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外出游学 ...


  •   得到了初步认可后,锦离就计划着写一个系列。

      夜深的风格太过沉重,字里行间满是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也倍感无力。

      在这绝望里,他却想要为世人寻得一丝希望、藏起一缕火光、捧来一线光明,让飘零之人有枝可依,不要放弃求生。

      所以,这个系列,写的是先辈们的故事,是一段不该被忘记的的历史。

      它们发生时轰轰烈烈,结束时却杳无声息。

      但他仍固执地认为,这书页间微末的萤火之光,本应是天穹上群星璀璨的万般辉煌。就像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未逝去的老一辈。

      你觉得他们笨拙、落后、顽固、愚昧,却是他们不屈、坚持、奋战、守候,才让人们有了今天的欢笑和更多的自由。

      就如前言中写道:

      大雾茫茫的海面上,不知昼夜,没有光亮,不时还有风暴来袭。

      一艘满载乘客的船,在这片海域里航行了许久。久到船钉已生了锈,船身遍布了裂痕,这船仍在执着地向前走。

      船上的人,谁也不知陆地在哪个方向。船舵在不同的人手里传递,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新大陆。

      这试探的过程中,不断有人被海与雾所吞没。

      那些用生命探索未知的勇士们,接二连三误入禁区,永远地沉入了寂静的海底,没有墓碑也没有名字。

      而在他们沉没的旋涡之外,船上的人们,借着这些先行者的余荫,才终于艰难地摸索出了一条安全的航线,载着所有人抵达了阳光普照的彼岸。

      时至今日,那些先行者的背影好像还隐约可见,声音也似乎仍余韵犹存,只是日渐稀少。

      但,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铭记。

      他写不尽那些撑过了这半个世纪的黑暗,依旧刚直如铁、顶天立地的脊梁,但愿能描摹出那个时代万分之一的风骨。

      那是守护,为生者之太平、死者之尊严、家国之千秋,守护的勇气何尝逊于开创。

      那是信念,可以相容,可以相悖,却同样以骨为薪、以血为膏,任其熊熊燃烧。

      那是血性,向死而生,能够不问代价,不计结果,为伊为己为家为国为民为天下。

      那是深情,儿女情重,家国恩深,即便关山万里,岁月相隔,魂魄相连的羁绊从未断绝。

      那是牺牲,烈血焦土,还我河山,十万青年十万军,哪个时代有过这般的惨烈与豪壮。

      乱世艰辛,我们才更当牢记先辈的付出,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作为,将敬佩深埋心底,用实际行动向他们致意。

      可以说,这个系列,是一部具有启发、指引、教导意味的作品。

      它以真实史实为基础,经过少量的艺术加工而成。文章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黑暗时期的先辈们是如何试图自救的。

      这让这个系列的小说,比起虚构的文学作品,更像一本详尽的行动指南。

      为了写好它,锦离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为此,他必须亲自去拜访那些相关人员,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资料。

      于是,他在借助家教,提前学完了课程,通过了高等学堂的毕业考核后,就打算外出游学。

      为保证效率,他做了很多准备。

      首先,他争取到了外祖父、祖父的同意,拿到了他们的名帖,来使拜访更顺利,而不是直接被拒之门外。

      那个时期,两位老人都身居高位,且一文一武。可以说,有了这块敲门砖,大多数人都会给他三分薄面。

      其次,他兑换银钱、招募助手、挑选护卫、购买物资、组建出行队伍,以应对路途中会发生的一切意外。

      如今,天下仍是一片乱象,各地盗匪横行、兵灾叠起、民不聊生,未免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能做好防范。

      最后,他看遍了现有的书籍、报刊、影像,拜访过能接触到的各界名人,梳理出了那个时代的大致脉络。

      这样,对史实有基本的了解,对作品有大致的规划,清楚要知道什么,表达时,有理有据,才能得人信任。

      出发的这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

      小楼前,桃树下。

      一家人,难得地聚在了一起,为他送行。

      风吹过,扬起的大片粉红色的花儿,在空中飘荡着,又悠然地滑落,像在众人眼前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桃花雨,让这离愁也仿佛染上了别样的诗意。

