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3、102、船是怎么沉的 ...

  •   102、船是怎么沉的
      关于船是怎么沉的,有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周王朝官方记录,也就是《竹书纪年》里说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很含糊,如果你不看背景材料,你会觉得,楚国太好玩了,于是昭王去了那里玩得太开心,结果乐而忘返了。
      这当然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另一种是楚国方的说法,就是周昭王这个人太不仁义了,到处招人嫌,为了看个野鸭子跑到南方来扰民(荒唐失德这种标签通常都是贴在那种死得不好看的君王身上的,凡是死的都是昏君,凡是昏君一定是乱来的,爱吃爱玩爱女人好奇心重,比如说商纣王为了妲己造鹿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亡国),于是广大人民忿而反抗暴君,造出一条用胶粘合的高科技大船(钱哪来的,不知道),于是周昭王坐上去就很大快人心地沉了下去。
      这种说法最有记录可查的就是楚人屈原在《天问》中幸灾乐祸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昭王这家伙啊,为了看白毛野鸭,跑到我们楚国胡来,掉到河里真活该!
      我们有一点得明确,这屈原他是楚国人,站在楚国立场讲的话啊。可是文化人就是厉害,就因为屈原名气太大,所以后来许多人就相信了他的话了。于是后来的《帝王世纪》也跟着说:“昭王德衰(瞧瞧,德衰论出来了),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
      这其实反映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昭王扰民论,而另一种却从反面上说明了,这是楚国阴谋论。
      周王朝到周昭王手里,几代下来基本上顺风顺水,偶有些波折也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楚国却不一样,从一开始是被人打得流窜到荆蛮之地到后来的被迫称臣,然后自己内部还部族林立不停打仗。楚国一直以来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状态中,身经百战的老兵遇上目空一切的少爷兵,当然有的是手段。
      第一次南征,老实说楚国还没有从一盘散沙中反应过来,打了败战,但是很快他们就团结起来,打跑侵略者。
      是的,从某种情况来说,周的确是属于侵略者,这次战争原因是属于周昭王没事找事要挑个人来斗。其实要斗的话,你挑个鬼方之类的跟你有经验的打也罢了,偏偏挑个地理环境复杂的对头,踏入一片完全陌生的地方,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如果在于第一次战胜以后发现并未全面收复权威,其实周王朝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挑动楚国各部族内斗,自己再拉左打右,拉右打左。比如英国人就非常擅长这种手段,他们在撤出印度时就扶植□□对付印度教,撤出马来亚的时候就挑动新加坡搞独立等等;美国后来也学会了,在中亚大搞□□,挑动两伊战争等等。
      但是最坏的事情,是你一打反而让原来争斗不休的几派大联合了。楚国就是这样被周王朝一打,加速了部族的联合,使得熊家的王权更集中了,大伙儿联起手来共抗外敌。
      于是第二次南征,周王朝中了地形不利的埋伏,六师皆灭。六师是多少人呢,古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所以一个“师”就是两千五百人,六师就相当于一万五千人。而且这一万五千人是王朝的精锐之师,是王军。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初商灭周兴的那一场牧野之战,不算那些虚头的临时奴隶,其实真正决战的,也不过是商王朝的两三万人马和周王朝的十几万联合军,如果周王朝自己精锐部队,应该也就是三万左右。
      所以这次对于周王朝的损失相当大,而周昭王不应该在大败以后,满脑子急着复仇,不顾国力再次发动战争。这就如同当年的商纣王伐东夷一样,被套牢了不能斩仓止损,而是满脑子地再加仓加仓,直至最后崩盘。
      这样的案例以后还会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并不在这儿,而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隋朝,隋炀帝征高丽,就是一个六千点上大跌以后不断补仓到一千多点然后撑不住崩盘,跳楼自杀的经典例子。
      如果说前两次南征,不管是周昭王还是满朝文武,都多少有点适可而止的心理,那么第三次南征,整个周王朝上下就只剩下一种声音,那就是“复仇”。堂堂大周朝居然中了楚国蛮子的诡计居然这么“六师皆丧”,这是绝对要复仇的。
      而就算楚国内部当初曾经有过投降的声音妥协的声音,当周王朝的大军以复仇姿态压过来的时候,立刻也凝结成铁板一块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为了保命保家园,那是什么计策都不怕用上的。
      于是,心怀恨意的“老百姓”献上了足以吸引周昭王会坐上去的豪华版高科技大船,最终把周昭王送给了长江底的鳄鱼兄。
      当然,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造出如此高技术含量的船,正好开到江中心就会沉,而不是停在那里就散架了或者能够撑到过了江才散架之类的,大家自然还是有疑虑的。
      不但我们有疑虑,恐怕连当时的楚国人自己也有疑虑。
      所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当时楚昭王亲率大军南征时,楚国人吓得赶紧来请罪投降,当然这不白给,你不送点“人事”(“人事”注解参见《西游记》最后一章)谁能够让你进门来。所以当然得有礼物,还得是不轻的,份量十足的礼物——那就是铜山出产的一个天然铜块,重达几百斤;还有一块未雕琢的孔雀石,份量也不轻,足有百儿八十斤。这可真是稀世之宝啊,普通人绝对承受不起。
      这点份量放在今天的船来说,算不得什么。不过在古代的技术而言,那时候的船也就能渡人渡马差不多。但架不住周昭王自我感觉太良好,而且觉得这些东西丢了挺可怕的,于是把这些东西再加上周昭王的战车一起放到船上去——当然,我觉得除了前面那两样之外,其他份量足的礼物也不少。
      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船是被压沉的。
      当然,如果把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条船,就万无一失地沉定了。
      不沉——才奇怪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3章 102、船是怎么沉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