竟,他也不能把心思全花在做生意上,既然两位合伙人的家里都有产业,那就一定要利用起来才是。

      这么想来,他这个小生意的的产品就最好能跟饮食行业挂钩。

      而如今,晋商这个群体正在迅速壮大,在全国各地甚至关外都有他们的身影,王谨自然也想借一借这股东风。

      因此,这个产品也最好是便于运输,并且存放时间较长的。

      最后,王谨还希望这个产品能有一些地域性的特点,原料也最好能是山西本地的特产,这样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方便日后打出招牌。

      几乎是瞬间,王谨就想到了挂面。

      山西人爱吃面是出名的,而挂面易于存放,成本也低,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只可惜,当王谨调查市场时,才发现,挂面这个东西竟然已经存在了。

      他还专门去问了那家杂货铺的老板,这才知道,原来,挂面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他们王家都习惯自己做面,又从没出过远门,所以才一直没听说过。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不可小觑的啊,王谨再一次提醒自己,以后不管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调查才行。

      之后,王谨又考虑了几种产品,但都由于种种原因被他一一否决了。

      到最后,想来想去,他发现好像还是之前系统给他推荐过的“果醋”最为适合。

      首先周家就是做醋的,各种工具都不缺。而果醋也不存在放坏的问题,味道也好,还有各种养生的益处。有范、周两家在太原城和京城里的人脉,肯定不愁找不到销路。

      一开始之所以没直接决定做果醋,是因为这东西有各种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等等许多的功效,一看就是针对上层社会的高端饮品。

      而他本来的初衷却只是想做些小生意,因此就有些担心将来这个摊子铺得太大,他们会护不住。

      但后来王谨又转念一想,这果醋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也算不上暴利,周家醋坊都经营了一百多年了,还不至于连个方子都守不住,他实在是有些太过保守了。

      决定好要做果醋生意之后,王谨便在系统商店买下了那本《四十二款经典水果醋制作全解》,接着,他便开始考虑起了制作果醋的原料。王谨想着,这个原料,最好也可以是山西本地特产的水果。

      于是,在翻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很自然地就选择了红枣。

      红枣可以在荒山荒地种植,山西境内的红枣皮薄肉厚,品质上佳,种植的人家不少,收购的成本也不高。

      而红枣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养血安神,滋补脾胃。再加上醋也有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红枣醋,兼具这二者的益处,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养生圣品。

      之后几日,王谨又仔细考虑了一些细节,一直到各方面都觉得没问题了,这才趁着今天这个机会提了出来。

      于是,这天散学之后,王谨几人便跟着范良来到他家酒楼二楼的包间里,召开了他们这还没开张的果醋生意的第一次会议。

      这一场会议进行地十分顺利。

      第二日下学后,他们四人便带着新鲜出炉的计划书来到了周家,开始进行第一步的行动,即推广新项目,游说未来合伙人。

      这个名为“金丝酿”的项目团队,技术提供者为王谨,范良负责太原地区的宣传,齐佑负责为产品设计外包装,并撰写广告诗,而周承悦则是带资进组,主要负责协调甲方和乙方之间的沟通交流。

      比如此时,瞧见周家老爷面前的茶杯空了,一旁的丫鬟正想上前,就被周承悦抢了手里的茶壶。

      周承悦一边给他爹倒着茶,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他爹的神色。

      周老爷年约四十上下,是一个和气中透着精明的中年商人。此时,他的左手正拿着那份计划书仔细端详,右手则是搁在官帽椅的扶手上,指尖一下一下地轻轻敲动着。

      一旁的周承悦,通过近距离观察他爹面上的纹路分布状况,以及手指敲动的频率,结合多年累积的实战经验,立时分析出,他爹现在的心情可以说是十分愉悦,甚至是有些激动的。

      于是,他便朝一旁的王谨三人眨了眨眼,接着便乖巧地站在一旁,丝毫看不出刚刚在外人面前卖了自己亲爹的样子。

      不过,周老爷抬起头,看着眼前的这几个孩子。

      这其中,一个是自己老友的儿子范良,一个是儿子启蒙先生的子侄,还有一个是曾帮了自家大忙,并且身上还有个“太原王氏后人”这么一层身份的王谨,他其实也真没打算跟他们斤斤计较地搞些什么谈判技巧。

      再加上,周老爷将目光落回眼前的这份计划书上。这上面写着,这四个孩子要求,在“金丝酿”推出市场的前三年里,每年的利润都分他们两成。而他们四人再均分,即每人半成。

      老实讲,这个条件并不过分。毕竟,一个新商品,从名声打出去,到找到固定的销路,这中间也是需要花不少时间的。

      这“金丝酿”仿制起来并不容易,一看就是一个可以长期做下去的生意。前三年利润中的两成,对周老爷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再者,听小儿子说过,这王谨和齐佑的天赋俱是一流,十分被先生看好,前途定然差不到哪去。

