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索科洛夫 ...

  •   1990年7月4日,意大利都灵,德尔·阿尔卑球场。

      距离比赛开始只有不到十来分钟的时间,架设在通道出口的摄像机被工作人员调整好设置,西德和苏联的球员陆续从更衣室里走出来,穿着白色球衣的德国队明显要比另一边轻松许多。

      镜头如实记录下索科洛夫冷硬的面容,洛巴诺夫斯基侧头和他耳语,苏联主帅给予索科洛夫的信任无论从过去看还是未来都非同寻常。

      人们惯于用暴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位来自乌克兰的足球教练,可想而知他对待工作的作风。

      洛巴诺夫斯基的全攻全守战术理念是每个人都要在攻防两端转换的理念,他反复要求他们服务于整体,他的球员要能够胜任球场上的任何位置,这样的诉求注定他对球员的态度冷酷而职业,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哪怕受他的理论影响最深的学生也坦言和他只有球场内的交际。

      乔纳森·威尔森在《帷幕背后》里描述了一个启示性的瞬间,欧冠联赛基辅迪纳摩远赴伦敦挑战阿森纳,几位英格兰记者试图分辨一名洛巴诺夫斯基手下的球员。

      “记得当我们试着去辨认一位刚刚从左翼送出一脚传中的金发小伙子的时候,我们都懵了,”他写道。“‘格奥尔基-佩耶夫?’有个人一边读者他背后的号码一边比对着球员出场名单。‘不可能——他是右后卫才对,’另一位记者鄙夷地叫道,但是事实是,那就是佩耶夫;全盛时期的基辅迪纳摩队的整体性打法就是这么让人激动。”

      索科洛夫并非出自他手,他来自基辅迪纳摩的联赛死敌莫斯科斯巴达克足球俱乐部,刚一出道就获得了“雅欣二代”的绰号,与之相对的暴烈性格使他成了一把刺手的双刃剑,斯巴达克的教练多数时候都不得不将他当作球队的二门使用。

      直到时任苏联国家队主帅的洛巴诺夫斯基找到他——

      后来有人再度回顾这段历史,发现那或许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基辅迪纳摩体系随着过去那批球员的迭代逐渐失去昔日的统治地位,洛巴诺夫斯基必须从球场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索科洛夫成为了乌克兰人新战术体系的保险栓,而他也用超乎想象的稳定发挥回报了这位曾经引领过一个时代的教练先生。

      洛巴诺夫斯基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为自己临到上场前的嘱咐作出内敛的结语,“注意马特乌斯。”

      索科洛夫戴上队长袖标微微颔首,两边的球员逐一走出通道列队站在球场上,现场解说在介绍相关内容为比赛预热,身后的乐队方阵适时奏起了国歌。

      镜头一一从这些球员脸上扫过,歌声从《Das lied der Deutschen/德意志之歌》吹奏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гимн/牢不可破的联盟》,看台上的球迷用力挥舞着手里的国旗,也在扬声跟着他们一起唱。

      时任西德主教练的贝肯鲍尔透过金边眼镜的镜片看向那个年轻的苏联门将,浮现在他脑海里的却是过去另一个边锋的脸。他们其实并不相像,他只是习惯性地从身边这些人身上寻找他的影子,以免将过去的回忆淡忘。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将注意力集中于比赛。

      索科洛夫和戴着队长袖标的马特乌斯结束猜边,两只队伍各自摆开阵型,等待裁判吹响象征赛事开始的哨音。

      “率先开球的是苏联这边,9号前锋扎瓦罗夫将球回传到后方,博罗久克调整了一下位置找到前场——等等,西德球员马特乌斯抢断成功,他把球传给了左肋的克林斯曼——”

      急促的口哨声让比赛暂停了一瞬,后卫别索诺夫防守犯规,他小跑着往后退了几步,听见索科洛夫喝骂中场分神的声音。

      忽略掉那些增强语意的脏话,他的大局观的确敏锐得可怕,让人很难从中找出反驳的方向。

      也许是历史渊源加成,又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这场比赛的节奏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上半场才刚踢了不到十分钟就让主裁判接连吹响了好几次口哨,几乎平均一分半钟就会产生一次防守犯规,苏联的攻势被刺耳的哨声敲击得支离破碎。

      “нахуй!мозг`иеб`ать!!!”

