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康熙38年 ...
-
康熙帝第三次南巡
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以黄、淮连年溃决,下流地方时遭淹没,虽耗费库银数百万两,多年仍无成效,遂决定第三次南巡,查看河道,指示方略,并巡历江浙,察吏安民。他谕户、工、兵等部,南巡一切供应由京备办,严禁沿途官吏借名科派,地方官员也不许馈赠扈从人员,违者均以军法论处,百姓不必引避,有在驻跸处告讦者以冲突仪仗例治罪。二月初三日,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启行,皇太后及皇子胤禔神等八人同行,于大通桥乘舟南下。十二日,康熙帝舟泊桑园,命直隶巡抚李光地等往视漳河与滹沱河,如漳河故道可寻,即可开通,引入运河;如虑运河难容,即于运道之东别开一河,使之赴海。十八日起,康熙帝只乘一舟,减少扈从,昼夜前进,往阅黄河以南各处堤防。在高家堰、归仁等处堤工,以河工敝坏,令原任河督董安国、原任河道冯佑于运口等处挑浚引河、修筑水坝赎罪。三月初一日,康熙帝召见桑额、于成龙、徐廷玺等详加指示治河方略,并命于成龙委派效力人员从速开浚下河海口。初六日,康熙帝舟泊高邮州,指出经过测量河水比湖水高四尺八寸,湖石堤被水浸坏,命于成龙迅速派人查验修理。十三日,康熙帝见因南巡,山东、江南地方官员备办船只非常勤劳,便谕示吏部,此等官员中有因公挂误、罚俸、住俸、降俸、降级、革职留任者,皆予宽免;以后对浙江官员亦重此谕。十六日,康熙帝谕示江南、浙江巡抚,申明出巡纪律,不许百姓因竞相观看皇帝而践踏麦苗。四月初四日,康熙帝渡太湖时,有百姓奏称水东地方田地已无而钱粮尚存。地方官回奏及风浪冲坍,处处皆有。康熙帝说:朕不到江南,民间疾苦焉能知道。十三日,康熙帝亲自祭奠明太祖陵,表示要察访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使世守祀事。后来大学士等奏称,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便决定委派该地方佐贰官一员专司祀典,以时致祭。同日,康熙帝还检阅了江宁驻防官兵。因江宁、苏州绿旗兵骑射较差的很多,决定拨督抚标兵一千零五十四名赴河标效力,凡骑射较差者令在河工效力。十五日,康熙帝还命江南巡抚宋荤、江宁织造曹寅修明太祖陵,为明陵题“治隆唐宋”殿额。十六日,康熙帝离江宁府,二十一日抵达扬州府。二十七日,康熙帝渡黄河,乘小船沿途巡视新埽,就修防诸事指示于成龙。五月十七日,康熙帝返回京城,此次南巡历时一百零三天。康熙帝在南巡中见百姓生计大不如前,皆因地方官私派豪取,或借端勒索以馈送上司,或将轻微易结案件牵连多人,故意拖延时间,索诈财物,但督抚对这些情况知情而不参劾,反将行贿官员荐举,十八日,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议永革横派、严禁贿赂、察吏安民之法。决定今后各督抚要正己率属,查参贪污害民官员,尽革积弊,不得仍前因循,如被纠参,督抚一并治罪。
清政府裁减官员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七月十八日,清政府裁减中央各机构官员。裁宗人府满员外郎二员,汉经历一员;内阁满侍读三员,满撰文中书五员,满办事中书八员,蒙古撰文中书一员,蒙古办事中书二员,汉军撰文中书一员,办事中书四员、汉撰文中书二员,汉办事中书六员;吏部汉军员外郎四员;户部蒙古郎中四员,蒙古员外郎五员,汉军郎中二员,汉军员外郎六员,汉主事四员;礼部军员外郎二员;兵部蒙古郎中一员,满员外郎一员,蒙古员外郎一员,汉军员外郎四员,督捕满员外郎二员,汉军员外郎二员,汉主事二员;刑部汉军员外郎八员;工部满员外郎一员,蒙古员外郎一员,汉军员外郎四员,汉员外郎二员;理藩院汉院判一员,汉知事一员,汉副使一员,满司务一员,蒙古司务一员;都察院汉军御史三员,汉军都事一员;通政使司汉参议一员;大理寺汉寺丞一员,汉寺副一员,汉军评事一员;起居注满字主事一员,汉字主事一员;詹事府汉中允一员,汉赞善一员;司经局汉正字一员,汉录事一员;太常寺汉协律郎一员;汉赞礼郎二员,汉司乐二员;光禄寺汉少卿一员,汉寺丞一员;鸿胪寺汉序班四员;行人司汉行人四员。总计裁减官员一百二十七名。
费密写成《中传正纪》
康熙三十八年(1699),著名学者费密完成了《中传正纪》一书的写作,为研究古代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今新都西)人。他早年以诗文闻名蜀中,后来举家离蜀,流寓他乡,晚年定居扬州,专门著述。《中传正纪》共一百二十卷。该书博采经史,依据古代儒学发展的源流,从孔子门人子夏开始,直到清朝初年,共列历代学者传纪八百余篇,涉及学者多达二千余人。费密历经三十年才完成此书的写作。在此之前,他曾摘取该书的主要论述,写成《弘道书》十卷、《圣门旧章》二十四卷。此外,费密在经学、史学、诗文、医道等方面也多有论述,达三十余种之多,二百余卷。只是由于家庭贫寒,生前多未刊行,以至年久散佚。流传后世的,只有《弘道书》、《尚书说书》和《燕峰诗钞》数种。费密除写成《中传正纪》等学术著作外,还写了不少诗。他的诗多是即景抒情,深沉淡雅,有所寄托。费密在写作《中传正纪》以及创作诗歌时,生活相当困苦。由于故乡路远,归计无着,他的心情十分惆怅。他写诗记述了这种心情:“木棉花发几回红,十度思归归不得。”但是,他甘于乡村式的寂寞生活,在非常穷困的条件下,即使“妻孥皆菜色”,也勤奋著述,以求“留得灌园名”。他以《中传正纪》等一系列著述,终于成为清朝初年学风转化过程中一名有影响的学者。
唐甄写成《潜书》