      儿子有这么几个出息的同窗,自己当然要为儿子和周家的未来做些投资才是。哪怕这东西不怎么样,他也会尽量想办法帮他们赚一些零花钱。

      更别说,这“金丝酿”,以周老爷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如今这么难得的方子自己找上门来,他自然要好好把握住了。

      想到这里,周老爷清了清嗓子,直接开门见山地道:“你们这计划做的不错,我没什么意见。要是你们觉得可以的话,咱们现在就签契约吧。”

      王谨几人当然也没意见,于是,这一次商业会谈就这么没一点波折地圆满完成了。

      -

      五月初,当泰安元年的清源县县试终于开考的时候,周家醋坊的第一批金丝酿也顺利生产出来了。

      此时,王谨几人正跟着周老爷一起坐在周家宅子的花园里,细细品着手中的金丝酿。

      “金丝酿”这个名字,是齐佑起的。“金丝”指的是红枣那一缕缕如丝般金黄色的果肉,而叫“酿”也比直接叫“醋”显得更高雅些。

      这三个字一听就很有那种“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味道,王谨几人十分喜欢,周老爷听了之后也十分满意。觉得自己有些占好友便宜的齐佑这才稍放下了心。

      此时琉璃的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市面上也出现了透明的玻璃,只是大多都是被制成了器皿,而至于玻璃窗户,恐怕只有极少数既富且贵的人家可以享受到了。

      周老爷家里就有一套玻璃杯,这金丝酿被盛放在玻璃杯里,液体呈现出半透明的橙红色,晶莹透亮,煞是好看。

      “这味道真是绝了!”一杯下肚后,周老爷大声赞道。接着又叫一旁的丫鬟去给家里的女眷也送几杯过去尝尝。

      “这东西女人和孩子们肯定爱喝,我一个不嗜甜的人也觉得这味道十分特别。有红枣味,也有醋味,但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醇香味,总之就是一试难忘。更别说,这红枣醋,哦不,金丝酿,对身体还有那么多好处,哈哈哈哈,这生意肯定能赚,能大赚!”

      其他几人也都是赞不绝口。

      而至于那股醇香味,那就要说到王谨前几日专程送到周家的那一坛子“醋曲”了。

      红枣醋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红枣加工成红枣酒,然后将红枣酒拌曲,接着再进行二次发酵。

      之前,为了提高金丝酿成品的口感,王谨也不是没想过给原料中加一些营养液的。

      可到底,这生意是要长久做下去的,营养液再多也会被稀释,他也总不能天天守在醋坊里,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

      王谨便想着,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的化学反应,做成一种能提升口感,且不会变质,可反复使用,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秘方”。

      这样就既能保持风味,同时也不用担心被稀释,周家金丝酿也能一直保持稳定的品质。

      想到这里,他便打开了系统商店。果然,首页的第一个商品便是一种特制的,能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在发酵过程中增加风味的醋曲,十分符合王谨的需求。

      于是,他便当即买了下来,之后便专程地送去了周家。周老爷立时便将那坛醋曲郑重其事地保存了起来,这样一来,就算日后有人仿制出了果醋,也绝对做不出周家醋坊这样的味道了。

      红枣醋的口味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但这一种加上“风味剂”,将红枣和醋的味道完美融合并大幅度提升口感,形成一种独特风味的红枣醋,王谨相信,没有人能拒绝得了。

      再尝过一杯之后,周老爷便叫来醋坊的管事,命他们立即开始大量生产,而一旁的齐佑也顺势递上了自己为金丝酿设计的包装纸。

      此时的醋大多都是坛状的,坛身上会贴上自家醋坊的字号。

      齐佑带过来的这张纸上,正中央竖写着三个大字“金丝酿”,右下角是印章样式的四个小字“周家醋坊”,左边则是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仕女饮“酒”的侧影,右上角还有几根红枣树的枝桠。

      除了印章图样和红枣树上的果实用了红色的颜料之外,其他都是简单的墨色。

      齐佑解释道:“我觉得,可以用不同材质的坛子区分出不同的品质。纯正的原浆就配上好的包装,这画也可以彩印。而普通的就直接用单色印,那醋里,也可以略掺些水…”

      “哈哈哈哈哈哈!”周老爷笑着拍了拍齐佑的肩膀。“你这孩子倒是有些头脑,不错,不错,就照你说的办!”