      西德的7号边锋皮埃尔·利特巴尔斯基路过禁区的时候被索科洛夫的暴喝吓了一条。

      于他而言,他们的门将博多·伊尔格纳才更符合守门员这个职位的定义,他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全神贯注地站在球门前,等到防线危急的时刻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任何人都能分辨出来,苏联门将越俎代庖的行为多数时候不仅吃力不讨好还不怎么讨人喜欢,况且他才24岁,队伍里还有许多比他更有威望的球员,索科洛夫却能用能力让他们慑服,将可能的更衣室矛盾扼杀在摇篮。

      如果他的性格再平和一点,根本不用等到世界杯就能在世界范围扬名。时过境迁,这样独特的个性最终也成了人们喜爱他的原因之一,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足球本来就是充满火.药味的竞技运动,而他只是还原了其中更具冲突性的那面。

      “球权再度来到德国队这边,布雷默一脚横传交给14号贝特霍尔德,贝特霍尔德趟过防守球员把脚下的足球斜敲给了7号前锋利特巴尔斯基!德国队的机会!”

      后卫在禁区外及时铲断利特巴尔斯基的进攻,主裁判再度吹响短促的口哨,小跑向犯规地点,朝他出示了一张黄牌,并指向球门判给西德一个直接任意球。

      看台上顿时响起诧异的哗然,他对刚才那个并不严重的短暂冲突的判罚结果显然没有达到让所有人信服的标准,何况裁判从比赛一开始就流露出了对西德的偏向。

      “哦,等等,主裁判判给了联邦德国队一个直接任意球,我们能看到,直到目前为止,场上的控球率和进攻次数都是德国队占据领导优势。”

      索科洛夫站在球门前,揽着那名后卫的脖子和他简短地说了几句话,那张硬朗的面孔哪怕没附加什么表情看起来也充满了压迫感。

      其余球员在指定的位置排好人墙,他松开手回到球门前,等待他们在指定的位置开出任意球。

      负责主罚的还是西德7号利特巴尔斯基,他小跳着调整了一下呼吸,起脚射门,脚下的皮球和人墙同时起跳——

      足球的跃起弧度被他压得低了一点,砸在其中一名苏联球员身上,被对方本能地顶了出去,他甚至都来不及抬起头确认一下方向。

      马特乌斯就在这个时候发现了那个致命的空档。

      他用一阵短途冲刺甩开防守球员,用膝盖接过这粒皮球再度将它踢向球门。

      这是一记相当漂亮的远射,无论是力度、角度和时机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解说员的赞叹已经从喉咙里冒出来一半,看台上也隐隐响起了惊喜的欢呼声,但它仍然被索科洛夫敏锐地察觉出端倪,伸长手臂平稳地将皮球纳入怀中。

      马特乌斯隔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苏联门将对视了一眼,侧头用指腹搽过鼻翼,往草皮上啐了一口唾沫。

      操他妈的,这简直是头怪物。

      像他这样的守门员光是站在那里就足够让许多前锋感到绝望。

      他想到他们和阿根廷的小组赛,那场比赛苏联人把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同样防得快要跳脚。

      现在这样的遭遇同样笼罩在了他们身上,比赛彻底陷入了僵局,是的,整个上半场的主导权都在朝着德国队的方向倾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但凡他们试图进入禁区亦或是直接射门,球权就又会随着简练的出击回到苏联那边。

      缔造这一切的正是阿列克谢·索科洛夫,他比他的前辈更适合“铁幕”这个绰号,那面看不见的铁幕此刻就伫立在苏联的球门前,将所有来势汹汹的进攻消弭于无形,四分之一决赛英格兰那枚破零的一球依靠的还是对方将近九十分钟磨练意志的不懈尝试。

      西德上半场距离进球最近的时刻来自18号前锋尤尔根·克林斯曼,他从侧肋撕开一条缺口,带球气势汹汹地闯入禁区形成单刀。

      负责盯防他的后卫根本追不上他,他们始终间隔半臂的距离,索科洛夫在千钧一发之际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和克林斯曼撞在一起,齐齐摔倒在草地上,皮球顺势被挡飞到底线外,苏联门将从草皮上站起来,那双棕褐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他怒火中烧地斥骂失误的防守球员,额头暴起骇人的青筋。

      克林斯曼也从地上站了起来,西德的“金色轰炸机”随手抓了抓散乱的短发,他其实不太确定他的谩骂范围包不包括他在内,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俄罗斯语。

      索科洛夫的怒火随着西德减颓的攻势一起平息下来,裁判吹响两声短哨指向中圈示意上半场比赛结束,双方带着0:0的战绩走下球场。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索科洛夫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