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玉魁 第四章 学堂 ...

  •   玉魁 第四章学堂

      一般每个地方袍哥的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堂口的组成分子为十排:头排首脑人物称为“大爷”。二排是一个人,称为“圣贤二爷”,这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人正直,重义守信的人,隐誉为桃园结义的“关圣人”,但这个人一般在码头上不起作用的老好人(“圣贤”与“剩闲”谐音)。三排中有一位“当家三爷”,专管内部人事和财务收支,尤其在开香堂时,负责安排规划各类事务,这是一个全码头的重心人物。

      跟着担着一担谷子的父亲,杨仁玉来到了崇宁县城内北街后巷的周私塾的家里,进了门,杨永清就把谷子放在学堂房间外的天井的院里,然后把拜帖呈上后,右手拳抱着左手拳,左手拇指竖起,双手抱拳朝前低头行大礼,老先生先回头斜眼撇了一眼装满谷子的担子,才转过头来,坐在太师椅上双手在空中交叉,手掌半握拳,两个拇指朝上对对杨永清行了个回礼说“你来了,贤二爷,是周大爷保举的,娃叫啥名字?”

      杨永清拉出站身后的正在四处陌生张望的杨仁玉,说“就是他,今年8岁,叫杨仁玉”,周老先生是一个穿着洗的非常干净的长衫老腐味的清瘦50岁老学究,眯着眼盯了杨仁玉2分钟,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杨永清说“仁义礼智信,你给娃以仁玉为名,起的很好,这个孩子像个富贵清明像,你们家坟头冒烟了”。

      最后周先生告诉杨永清,孩子每天来这里一个上午,不用带午饭,上午是启蒙班,下午是中高级班,所以上午上完课的孩子中午回屋头吃就不用再来了,然后让杨仁玉敬了先生茶,茶闭,老先生把茶碗盖上,杨永清再次抱拳谢过离去,留下了杨仁玉。

      夏日的热闷天气在这里竹林层层包围的院子完全没有,雕花的窗户,湿润长者青苔的天井院落,虽然老旧,倒也是收拾的很干净利落,院外竹林影随着太阳的照射,轻轻的晃动投影在院子的不同角落,像是时光的自然摇摆钟,伴着一阵阵清风和蝉鸣的学堂美景,让杨仁玉心里非常的激动,学堂是他天赋向往的地方,今天终于实现了。杨仁玉被周先生安排到了最后一排落座,同屋的6个孩子都比杨仁玉小,都是4,5 岁左右,老先生拿了一套线装的《千字文》说是这学期的课本。

      杨仁玉第一次听课,看着周围都比自己小的同学,听着他们跟着老师在朗诵古文,一句也没有听懂,心里有些羞愧,但是想到家里拿出那么多的稻谷才让他来读书,他不能辜负父母的辛苦和期望,于是他也跟着念,就像很多人头一次去庙里跟着和尚念经,只追求音似,哪管是什么意思。

      周围的几个富贵人家子弟,因为太小,起的又太早,念着念着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周老爷子也不吝啬教训,拎着戒尺就先敲桌子,如果还没醒就打手掌心,也不心疼那些清秀稚嫩的小脸蛋们。

      上午的课上完了,其他孩子都由家里来人接走了,杨仁玉正要行礼离开,周老先生摆摆手,示意他等一下,杨仁玉于是走到周老先生的太师桌椅前,周老先生说“你能把今天的课程复述一下吗”,周老先生是想看看他之前的判断是否正确,他第一眼看到杨仁玉,就是一个愣神,说是杨永清的孩子,倒仿佛是一个顾友的孩子,长得太像自己以前追随的大哥。

      杨仁玉开口背诵今天所有的听到的课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虽然他不懂任何意思,但是复述的是一字不差。他惊人的记忆力让周老先生感叹,很欣赏的说“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说着挑出书中第一页,说“回去先临摹这些字,明日可来问我”。杨仁玉拜谢了老师,刚走到门口,忽然后面周老先生问“仁玉你属什么的?那一年出生的?”

      “我属鼠,1936年2月尾生的”

      “啊哦,好吧路上小心,慢慢走,带上门后的打狗棍”。

      周老先生的关怀是对的,因为恰逢乱世,兵荒马乱的时候,野狗和土匪都非常多,富人家的孩子怕被绑了“拉肥猪”做绑票,穷人家孩子怕成堆的野狗撕咬受伤丧命。

      杨仁玉走了,剩下在院内天井钟踱步的周老先生,他边走边摇头,“不对啊,杨大哥1934年4月过世的,他的儿子1927北伐就牺牲了,按理就算他们家后代有遗腹子也的是35年夏天前出生才对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