      王谨也对齐佑有些刮目相看,本来他和周老爷就是这么打算的,只没想到齐佑这里也早有准备。

      嗯,看在他这么有觉悟的份上,也是时候安排他去见一见自家大姐了。

      接着,只见齐佑又拿出了一叠纸,说道:“这些都是我为金丝酿写的诗词。”不等其他人发问,他便解释道,“这些诗句里都带着一些吉祥话,我想的是,可以把这些诗词都印在封坛的纸上。等那些买到金丝酿的人们拆开封纸时,便都会看到不一样的诗词,就像去寺庙里求签时看到的签文一样,都是图个吉利。”

      周老爷先是愣了愣,接着便大声赞道:“妙啊!真的妙!”他真是没想到,这位齐小哥儿居然会给他带来这么多惊喜。

      这样一来,不管是那些真风雅,还是像他自己这样,咳咳,附庸风雅的人,都会去忍不住追求这样一件新鲜物事,而当中的诗词,也定然会引发读书人们的议论。

      周老爷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设计,日后很有可能会被其他同行模仿。而到那时,自家这金丝酿就是开创了一种包装方式的先河,这可真是让他有些激动。

      其他几人也都对齐佑的这个创意表达了自己的支持和喜爱。王谨心想,这不就是后世国外中餐馆里常见的幸运饼干里的小字条吗?齐佑这超前的营销手法,真是让王谨都忍不住有些肃然起敬了。

      齐佑被他们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得到肯定之后这心里也是十分舒坦,不枉他熬了好几个晚上才写出这么多诗。好在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样一来,等到拿分红的时候,他也不会觉得烫手了。

      王谨突然想起一事,开口道:“周伯父,如果别人问起这方子是打哪儿来的,您可千万要替我保密,不要提到我。虽然您和几位师兄都知道这方子是我师父留给我的,但万一哪天有太原王氏的其他族人听说这方子是我出的之后,非要坚持这是他们祖传的秘方,吵着跟您要分红,到时候可就说不清了。”

      周老爷也正了脸色,点头应是,道:“放心,我会自己编个说法出来的。如果有人发现你拿了分红,我就直说那些诗都是我儿子的这几个同窗作的,这才得了一些分红,总之不会牵扯到你的。”

      王谨起身道谢,接着又想到什么,转身对齐佑道:“其实这个说法,齐师兄,你也可以给咱们编一个小故事出来。大概就是,有一位四处云游的高人,在经过山西时,看到四处可见的红枣树,闻着四周传来的醋香,突发奇想道,既然醋和红枣都对人身体有益,那何不将二者结合起来?接着便亲自制了这金丝酿出来。只这位高人从不问俗事,偶然之下被一位商人所救,得知他家正是经营醋坊之后,便将这方子无偿赠予了他,之后便离开了。”

      接着,王谨又补充道:“等齐师兄写好后,可以将这段文字挂在周家门店的墙上,到时候,如果有人问伯父您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您就故作神秘,推说不知。只是,我想,您越否认,别人就越会觉得您一定有些奇遇,这样一来,不仅能为金丝酿增加噱头,也不会再有人去追究这方子究竟出自谁手了。”

      “哈哈哈哈哈哈!”周老爷抚掌大笑。“你们这几个孩子,脑子可真是一个比一个活!”

      齐佑知道这东西王谨自己也能写,只是为了多给自己找些事做罢了。也不跟他客气,径直应下了。这些欠下的人情,日后总能找到机会慢慢还的。

      -

      第二日,王谨便再一次邀请齐佑去王家做客,在范良和周承悦揶揄的眼神中,齐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应了。

      王家宅子的后院里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子,等王家人搬进去之后,这个花园子就不出所料地被改成了菜园子。

      小姑娘王菀从小就喜欢花,这次好不容易有了花园子,她当然不能容忍这个地方全被各种各样她不是很喜欢吃的菜叶子霸占,因此,她便自己动手移了好几株花进去。

      别说,王菀在这方面可能还真有些天分,反正那些花是都活下来了。

      这花园子附近还有一个小凉亭,这日,把齐佑带到这处小凉亭坐下之后,王谨便托辞有事先行离开了。没过一会,王蕙王菀两姐妹就结伴而来了。

      王菀故作夸张地道:“阿姐,我去看看我的花,你去那边坐一会等我吧。”说着便站在花圃旁边不动了。

      王蕙有些紧张,但还是捏了捏帕子,鼓起勇气向凉亭走去。

      这一日,王蕙和齐佑究竟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小丫头王菀表示,她也是懂得非礼勿听的,才不会随便偷听别人说话。