康熙三十八年(1699),唐甄写成《潜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晚年改名甄,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明代,唐氏是达州富豪。唐甄父亲阶泰曾任苏州府吴江县、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清朝建立后,唐氏一家多因抗清而死,唐甄也不能回归故土,便以其父仕所吴江为第二故乡。康熙初年,唐甄经吏部考选任山西长子知县。任官期间,他奖励农桑,整顿社会风气,获得好名声,后因处理逃人案受牵连罢职丢官。随后举家迁往苏州。多年仕宦生活,加深了唐甄对社会的认识。他决心以著述“权衡天下”。为了抒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在四十岁时他发愤为文,开始《衡书》的撰写,天道人事,前后古今,具备其中。康熙初年,《衡书》初成十三篇,在名士魏禧帮助下刊刻问世。到了晚年,政治失意,生活凄楚,唐甄无法抗拒生活的重压,便继续《衡书》的写作。唐甄安于贫困,专心著述,在他七十岁时,历时三十年,终于最后完成了《衡书》的撰写。他因一生遭受坎坷,书成后便将书名改为《潜书》。全书以论学、论治分类,分为上下两部,共九十篇。该书撰写宗旨是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于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并非虚言。康熙四十三年(1704),唐甄去世后,《潜书》得以刊行。当时的著名学者潘来对该书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书论学术、论治道皆人所不敢言者,必传后世而无疑。
孔尚任写成《桃花扇》
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过十年艰辛和三次易稿,孔尚任终于完成了《桃花扇》的写作。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传统教育,曾应科举试。他学习范围广泛,既爱好诗文,也精通乐律。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帝南巡北归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一年以后,他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到京城以后,便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诗歌、戏曲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这期间,他结识了冒辟疆、石涛等人,得到了不少明末遗闻和史料,为创作《桃花扇》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朝末年腐败、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中,人们看到了明朝三百年基业的复亡;通过候方域的活动,看清了统治阶级里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以及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的壮烈殉国,以李香君、柳敬亭等为代表的下层人物的坚贞不屈。《桃花扇》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例如排场的起伏、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而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此外,在人物描绘,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桃花扇》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琼州黎民被逼起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雷琼道成泰慎、游击詹伯豸等扰害黎族百姓,勒索花梨、沉香等物,致使黎族王镇邦等攻犯宝停等营,被逼起事。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广东广西总督石琳、提督殷化行分别向康熙帝疏报此事,康熙帝颁发谕旨,命礼部侍郎凯音布、内阁学士邵穆布前往察审。十九日,刑科给事中汤右曾以琼州官员婪索起衅,疏劾总督石琳、巡抚肖永藻、提督殷化行,平时毫无察觉,事件发生一年后始行题报,是徇庇容奸,希图欺隐。康熙四十年八月十七日,石琳、肖永藻各降二级,殷化行降一级,原任琼州总兵官、现任汉军副都统康兴尧革职。
蔡毓荣为官文武兼备
康熙三十八年(1699),蔡毓荣逝世。蔡毓荣,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自称锦川人氏(今辽宁省锦县小凌河)。其父蔡士英在顺治年间曾任漕运总督。蔡毓荣初授佐领,兼刑部郎中;后授京畿道御史,兼参领;以后历任内秘书院学士,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四川湖广总督,总督仓场侍郎等。他在任职四川湖广总督期间,曾疏陈招民填川垦荒。他认为: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田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他指出:旧例招民限以七百户,始议叙授官,三年升科纳粮,结果,所费钱多,而招徕人民却少。他建议:几候选及现任文武人员,能招民至三百户者,就可准议叙即用即升,限五年起科。这对清初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吴三桂叛乱发生后,蔡毓荣专督湖广。当时,吴三桂军攻破沆州后,又相继攻下常德、澧州、长沙、岳州。蔡毓荣令副将胡士英等分防江口,令襄阳总兵前往抵御,由于清军奋勇力战,也由于蔡毓荣部署得法,吴军大败。在八年平叛战争期间,蔡毓荣或献合兵会剿之策,或亲率营伍冲锋陷阵,或督造战船,建立水师,都建立了不少功绩。平叛战争结束后,他调补云南、贵州总督。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凋敝的情况,蔡毓荣招抚散亡,给牛种,劝耕作,创定规制、条例,为云南、贵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蔡毓荣在军务繁忙之际,还不断定作,著有《通鉴本末纪要》八十一卷,又有《平南纪略》记其平云南事情。蔡毓荣逝世后,人们称赞他是文武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