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沈琼莲其人 ...

  •   前一阵子读《枣林杂俎》,《彤管》条内记有“沈琼莲”一条,曰:“弘治间,女学士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寄兄诗‘竦明星斗夜珊珊,玉貌花容列女官。风递凤凰天乐近,雪残鳷鹊晓楼寒。昭仪引驾临丹扆,尚寝熏衣爇紫檀。肃肃六宫悬象魏,春风殿前想鸣鸾。’”另附其宫词十首。
      我自此对此女产生了兴趣,本着外事不明问google,内事不明问baidu的原则,度之,然其词条甚为寥寥。后遍查史料,《实录》《明史》自然不见,可见其人并非十分有名。但《罪唯录》中又将其付在“(孝康)张皇后”一卷后,云“时有女学士沈琼莲,试守宫论第一,给事禁中,有宫词十首传世·····或曰女学士沈琼(脱一字)者能诗。”可见其也不是特别无名,至少在当时,一个内宫的女官,有诗文传世,应该说还是小有名头的。
      其事多在各种八卦史料中记载,今摘录于下:
      《静志居诗话·宫掖》“沈琼莲”一条: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弘治初,选入掖庭,官女学士。魏有女侍中,晋幼女尚书。迄于唐,宋若华姊妹五人皆能善属文,昭仪节度使李抱贞,表荐于朝。德宗召入宫,试诗赋兼问经史大义,深加叹赏,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女学士。贞元后宫中记注,若华掌之。继而若昭,若宪代司其籍。(这几姊妹也是深可挖掘之人,哪个熟读唐史的大人可以做做文章)乌程女子沈莹中初入掖庭,泰陵(即孝宗)试之以守宫论,发题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泰陵大悦,擢居第一。给事禁中,受女学士。吴兴人至今呼为女阁老。莹中在大内,暇饲白鹦鹉,教之诵《尚书·无逸篇》,此宜载之管彤者也。
      《国雅品·闺品》:中给事沈氏,按《淑秀集》,沈淑惠,善属文,入宫为给事,孝宗时试守宫论,唯沈文最佳,擢为第一。其《送弟就试》:“朝迎凤辇归青琐,夕捧鸾书入紫微。”又:年来望尔登金籍,同补华虫上衮衣。”较之李唐夹纩裁锁之句,故《雅》《卫》悬绝矣,非直宫阃中语。
      《玉光剑气集·诗话》:秀州沈氏,孝庙时选入宫,能属文,尝试《守宫论》,发端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上喜,擢第一,赠弟溥《试春宫》诗云:“少小辞家侍禁闱,人间天上两依稀。朝迎凤辇趋青锁,夕捧鸾书入紫微。银烛烧残空有梦,玉钗敲断竟无归。年来望汝登玺籍,同补山龙衮上衣。”
      另《胜朝彤史拾遗记》有“沈琼莲”一条,《名媛书纬初编》“泰陵女学士沈琼莲”一条,因为清人所撰,且内容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从这些现有传世的史料来看,沈氏似乎就是明孝宗初年入的宫,此说法传播极广,几成定论。但是再往深里挖掘,却有不同的说法。我查找了一些地方志,在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刻乌程县志》“宫壶”一条载:沈大姑,名琼莲,小字莹中,父安,兄溥俱孝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母李昼梦鸳合碧藕花下卧,内觉而姑生。(是否如此断句,存疑),聪慧绝人,经史三四过成诵如对卷,八岁口占协声律。英庙末年置女官,备顾问典宫籍,诏征天下才,吴楚以姑应,时年十三,入为女秀才,试《守宫论》,端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上悦,擢第一。无何,宪庙御极,供奉禁苑,教令白鹦鹉,日诵《无逸》于便殿中,当嫔嫱进御,姑辄伏地不能起,叩首曰:“臣本江南儒家子,侍*较书足以*恩宠,臣何敢*竟得。请*(疑为给字)事中,历官女学士,宫词十首,其一云······”(*为年代久远,脱漏不清字)又,清刻本《乌程县志》此处作“历官女学士,卒于宫中。尝制《宫词》十首,与寄兄送弟诸律,世多传诵。人称为‘沈阁老’,亦称‘沈大姑’
      按此说法,沈氏则不是在明孝宗初年入宫,而是明英宗末年。并且还在宪宗朝受到了皇帝的性骚扰(朱见深这个好色胖子!)而另外几条记载可以应征此说法:
      其一,史载,天顺三年,英宗确实从浙江,福建,江西一带选拔过女官入宫。