      但看用晚饭时两人的表情和状态,王家人就知道,这桩事应该能成。

      等到端阳节时,邓氏和董氏便带着王蕙,打着送节礼的名号去齐家做客,两边相谈甚欢。

      六月份,第一批金丝酿正式上市的时候,齐家托县城里的媒人正式上门提亲。

      两家很快就走完了纳采、问名、纳吉的流程,商议后决定后年,也就是齐佑十九岁,王蕙十八岁这一年成婚。齐佑和王蕙二人,也正式成为了一对未婚夫妻。

      之后,王谨几人便将心思全部放在了读书上。

      此时县试的成绩已经张贴出来了,今年参加县试的四位师兄其中有三位都顺利通过了,剩下一位因为身体原因没能答完题,这才落了榜。齐秀才的私塾名气更盛,不少人家都找上门打听,准备下半年就赶紧把自家子侄送过来。

      齐秀才将今年县试的题目整理了一份出来,模仿县试的安排,花了几日时间让王谨四人都按顺序做了一遍。

      最后出来的结果不出所料。齐秀才表示,以王谨和齐佑如今的水平,想要参加县试,过一定是可以过的,但至于具体的排名,还要看考官个人的喜好。毕竟,他们二人如今写出来的文章,还没能达到那种好到挑不出毛病的程度。

      如今王蕙的婚事已经定下了,王谨的家人也都拥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因此,对于县试,王谨并不很着急。

      而齐佑则是打算去参加后年的县试,那一年不仅是齐、王两家订下成亲的日子,也正好是院试年。

      也就是说,考过县试、府试,拿到童生的功名之后,还可以直接去参加院试。

      齐佑希望自己能在成婚之前考出一个秀才功名。

      王谨和齐佑的进度相差不多,听到齐佑的想法,王谨也觉得后年这个时间不错,两人如果能同一年考试,届时去太原府也能互相照应。于是,王谨便也决定后年下场。对此,齐秀才也没什么意见。

      可听说这件事之后的范良和周承悦,就有些意见了。

      他们今年才十三岁,后年也就才十五岁,总觉得离下场还很早。清源县城里的文风算不上兴盛,也算不上特别落后,但如果一个人能在二十岁考上童生,那也足够被赞一句年少有为了。

      他们二人本来是计划起码等到十八岁之后再下场的,可如今看着王谨打算十一岁就下场,这就有些受刺激了。

      齐佑和王谨两人过了县试之后就会去府城考试,考上秀才之后说不定还会直接去府学上学,等到那时,私塾里就只剩他们两个,那可怎么办啊。

      于是,抱着一种不能被小伙伴丢下的复杂心情,范良和周承悦被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斗志,学习起来的那股认真劲儿比以前不知道强了多少,倒是让他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都有些刮目相看。

      -

      在大越朝,想要拿到一个秀才功名,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这三场考试,这三场考试又被统称为童生试。

      其中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府试由考生所在府的知府主持,院试由考生所在省份主管教育的学政主持。

      童生,本是指所有暂时没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则是主要指通过了县试和府试,但还没通过院试的考生。

      县试和府试,是科举之路中最初级的两个门槛,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其主要的考核内容是帖经、墨义、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也就是与四书五经相关的填空题、简答题,体裁不限的作文题,以及作诗题。

      之后的院试难度要增大些,考核内容多了算学和律法,每三年两次。

      而拥有一个秀才的功名,只能算是半只脚踏入了士族阶层。接下来的乡试,即秋闱,对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才是最难过的那一关。因为一旦通过了乡试,拿到举人功名,就已经具有初步的选官资格了。

      而大越朝的乡试,却是跟王谨以前了解过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太一样。经过太/祖皇帝的魔改之后,乡试比起上一层的院试,除了不考最简单的帖经和墨义,增加了策论之外,还多出了一种叫“制艺”的文体。

      也就是相当于,一场语文考试里有两道作文题,一道体裁不限,而另一道则是规定必须要写议论文。

      之所以说是议论文,因为这制艺,即后世臭名昭著的八股文,其参考书籍,正是“朱熹”所著的那一本《四书章句集注》,而其形式,跟后世的议论文也的确是有些相似的。

      王谨自己对八股文的恶感倒也并不算深,也能理解一些太/祖将它放进科举考试的用意。

      毕竟,经历过后世格式规范且逻辑严密的公文、论文,如果朝廷里的官员每次不管大事小事写个奏折都要讲究对仗、引经据典,极尽铺陈之能事,那这些奏折批阅起来,想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八股文虽然死板,但那些能在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中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发挥出高水平的人,也大多数都会是一个文理兼修、懂得变通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更适合在这样一个封建的环境中做官,并且能做好官的人。

