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上篇:天之合和 ...
-
正文:
宇宙之大,万物不独存;天地之内,阴阳不独生。
天生万物,万物生命,求之生与存,必合和。
天地合而万物始,日月合而昼夜现,阴阳合而变化生,男女合而子嗣育,人人合而国家成,国国合而天下有。
万物不孤,天道有合;故合者,万物之生、天道之始。
天地和而万物兴,日月和而昼夜显,阴阳和而变化顺,男女和而子嗣昌,人人和而国家安,国国和而天下定。
万物谐美,天德有和;故和者,万物之兴、天德之终。
万物迥异,各有长短千秋,互相存促制衡。
故万物合则有利,互惠共赢;万物和则有序,谐调友好。
故合和者,天道无缺,天德无亏,自然内衡。
天之合者,独立、关系、合作,开放、包容、如一,万物长生。
天之和者,和平、友爱、谐调,共享、融和、为一,万物完美。
天地万物共生,故必合;天地万物协调,故必和。
万物共存共生、互交互化,以合为本。
万物井然有序、共享共荣,以和为美。
万物之合者,阴阳之用、生化之因;万物之和者,阴阳之衡、美好之果。
故万物者,以合为本、以和为美,合和至善,必由始及终。
天道合,天德乃和;天德和,万物乃大合,大合则大和。
合道则和德,和德则合道;合和相生,道德相成。
合道和德,天地序,万物美,尽自然;自然之极,合和之极。
合和为一,道德统一、万物归一,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万物救赎。
________________
阐释:
合,《说文》:“合,合口也,从亼(jí)从口。”会意字,三面合闭,从口。一说象盛饭的食器,上部是盖子,下部是食器底,一盖一底上下相交即为一合。所以合最初的本义是交合、闭合的意思。
合乃是天地生育万物的前提,是阴阳变化的基础,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要求,所以合也必然是天道、是大自然规律能不断运行的前提条件。
天地不交合,则天是天,地是地,万物无从生;阴阳不交合,则阴为阴,阳为阳,变化无从现;男女不交合,则男是男,女是女,后代无繁衍。所以,天地不合,万物不生;阴阳不合,变化不现;男女不合,后嗣断绝。
合的实质是运动变化,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万物之间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必定会发生某种联系,发生联系就会对本身也给对方产生相应的影响。
合是天道之一,是大自然运行的普遍规律之一,是万物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之一。
和,《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禾乃古代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和发声的器官。所以和最初的本义是天生五谷,以满足人的口腹。五谷乃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收才能使人口足饭饱、才能衣食无忧、才能生存繁衍,继而才有天下安定和谐。
和在西周末年,成为太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及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是最早关于和的宇宙观。
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表达了万物之间阴阳共生而和谐,使万物茁壮成长而丰盛兴旺,单一、同一则阴阳相同而互相排斥、失衡,导致万物逐渐衰败、无以为继。
和的实质是万物各有其序、各得其所,相互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平衡、和谐、协调的状态,从而使万物不仅自己可以不断生息繁衍,还积极正面的影响对方向有利于生存、进步的方向发展。
万物各异,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极其复杂,而相互之间能否保持相对的稳定、平衡、谐调、容融,是判断是否为和的关键。对事物本身而言,相互和则有利,不和则有害。
合与和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宇宙观点之一。
由于古代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及社会伦理秩序,统治阶级更多的强调和而忽略合,所以历代均是多提倡“和”或者“和合”而非“合和”。
事实上,合为先,和为后;合为因,和为果。
本书合和的要义是:万物以相互的合为存在、发展的基础,并以相互的和为完美发展、各得其所的前提。
合与和是一对阴阳辩证的关系,具有阴阳二仪的特征。
合是一种一般性的行为或过程;而和则是一种相对有利的状态或结果。
对万物而言,相互之间首先有合,才有和。
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发展、变化、运行的这种行为或过程,就是合,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而和则是大自然万物之间发展、变化、运行的一种结果,或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并且和必须是相对的平衡、谐调、容融的一种状态或结果。
所以对于无私的大自然而言,万物之间合的行为是必然,但是和的结果却有随机性。对于天而言,万物必须有合,但是万物合的结果可能是和或不和,都是天道运行的产物。不过对于万物本身而言,和是万物能够顺利的发展、进化、繁衍的根本条件。
也就是说,和则万物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平衡、谐调、容融,有利于万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进化、繁衍;不和则万物之间相对的不稳定、不平衡、不谐调、不容融,必然更多的受制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事物本身的发展、进化、繁衍都不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也使相关的对方事物的发展、进化、繁衍也不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从而打破双方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及生命特征,都存在极大的风险,都是不可预见的。
地球历史上的几次大灭绝,都是合而不和的最极端的结果。
合与和的联用,表明万物是多样性的合作、融合、和谐、统一。
合和首先强调了万物的差异性,其次是相互作用的合,然后是相对稳定、平衡、和谐的和的状态,最后又是不断的包容、融合、融洽的进一步合的状态,而进一步合的状态,又促进万物之间达到更高级的和的状态。
合与和联用,不仅强调不同万物之间的交合与协调的重要性,还成了万物之间交合、联系、和谐、容融的最为理想的存在、运行及状态、结果,从而受到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的高度推崇和重视。
所以,天道合而天德和,合与和相互统一、互动、互生、互化,是万物运行最高明的境界及最理想的结果。
合与和相互统一、互动的极致,就是万物合与和而为一,也就是万物之间真正的交合、融合,万物之间真正的和谐、统一;不同万物之间相互融合为真正的整体,成为包容万物、万物如一物的有机整体;内部无限融和、谐调、同一,外部又无限的包容、发展、生生不息。
总之,合和就是万物万事在无限时空之间的无数相互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的作用与体现,且相互之间达到极其包容、融和、谐调、完美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天地一体、万物一物、合和为一,这就是合和的极致,也是天道天德的最高境界。
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注
史伯之和的思想
史伯名伯阳父,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故亦称史伯。西周太史主要职责是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乃为朝廷重臣。
史伯是早于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的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著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史伯的言论见于《国语》,文献资料简略,是后人对史伯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
主要贡献: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是古代首提“和”的思想家,是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主张世界是和的世界,不是同的世界;世界存在的状态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史伯为了强调“和”的重要性,反而忽略了“合”这个前提条件,自然也否定了“和”的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合和大同”。没有合,哪来的和呢?和的极致,其实就是无限的包容、融合而趋同(只不过任何相同都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