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5、大结局:昭宣中兴 ...

  •   元平元年七月,霍光上奏:“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宗。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传之万姓。”

      上官太后年仅十五,她虽悲痛,却处事镇静,同意了霍光的提议。派宗正刘德到皇曾孙刘病已居住的地方,即尚冠里处,浣洗、赐御府衣冠。随后,太仆用軨猎车奉迎曾孙,到宗□□斋戒行礼。

      七月庚申日,刘病已正式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十七年前,他才出生几个月,他的祖父刘据受污蔑不能自明,起兵自保,七月,离开未央宫离开长安,流亡湖县而后身死。他今天又回到了这里,本该属于他的地方。

      刘病已的手停在未央宫的扶手,微微泛旧的黄铜扶手古朴大气,整整十七年的帝王之路。

      刘病已先被封为阳武侯,群臣奉上属于天子的玺、绶,正式启用名“刘询”。随后,刘询即皇帝位,谒汉高祖和汉家历代先帝庙和陵寝,寓意列祖列宗的正式认可。九月,大赦天下。其发妻许平君先封为婕妤,十一月壬子日,册立为皇后,给官吏百姓赐金。来年启用年号本始。

      上官皇后数月之中就从皇后升为太后再升级为太皇太后,由未央宫搬至长乐宫居住。

      本始元年,贤泽缠绵病榻,张贺已于前几年就去世,未能亲眼看见悉心抚养教导的刘询登上帝位。因张贺夫妇无子,刘询下令将张安世幼子张彭祖过继给张贺为嗣,追封张贺为阳都侯。

      “祖母,”刘询握着贤泽的手,“朕一直当您是亲祖母的。如今,您可有交待?”

      “旁的就不说了,陛下是明君,比我明白。就二件,”她费力地伸出手,“不要兴起大狱,众生不易,动摇国祚。”

      “还有呢,您尽管说。”刘询道。

      贤泽微笑地点了点头,“陛下,你如今也是有孩子的人了,第二件,选继承人,勿以其身份母亲为念,而要顺应时势,文景孝武,莫不如此。”

      不多时,贤泽故去,葬于恩德园。

      六月,刘询为其曾祖母卫子夫、祖父刘据、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议谥号,改葬,设置墓地园邑。学习汉武帝迁茂陵的政策,迁长安,各郡国豪族于汉昭帝平陵。

      本始二年,召开朝议,为曾祖父汉武帝上庙号“世宗。”秋天,汉廷发十六万骑兵,会同五万乌孙兵马,分东西两路夹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仓皇而退。

      地节二年三月,霍光病逝,刘询与上官太皇太后亲临治丧,按皇帝规格厚葬了霍光,建黄肠题凑。地节四年,霍氏悉灭。

      刘询整顿吏治,加强考核。州郡长官,诸侯国丞相都由中央官员推荐,他亲自召见考核,不辞辛劳,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还总结了官员频繁调动,不会安心治理地方的危害,因此遇到政绩优秀者,直接诏书表彰,提高俸禄,授予侯爵,封侯赏不再限于武功,也推于文治。遇到贪污腐败,为非作歹的则严惩不贷,吏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刘询为政宽简,放松了对百姓的控制。只启用少数严吏对付豪强,对于百姓,则大量启用循吏,减少了冤假错案,废除了许多苛刻条文,比如犯帝王名讳就要治罪,不检举亲人就要连坐治罪的律法,缓和了社会矛盾,还在中央设立了复合制度,确保量刑合适。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均节俭宫廷开支,开仓赈济灾民,降低盐价,放开盐铁专卖。又本着以民为本的方针,取消百姓婚姻礼宴的限制。

      太史公的外孙杨恽见政治清明,献上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得以公开出版流传,成为研究秦汉和之前历史最珍贵的典籍。

      元康四年正月,刘询派遣太中大夫巡察民生疾苦,吏治得失,举荐贤良。三月,给吏民颁发爵位、酒肉和布帛 ,减轻税赋。还设置常平仓供应军需并平衡粮价,减少漕运,降低百姓负担。经过从昭帝朝开始的多年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帝国再次进入大治。连年粮食丰收,国富民强,每石谷仅需要五钱 。

      神爵元年,再次降低百姓田租,免除赈灾时发放的钱物。时西羌反叛,刘询征集兵马,派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攻打西羌。

      神爵二年五月,赵充国破西羌,西羌归顺大汉,安置于金城,进行汉化。同年,车师被郑吉攻破,与渠犁、龟兹众国归降,刘询设置西域都护府,控制西域各邦。自此,更广阔的西域并入大汉版图,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自刘询登基之日,匈奴就开始了漫长的五单于争位过程,匈奴各部谁也不服,都想当共主,攻伐激烈。刘询趁机派出使者,对几派该分化分化,该打压打压,该拉拢拉拢,加之极端气候,雪灾不断,匈奴分裂衰落下去。

