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那个病秧子 ...

  •   大盛·天和六年,甾州·临川城。

      虽说北境的男女老少早已习惯自个儿家乡的鬼天气,可今年的冬天来得还是格外早、格外猛了些。刚入十月,这天也不知怎的,陡然冷了起来,各家女人们已不得不将往年家里最厚的袄子皮子都翻出来,该添置的添置,该裁补的裁补,家家户户都抢着日头晾晒棉服去去霉气,忙的够呛。

      想着近来一日冷过一日的天,铺子里一日贵过一日的米粮棉布,女人们没法不忧心,性子柔些的得空就去庙里祈祷一二,性子烈些的已经骂上贼老天了,尤其是那些家中男人有干夜活但手头不宽裕的主妇,近日来脾气格外火爆,一点就炸,连城里最混不吝的闲汉都不敢招惹她们。一时间朱雀大街上倒是清净不少,衬着那些林立的医馆药铺子,竟有几分出尘的文化气了。

      说来也是奇怪,甾州从未出过甚名传天下的大医,宫中御医更是少有甾州出身,也并不以盛产药材闻名,但偏偏临川城最不缺的就是医生和医馆。连天下那几支传世百年的医家大族都派了几位旁支的主事人常驻临川城,使得这临川城名声骤起,短短五年间竟成了大盛的医家圣地。

      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北境以北,北境以南,哪来的都有。远来的都是陌生客,还是人均“薄有家资”、生着重病怪病的可怜客,人生地不熟的,都不介意花些银钱,找熟悉此地规矩行情的人,希望他们能帮忙引介能够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大夫和医馆。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倒也催生出了临川城里的又一个服务行当:求医向导。这些求医向导自身素质良莠不齐,最高级的向导不仅自己粗通医术,一番望闻问切下来能把病人的情况摸个七七八八,还能帮忙病家预约能医圣手上门诊看,若有紧缺急需的药材他们也有渠道寻来,当然,也是最贵的。

      几年下来,平民子弟学医成了北境的一股风尚,尤以临川城为最。城门口福生茶馆的伙计老马千方百计地也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去家附近的医馆当了学徒,最近很是有些自得,也分外喜欢给客人抖机灵,说是客若往朱雀大街上扔块砖,砸中的不是个医馆小学徒就是小学徒的亲戚,逗得客一笑,也能挣两个铜板。掌柜老徐懒得听他自以为谦逊的炫耀,看着天光渐暗又堂下无事,就转身回屋去打今日的算盘了。老马眼瞅着掌柜的回了后院,缩着手站在门内,有一声没一声的揽客,心想着这天是愈发黑得早了,不知今晚能不能混上一口热汤泡馍。

      丑时一刻,城北三坊的打更人王麻子正带着儿子一边熟悉路线,一边教导他不同的时辰该喊的更号,“丑时,则天寒地冻”。在刮骨寒风中格外低眉顺眼恨不得缩成个球的老少爷们哪有心情欣赏南地传来的那劳什子春风不度玉门关、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词,王麻子心里嗤笑也就南边那些躺着享福还自招闲愁的白面土包子们还把这当个新鲜。

      突然间,寂静的临川城从某个中心点开始向外辐射着喧闹了起来,而后数十架马车又从城中各地汇聚往一处。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其中两架正好从这边的街坊出发,经过时带起了风,王麻子缩了缩脖子团了团袖口连眼皮子都没抬,见怪不怪的沿街巡更,反而是那小王,第一次亲眼见到这阵仗,眼珠子一直粘着那两架远去的马车,微侧过脸小声问他爹,好奇中带着点笃定,又带着些纯真的恶意,“是姚家的那个病秧子”?

      仿佛回声般,城中这些年时不时被惊扰的浅眠者们,纷纷惊醒,但念及姚家的恩与威,即使在自己卧室,也不敢大声咒骂,只低声恨恨道:“又是那个病秧子”。言罢把自己埋进被子,恨不能立马修成秒睡神功,然而辗转反侧半晌,到底失了觉,神思飘向了姚府的方向,“也不知这次三小姐撑不撑的过去”。

      没错,临川姚府三小姐,是个病秧子,全天下都知道的病秧子。

  •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开了坑,写着写着根本不想写论文了,堪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