      与亲友告别后,他一路南行。

      越往南,气候就越发温暖湿润了起来,城池也较北方繁华富庶了许多。

      临行前,锦离就已规划好了这次游学的路线。如今,他只需按计划逐一前去拜会。

      他见过洋务运动发起人的后代,甲午海战中幸存的军官,维新变法曾经的支持者,义和团运动的参战团员,倡议推行新政的宗室权贵。

      也见过忍辱负重的政客,为战事捐钱捐物的大商人,执意归国的留学生,倾家荡产办学的教育家,弃医从戎的高材生,笔耕不辍的文坛泰斗。

      更见过救死扶伤的外国医生、怜贫惜弱的传教士、不吝斡旋的他国高层,反对战争的军界要员,背井离乡的底层士兵。

      他们让他获益良多。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绝境之中,尚存一线生机。

      大势不可更改,他却欣赏那些在时代大潮下,身不由己却逆流而上的人物。

      是他们的执着,筑就了众人心中不灭的信仰。

      南方,政局的稳固,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他们这一行人,物资充裕、兵强马壮,一路走来,虽偶有波折,但也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困境。

      而随着见闻增多,锦离也抛却了一开始的顾虑,真正地脚踏实地、一步步丈量起了这片古老而宽广的国土。

      他开始以普通人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知晓他们的烦恼、明白他们的苦楚。在遇见他们有难时,也不吝啬于伸出援手。

      虽然他的手段干脆利落,一贯犀利的令人心惊,却不会为他人留下丝毫祸端、把柄。

      这种种行为,看似慈悲,但他也不会因目睹惨事心伤、不会为世道混乱感怀、更不会发出一统天下的宏愿。

      他注视着这片土地,冷静而淡然,每当这个时候,都仿佛有空旷的风从他的眸底掠过,如浮雪沉冰,总显出一种格外冷酷的气度。

      锦离穿越两世,皆出身显贵,素来锦衣玉食,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这让他目光更顾全大局,一向高屋建瓴,习惯于从高处俯视。

      这两世中,虽也有过游历天下的经历,但大多时候,他一言一行均有算计,从不会做无用功,也就甚少去关注这些细微之处。

      然,走这一遭,他亲眼见到了乱世中底层百姓的百般挣扎、万般磨难,再结合着这一世的经历,又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那是责任与担当,是付出与牺牲,是精神与传承,更是一种心怀天下、万死不辞、真正广博于人间的大爱。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志在家国,一生都走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即便是死,也身披着光。

      至此,他的无情道,开始渐渐地向太上道靠近。

      太上道,太上忘情。

      道家有云:“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

      忘情非无情,而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洒脱淡然。

      不是无心绝情的冰冷,而是平视众生的广阔。

      心境的突破,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字风格。他的文章褪去了冻结人心的透彻,拥有了客观公正的平和。

      岁月无情,韶光易逝,眨眼间,7年过去了。

      此时,是1915年,锦离20岁。

      这7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整片国土,兴致来时,更是带着随从去往了动荡的欧洲,在战火纷飞中、生死一线间,一行人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历练。

      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有时,风将起于青萍,他站的高望的远,比任何人都先知晓危险。

      祖国落后列强百余年,其中差距非一言可述、一夕可补、一人可挽,这意味着,培养人才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但,何为人才?

      私以为,是有爱国之心,有一技之长,品性出众,甘愿为国牺牲者。就如他笔下的那些先辈。

      漫漫长夜,他们独自走过,将所有的心力献给了这片山河,最终成与败,都不曾后悔过。

      亲眼见证着历史,让锦离的一笔一划,也似沾染上了一身的热血、满腔的赤诚,那字里行间,都透着掩不住的凌冽风骨。

      这使得他发表出去的一篇篇文章,如同一颗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光彩夺目,在暮霭沉沉、宛若死水的世道里,掀起了滔天狂澜。

      人们赞美他、崇拜他、仰慕他,认为他有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必会成为文学界的栋梁、文坛崭新的未来。

      而随着他声望渐涨,这些文章的影响力,也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唤醒了无数的爱国志士。

      这份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老师的欣慰、父母的赞扬、家族的肯定。

      他努力了许久,终是不负众望。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9章 外出游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