      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领人众万余来降。冬季,匈奴单于派遣名王为使者,来汉觐见,恭贺正月,表示归顺大汉。神爵四年五月,匈奴单于又派其弟弟呼留若王胜之到长安朝觐刘询。

      五凤二年,匈奴呼遬累单于率众来降于汉,朝廷封为列侯 。四年正月,广陵王刘胥有罪自杀,子孙去宗籍,削为平民。

      甘露元年,匈奴称臣,呼韩邪单于派遣其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其弟左贤王和谷蠡王入侍朝廷 。边塞不复侵扰,连戍卒都减少了百分之二十。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叩求于五原塞,愿奉国宝入汉。

      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来朝,称臣纳贡 ,各蛮夷部落首领贵族几万人,皆在渭桥下迎接皇帝。自此,匈奴彻底臣服,领域归入大汉版图,成为汉朝下属州郡。刘询,完成了其曾祖父汉武帝的遗愿,边疆不负为患。

      刘询大喜,给国中所有百姓赐爵二级,免除当年田租 。三月,诏令建立五经讲堂,设置易、尚书、 谷梁春秋等方面的博士 。冬季,连阔别家乡五十年之久,和亲乌孙,对汉匈乌孙战局立有大功的公主刘解忧都平安回到了故国。

      自此,海晏河清,民生富足,万国来朝,史称昭宣中兴。

      那边贤泽去世后,只觉得魂魄轻盈,不知升往何处。

      “今日牡丹妹子魂归,你我姐妹快去接人,可别耽误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贤泽过了一生,在天上算不过两个来月。

      正殿仙气飘渺环绕,云朵起起伏伏,传来一个好听的女声,“洗冤太子,教养幼主,两项任务你都完成得很好,兴灭继绝,于汉室有助。”

      贤泽轻声,“小女不敢居功,幸不负使命。”

      “继绝。”出了宝殿,似乎有人叫她,原来是冠军侯。

      “骠骑将军,好久不见。”

      “我也有个问题,一直想问你。”霍去病笑笑,“如果太子的施政理念和陛下相同,你还会支持他吗?”

      开始站在太子一边是基于道义,但后来,是自己还有士大夫们认同了他的治国理念,过度役使民力不能使事情在一代人完成,反而有损国家社稷。如果太子也一意孤行,继续沿袭先帝所为,自己还会违背心意,支持他吗?

      贤泽认真想了很久,“所幸,我这辈子,没有遇到道德和理想的抉择。”

      --------------------------------全文完-----------------------------------

      女主柳贤泽的人生中,面临几个选择。

      荣华和道义:选择了道义,否则以她的能力,和张贺两人从太子的船上跳下来,置身事外很容易,说不定征和二年之后依然可以升官发财,不受影响。

      生命和理想:选择了政治理想。

      道义和理想:这个选择太难了,属于人性和道德的悖论,这里就不去讨论了。但是大明王朝1566中专门点了这个问题,政敌为官贪酷,能否趁其失误,扩大百姓灾难,实现攻击政敌的目的,日后再行治理?剧中不倾向于这么做。

      这篇小说,有一个主题就是闺阁立传。古往今来,对女性的记录都很少,其中肯定不乏优秀者,包括文学科学政治军事外交。汉武朝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从贵族到平民女性,她们所受的冲击,所思所想却没有机会被记录下来。因此,希望通过小说,可以描写汉代的女性群像,她们是鲜活的,曾经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是这么觉得,女性,不只古言女主,为什么总是无辜纯洁柔弱,时时需要人保护的,连权谋小说中的女主参与政斗都要给她安一个富有爱心,被迫报复,只因爱恨情仇,家族纠缠的戏码?没必要,格局实在太小了。历史正剧中的男性角色们,为实现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而争锋,女性也是一样的。完全能因为自己的兴趣,胸中有治国安邦的韬略,理想就是青史留名,延续帝国的命脉,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女主可以是理智的,坚强的,天生就有野心,对此乐在其中,世界各国出色的女科学家,女政治家都是如此。

      最后就是希望能展示汉代的风土人情。故事中的案件背景都基于历史,比如汉武晚期,山东流民百万,时逢太子监国,作为太子,不可能亲自去地方上,他是怎么委派下属,下属又是怎么顺利解决问题的,这些细节则是我自己添加,让故事更加饱满。

      应该会用一点时间把下卷所有章节的史料出处都补上,让小说更加严谨。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5章 大结局:昭宣中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