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之历史科普时间:
倭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是一个蔑称。比如,倭寇,倭奴。一般把它与短、矮、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但在三国时,这个字可没有任何蔑称的含义。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四牡騑(fēi)騑,周道倭迟。
意思就是四匹公马都跑累了,这路啊,绕来绕去好远啊。这里的倭迟,音同逶迤,没有贬义。
也有一款同款发型叫倭堕髻,JJ不能发图,感兴趣的自行搜索吧。
出自汉乐府诗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这首诗歌中的美女罗敷就是倭堕髻,诗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是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都流行的头型发式,还有诗曰“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美女丽人标配
所以倭在三国时代至少没有贬义。
我还查到一种说法,不怎么可靠,但看着挺有内味:魏明帝曹叡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倭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魏”字去右边的“鬼”字,加上左边“亻”(人),就是“倭”,表示 “友人”的之意。
走进科学的历史科普二:
国内三国时,日本还是以耕种打猎为主的母系社会时期,当时的部落首领不是继承制,而是类似于禅让制(是的,禅让制,当时日本还没形成同一国家,以部落为主)。服饰上男子把头发挽个发髻,用粗布把头包裹起来,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大概就是床单剪个洞再往身上套。
《三国志》中还记载了他们出远门的习俗,表明他们尚处在原始自然神灵崇拜时期。比如他们要去中国这么远的地方,要渡海,经常九死一生。怎么办呢?他们会安排一个人,这个人不能梳头,身上长了虮虱也不能去除,不管多么脏,也不能换洗衣服,不能食肉,不能亲近妇人,就像中国古代人死了父母亲守孝一般。
所以过于干净光鲜的狐球会非常的……不像倭国人。
走进科学历史科普3:
华雄是孙坚杀的,和关羽没关系。草船借箭是孙权想的,和诸葛亮没关系。赤壁之战大头是周瑜,诸葛亮可能就打了个酱油。
PPPS:感觉写到这已经不像吐槽沙雕文了,等这个情节过了再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