      其二,《崇祯十年刻湖广县志》卷十载沈溥领成化庚子科府学中举。又关于沈溥,《嘉靖湖州府志》载:沈溥,字洪济,乌程人,力学*行,所交尽海内名流,为诗文不事剽袭,而性致洒然,所著有《蘋州集》,《霅川渊源录》,以乡举授苏州府通判。
      在这些资料中,顾起纶是嘉靖年间人,谈迁,张仪,朱彝尊,査继佐则是明清之交的人。到底何种说法更为可靠,在找到更多的史料之前(估计是找不到了),我们只能靠推测。
      其一,沈氏现存宫词共12首,包括七绝十首,七律二首,一首赠兄,叙说宫内情形,一首赠弟,勉其努力功名。但是《县志》称沈溥是她的哥哥,而《玉光剑气集》则称是其弟,即这两首诗是否是送给同一人的。如果沈溥在成化十六年中举的记载无误,而沈氏是天顺三年十三岁时入宫,那么成化十六年她已经33岁,他的哥哥至少34岁。这就又包含两种情况:1,这首诗早在他的哥哥中举前便写了,那时沈溥只是秀才。2,这首诗写于他哥哥中举后,是沈氏进一步希望他能在会试中取得成绩(但事实上沈溥最终没有中进士)。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沈氏在沈溥之外还有一个弟弟(这也是有可能的,清刻县志即称为“寄兄送弟”),那么这首诗便是勉励他能中乡试,但是这个弟弟没有中,因为我们现在找不到他的任何资料。
      其二,沈氏自己诗中的线索也很暧昧。“明朝天后长生诞”一语,宪宗和孝宗朝都有太后。“专把书经教小王”,宪宗朝和孝宗朝都有小王(这个小王也可能指公主)。“另一诗“海东青放渡辽烟,天上群鹅得自专。敕谕鹰房高索价,圣王廿载绝游畋。”据《殊域周咨录》载,朝鲜确实在成化初年给宪宗进贡过白鹊,海东青。但是东西还没在皇帝手里捂热,宪宗就被那些能从一滴水里看出太平洋,一粒沙里看出塔克拉玛干,且本着要把皇帝当成亲生儿子教育的言官给骂了,说是:“今朝鲜国内三贡禽鸟,虽小国效顺,然不应将此玩物频数来献,其意盖谓朝廷所尚者珍禽奇兽,故博取频贡,希求厚赏。(说得真好!棒子的本质给揭露的淋漓尽致)况以禽兽微物,奔驰千里之远,亦劳民动众,彼此烦扰。若不却去其贡,非惟彼国不知诏书禁止之意,抑且窥见朝廷嗜欲,轻探厚取,久则将起侮玩,殊非王者抚驭外夷之体。”云云。而弘治四年,言官不许皇帝收人家的狮子和鹦鹉,又说:“臣观撒马儿罕所进狮子,乃夷狄之野兽。非中国之所宜蓄,留之于内,既非殿廷之美观;置之于外,亦非军伍之可用。(这句太找乐了)且不免以彼无用之物,易此有用之财。倘或非真,岂不受远人之欺,贻天下之笑。且启蛮夷窥伺之心,以为中国好尚之所在!臣等切为朝廷惜之也!尝闻圣帝明王不宝远物,故周武王时西旅贡獒,召公致戒;汉文帝时千里马献,下诏却之。载之经史而传美万世。成化初年,宪宗皇帝亦尝降谕朝鲜,罢献白鹊、海东青。皇上践祚,首颁明诏,禁止各处镇守等官进贡,以杜骚扰之弊。” 两条参照,暗合沈氏诗中之意。但这应该是她在弘治朝为前朝皇帝颂圣之作,因为“廿载”之语都已经出来了,至于究竟是她此时是个经历三朝的老太太,还是甫入宫的小姑娘,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其三,由于明代有女官放归制度,女官在服役五六年后,可以回家。而沈氏诗中所谓“人间天上两依稀”“玉钗敲断未成归”等语看,清刻县志中说她“卒于宫中”的可靠性还是有的。至于为何如此,或许是她虽然想家,但是怀抱着当一辈子公务员的觉悟,不愿回去;或许是由于某种原因,她无法回去(最有可能的就是她成了皇帝的小蜜)。而沈家族谱说弘治11年沈琼莲曾出宫一次为沈万三迁葬,若按天顺三年的说法,则此时她51岁,而他爹也至少是70多岁的人了,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但是想起来情境比较汗。若是按弘治年的说法,她此时大约24岁,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还是一团模糊,郁闷。。。。。
      至于她的父亲沈安(按《县志》称沈安,族谱及清人所编《名媛书纬初编》称沈廷礼),由于此人实在没有作出过什么事迹,我实在是查不到他的一星半点消息,看来这人只能靠养了个好闺女成名了。
      不过虽说沈爸爸汲汲无名,但沈妹妹有个极有来头的祖先,就是沈秀。据《沈氏族谱载》:明弘治十一年,沈万三其五世孙沈廷礼,率子沈溥及女沈琼莲迁葬长州周庄银子滨,名水底墓。
