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康熙60年 ...
-
康熙帝不上尊号
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初四日,诸王、贝勒、满汉大臣、文武百官为庆贺康熙帝御极六十周年,联合上疏恭康熙帝二十字尊号:圣神文武钦明睿哲大孝弘仁体元寿世至圣皇帝。谁知康熙帝和以往一样,仍然给以拒绝。他说: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这是历代相沿的陋习,专门欺诳不学无术的帝王,以为是尊称,其实并没有什么尊贵之处。现在国家西部地区用兵,官兵披坚执锐,冒暑冲寒,劳苦已久、人民负重跋涉,挽运远道,也很疲困,再加上有许多地方受灾,百姓更加受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修省图治,使百姓受益,哪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有些微贱无耻之人,以为举行庆典必有殊恩,想有所得;更有人以为六十年庆典必定实行宽大政策,乘机故意杀人犯法。可见庆贺无任何益处。康熙帝拒绝上尊号已有十余次。此前,凡国家取得重大胜利,或逢皇帝四十、五十大寿,执政四十、五十周年等喜庆日,诸王、贝勒、满汉大臣、蒙古王公以及□□等,都纷纷请上尊号。对此,康熙帝一律加以拒绝。他并不是不关心臣民乃至后人对他的评价,只是认为,这种活动铺张浪费,加重人民负担,对朝政有害无益。他曾多次重申:如果大小臣工,人人廉洁,使人民各得其所,风俗淳厚,教化振兴,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虽不上尊号,令名实多。如果一切政治不能修举,既使上尊号又有何益?我决不受此虚名,况且,现在官吏很少廉政,百姓也未富裕,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功绩可记,再上尊号,加臣子们官秩,只有负愧感觉,决不会有尊荣可言。
俄国企图使准噶尔臣服
康熙六十年(1721)七月,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遣使携书信至俄国圣彼得堡。当时朝廷大军进逼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在信中建议:如俄国与准噶尔订立反对中国朝廷的防御同盟,准噶尔部将允许俄国“探矿者”自由过境。俄国遂遣使至准噶尔,以沙皇书信交策妄阿喇布坦,书信中写道:如准噶尔臣服俄国,俄国可向中国朝廷交涉,或作军事示威;准噶尔应允许俄国找矿,并让与领土以便俄国建立要塞,保护探矿。当准噶尔部使者赴俄国消息传到北京后,清政府官员曾向留北京的俄国副使兰格提出抗议。后来,由于形势变化,俄国臣服准噶尔部的企图未能实现。
清政府定台湾驻军制度
康熙六十年(1721)十月初五日,福建、浙江总督满保等疏言:台湾等三县相距辽阔,又隔重洋,防汛额兵不免单薄,请增加兵丁。康熙帝谕示大学士等:福建总督、巡抚、提督都奏请台湾增兵,朕意增兵无用。台湾地方水师营著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陆路营著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驻扎。水师有事,陆路可以照应,陆路有事,水师也可以照应。台湾总兵官移于澎湖,亦著兵二千名驻扎,令其管辖,均有裨益。驻扎之兵不可令台湾人顶补,俱将内地人顶补,兵之妻子,不必带往,三年一换。每年自京派出御史一员,前往台湾巡查。此御史往来行走,彼处一切信息可得速闻。凡有应条奏事宜,亦可条奏,而彼处之人,都知畏惧,至于地方事务,御史可不必管理。康熙帝令将此旨传至九卿。
清政府首在西藏驻军
康熙六十年(1721),清政府在第二次用兵西藏取得胜利以后,决定加强在西藏的施政措施。二月二十八日,抚远大将军允禵疏言:西藏虽已平定,驻防尤属紧要。他报告了在西藏的清军以及西藏地方官员的情况。于是,清政府决定:派满洲、蒙古以及绿旗兵,总共四千名驻扎西藏,由公策妄诺尔布置理定西将军印务,统辖驻茂兵马,额驸阿宝,都统武格俱参赞军务。这是清政府在西藏驻兵之始。此外,因为空布地方的第巴阿尔布巴首先归附,同清军一起取藏,阿里地方的第巴康济鼐截击准噶尔军回路有功,均封为贝子,隆布奈亲身归附清政府,授为辅国公。清政府决定以阿尔布巴、康济鼐、隆布奈以及□□的总管扎尔鼐等四人为噶布伦(意为政务官员),联合掌政,以康济鼐为首席噶布伦,组建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由清朝中央政府任命,这既消除和硕特蒙古汗王在西藏的影响,也改变了以往第巴一人独揽大权的局面,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理。在招抚里塘、巴塘以后,清政府又接受了四川总督年羹尧的意见,把里塘、巴塘划归四川省,由四川统辖。清政府还在打箭炉至拉萨沿途设立驿站,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早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政府就曾派侍郎赫寿前往西藏,协同当时的拉藏汗输事务,这成为清政府向西藏直接派遣办事官员的开端,后来发展为驻藏大臣制度。康熙朝中晚期采取的上述措施,加强了清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施政。
山东发生大盗案
康熙六十年(1721)初,山东贩卖私盐者有人劫掠村落,率党横行,阻塞南北通道。与此同时,青州生员鞠士林倡教集众。为此,地方官捕获一百五十多人。二月初一日,巡抚李树德疏报:私盐巨贼王美公等自称将军,聚党行凶,已被拿获,康熙帝遂命都统托赖、侍郎张廷玉、学士登德前往严审。二十八日查明:王美公等五人纠党行劫,拒杀兵丁,宁县捕役徐钦九与他们私通书信,书信为书办于渊代写。鞠士林带领张元皓等三十五人随同王美公行劫。结果,王美公等五人斩决枭示,徐钦九、鞠士林斩立决,于渊、张元皓三十五人等均偕妻发往科布多、乌兰古木地方。此案在审讯时,被捕者有的自称“仁义王”,有的自称“义勇王”,还称党羽有二千余人。张廷玉查清内情后认为:这是一个大盗案,而不是谋反案,因而只就一百五十余人结案,斩七人,戍三十五人,未多株连。
朱一贵起义
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十九日,朱一贵率众在台湾起义。朱一贵,福建长泰人,寓居台湾,耕田养鸭度日。他性情慷慨,喜欢交结朋友,痛恨清朝官吏贪污腐败,苛虐百姓。康熙五十九年(1720),台湾凤山(今高雄)知县出缺,台湾知府王珍兼摄县事,却把政事交与次子办理。王珍征收粮税苛刻,每石要折银七钱二分,多于内地数倍。他还无故监押百姓,勒索钱财。这些倒行逆施引起民情激愤,朱一贵便与好友黄殿等密谋反清。他们相约得一千余人,砍竹为尖枪,在乌山头竖旗造反。朱一贵起义爆发后,清台湾镇总兵欧阳凯立即派右营游击周应龙率兵前往镇压。四月二十七日,朱一贵在赤山(今高雄旗山)大败清军,周庆龙狼狈而逃,清南路营参将留景龙被擒杀。三十日,欧阳凯亲率军一千五百人进攻起义军,朱一贵率众与清军大战春牛埔(今台南市境内)。起义军杀欧阳凯及其以下副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十余名,致使清军溃不成军,先后逃往澎湖或泉州。朱一贵等进驻台湾总兵官署和台厦道署,控制了台湾府治,领众一时达三十万人。五月初三日,朱一贵被部众拥立为义王,建立政权。六月十六日,清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奉命赴台进攻起义军。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两次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闰六月初八日,朱一贵等人被俘。后被解送京师处死,年仅三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