      但前世的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出现,也让许多读书人整天只知道埋头研读程文,从而变得古板迂腐、思想僵化,成了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甚至不知苏轼是何许人也。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形再一次发生,太/祖在官学中添加了“历史”这一门课,也在童生试中就加入了对算学和律法的考核。

      并且,这算学也不是只考些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会出现许多跟朝廷税收、粮食产量、部门预算等等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只是童生试时会略简单些,到了乡试就会更难些。

      而律法,则是会直接给出一个案例,让你自己写一份判词出来。

      也就是说,在大越朝,如果你拥有秀才功名,那你一定既擅长写诗作赋,也懂算术律法。你可以开私塾教书,也可以去大户人家应聘账房,还能去做一名讼师,这三种行业,在本朝都是非常吃香的,地位也不低。总之,本朝的秀才,实在是很难跟“穷酸”这两个字沾上边的。

      而如果你是一名大越朝的举人,那说明你除了秀才身上的本领,通过对八股文和策论的练习之后,你还懂得正式公文的写作,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有能力应对一个小县衙里出现的几乎所有跟民生、经济、邢狱有关的问题。如果你不想继续参加科考,那么除了秀才的职业选择,你还可以去一个小县城里当个小官,日子也是相当自在的。

      总之,本朝的乡试,既能通过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策论来考察一个人的文采和见识,也能通过算学、律法、制艺来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王谨看来,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整体素质应该是不会低到哪去的。

      不过这些都离现在的王谨很远。他向来都是一个习惯准备充分之后才开始做事的人。

      因此,在他的计划里,考上秀才之后,至少也要等两年,等他把策论和制艺都练习到位了,再去考虑乡试的事。

      而如今他要做的,就是练好书法、打磨文章、吃透四书五经、研究律法和算学,为之后的漫长科举路打好基础。

      -

      一个月后,亲自周老爷带着自家商队去了一趟京城。

      随着桂花的香气飘满京城,又一年中秋节到了。

      这一年中秋,京城许多富贵人家的家宴上都出现了一种叫“金丝酿”的饮品。

      这金丝酿私酒非酒,似醋非醋,清澈的橙红色液体装在半透明的琉璃盏里,实在是好看非常。

      而这金丝酿也不光有样子,其味道也是十分独特,不论男女老少,但凡是喝过的,竟没一个说不好的,瞬间就在京城的上流社会里掀起了一股风潮。

      再加上,当今圣上登基之后便下令在今年举办恩科,如今正是乡试三场刚刚考完,却还没放榜的日子。

      于是,这金丝酿便也顺理成章地引起了京城读书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发现那坛子的封纸上竟还印着诗文之后,更是人人趋之若鹜。

      许多大大小小的诗会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人抱着个小坛子小心翼翼地拆着封,等将封纸揭开后,其他人便一拥而上,热烈地讨论着这首出没出现过,写得怎么样。

      其实,在他们这一群准举人看来,这些诗的立意可能并不算高。但自古以来都很少有人咏这“红枣”和“醋”,更别说还把诗印在醋坛子的封纸上了,并且居然还能做到首首不同,这实在令他们觉得非常新鲜,也体验到了拆包装的惊喜感。

      通过大家的统计,这金丝酿上的诗竟然共有二十多首,而且这风格,以他们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显然也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咏两个从未有人咏过的事物,并且能连咏二十多首不重复,这就足够让他们高看一眼了。

      很快,京城里的其他商人也有样学样,开始请读书人为自己的商品作诗,按诗的数量算报酬,并且数量越多越好,这倒是让不少囊中羞涩的读书人利用这一段时间赚了不少外快。

      而特意为这金丝酿写诗作词,并且专门送去周家醋坊的,那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佳作,也让不少擅作诗的才子们都在京城里打出了名声。

      周老爷也乐得如此,只要有人送诗,他都纷纷笑纳,整理好之后全都寄回清源县,印在下一批金丝酿的封纸上。

      这也让周氏金丝酿在京城的名号更加响亮了。

  • 作者有话要说:  -------------------------------------
    文中被作者魔改过的科举制度:
    【儒童】-县试-府试-【童生】-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县试:帖经(填空),墨义(简答),四书文&五经文(体裁不限),试帖诗。
    府试:同县试。
    院试:帖经,墨义,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算学,+律法。
    乡试: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算学,律法,+策论,+四书八股文&五经八股文。
    会试:同乡试。
    殿试:策论。
    *
    如果有想要认真了解历史上某一朝代科举制度的读者,真的很抱歉,作者这里几乎全是私设T T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