      以上就是我所能找到的关于这位才女兼美女(她自己说的)的所有记录。我对她感兴趣,并且想为此人立传,是因为被她仅存的那句《守宫论》shock到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倒底是怀有怎样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中,能够发出“君有道则宫守,君无道则宫不必守”(政府的作为合理则人民奉其为合法政府,政府作为不合理则人民不必奉其为执政者)这样的言论。作为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兼弱女子,她究竟以何获得了当时和后世的敬重。小人物的泪于笑,和那个时代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而我的入手点仅能通过她现存的12首诗和上述这些吉光片羽。
      虽然我个人认为沈氏入宫于英宗年的说法较为可靠,但还是想按照通俗说法将她安排在弘治年。其一是因为“弘治中兴”算是明代中前叶一段较为平稳安定的岁月,更是因为弘治算是明代皇帝中长得比较帅的。(英宗和宪宗父子两个,简直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黑胖子,只是爹稍微阴郁些,儿子看起来憨些快活些。这样的男配角,估计谁都不爱看。另外,我觉得明帝里相貌最清秀的是那个倒霉鬼朱常洛。)
      任何个人的命运都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弘治中兴是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朱国祯甚至将明孝宗与汉文帝,宋仁宗并称。他忠于职守,性格温和(只要不关他老婆的事情),个人文化修养比较高(宋代的皇帝给我的感觉个个都像文士,而明代的皇帝则缺少那种文雅精致的贵族气,很像农民企业家,即便是朱瞻基。。。。)善于任用能臣。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只有一位夫人的皇帝(还有我记得是隋文帝和宋英宗。——其实文帝也不应当全然算在内,因为他在老婆没死的时候就偷过情,老婆死后更是明目张胆。——但是,只有一位夫人不代表只有一个女人。——!明孝宗定然还和另外至少两个女性发生过关系,其一就是大名鼎鼎的郑金莲,即正德帝传说的生母。)但同时,他并不锐意革新,只因循旧路,晚年(其实很年轻)迷信仙道。因为对皇后过于的依恋(一说是惧内),使得外戚横行在他的时代达到了顶点,但凡与皇后有关的事情,他就变得蛮横不讲道理(李梦阳事件是个典型)。另外,他对下一代过度的溺爱和放任,也给其后的明朝带来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君主,搅得朝野内外鸡犬不宁。(虽然我很喜欢活泼叛逆的朱厚照同志,但是不能否认,他当皇帝实在不称职啊不称职。)我希望能从一个侧面的角度写出这段清平的中兴岁月,扬善但不隐恶。
      另外想探讨的一点东西,在于明代南北方的差异。明代已进入中国的近古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与中古的唐宋在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且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在600年期间都处于非汉族的统治下。虽然明太祖即位后大力的驱逐胡风,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明代的北方已经胡化得很厉害,与南方相对精纯的汉文明已经产生了文化上的巨大沟壑,从语言,服饰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女主人公生活在南方最富庶的浙江省,而陡然间必须要适应完全不同的环境。男二号自小生长在北京,而不得不只身(其实也带着老婆的)前往陌生的南国,个体的经历如果能稍微反映一点大的文化上的层面,我想这也是我乐于描写的。
      女二号戴云淑美眉,她的名字是我诌的,这个人的事迹除了《枣林杂俎》的一条,已经完全不可察了。《枣》中记:“戴氏,汤溪人,选侍坤宁宫,三见御。弘治十年,太监宁某来县,宫人手书寄问母弟安否。离别思情,凄然满纸。今其书具存,并有宫中小画等物。”但是现在,书和画早找不到了,或毁于战火,或不知流落何处。我们只知道,她是皇帝(宪宗或者孝宗的)的甜心,另外,因为和皇帝的这层关系,她没有名位,却也永远回不了家。
      好吧,让我们去看看,那个时代流行过的衣服,进口的商品,男生喜欢的运动,女孩子们用来贴痘痘的遮瑕膏,以及一切琐碎和美好的东西。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沈琼莲其人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