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康城记忆 ...

  •   我之所以讲述的这一些,是因为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这个矿区里度过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矿区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没有了,但是通过我的记忆,变成文字性的东西,不为别的,就是等老的走不动了,拿出来翻来看看,回忆一下记不起来的青春。
      我讲的这些,可能现在的孩子们都听不懂,这个没关系,我只想让我们这一代人留点念想,也让现在的孩子们看看我们那个时候的世界。
      因为我们60、70后经历的太多,时代的变革也太快,快的有点赶不上历史的车轮!如果想听听我们这一代的经历,那就让我们把思绪转回到70年代的康城煤矿吧。
      在我的记忆力里,康城煤矿的上空,每天分三个时间段,一直环绕着一个女生很甜的声音。“康城煤矿广播站,本站开始第一次播音,下面预告节目”……。
      也是这个声音,每天催促着我们早早起来洗脸刷牙,不用看表就会知道当时的时间。紧接着扩音喇叭里就会传出,“伟大领袖mzx教导我们,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一定要□□。”的主席语录!
      再后来被《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mzd思想》的歌曲所代替。
      那个时候上班的基本都吃食堂。当我洗完脸刷完牙的时候,已经看到我的父亲把刚从食堂里打来的土豆丝和小米粥,还有掰开就能听到沙沙响的馒头,放在了医院宿舍门口的石阶上。(我的父亲在医院工作)
      那时候的土豆丝和馒头以及小米粥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老建儿,这是我的小名,父亲母亲都这样叫我,乃至后来我的同学也这样叫我,这个称呼一直叫了很久!
      “建儿,今天你第一天上学,一会儿你四哥来叫你,”四哥是我的表哥,他们住在学校的北面!
      “知道了”,我收拾了碗筷,放在了厨房的水池子边上,父亲在医院是锅炉工,管着医院几百人用水,水房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用来停水的时候存水用,那个时候停电、停水是经常性的!
      第一天上学很兴奋,书包里也很简单,只有数学,语文两本书,还有两根铅笔。书包是军用的挎包,是医院院长给的,上面还绣了一颗五角星,鲜红鲜红的。
      我和院长关系很铁,我管他叫刘大大,他喜欢喝酒,喝醉了眼睛红红的,每次喝醉的时候把我抱起来,放在门口的石阶上然后说:“老建儿,给老子来一段”。
      我就把电影《青松岭》主题歌来上一段“长鞭啊,那个一呀甩呀,叭叭地响啊,哎嗨咦呦,然后院长拍拍手说“好了,可以滚蛋了”。
      我就从石阶上跳下来,拍屁股走人,没有一次让我唱个完整版过过瘾的,老是中途打断我的歌声,搞得我参加工作以后,只要是唱歌就唱两句,弄得哥们儿都说我,要唱就唱,每次唱两句怪兮兮的!
      我七岁上学,班级里我的年龄还属于小的。正常他们都比我大一岁,班主任是个女的,姓刘,叫什么名字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是很严厉,除了上课,生活中也很严厉。我就没有见过她笑过,所以我很害怕她,现在想想她的严厉都是为了我们的好。
      教室里很明朗,整齐的桌椅和明亮的窗户,让我感到城里面就是比乡下好。
      其实矿区也不属于城市,只不过它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物罢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
      那个时候上学分为两种户口,一个是农民户口,一个是市民户口。我就是那种农民户口的学生,因为户口在乡下,没有随父亲到矿上定居,和那些户口在矿上的孩子们好像低等了许多,这种差距让我苦恼了好长时间。
      那个时候我就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一定要把户口迁到矿上来,也和市民孩子们一样从矿粮站卖粮食。
      学校的大门是两扇很古典的铁皮焊的大门,用绿漆刷过的,门柱是用砖头垒的,四周用水泥包裹起来,门柱的一边各四个大字,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我的读书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我的唯美记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一般的情况下,学校的大铁门是一直关着呢,进进出出都是走的边门,边门很小,只能并排通过两人。
      进入学校左边第一个是传达室,传达室靠大门这边的墙上有一块小黑板,用来通报哪个班那个同学的处分决定,或通知教职员工领取信件包裹用的。
      也就是用水泥抹在墙上,然后用黑墨汁刷上去的那种,现在都不用那种的了,但是在六七十年代很流行,黑板报,大字报经常用到!
      进入大门向右走,右边数第三个门是教导处,第四个屋子是广播室,用来第二节课做广播体操播放音乐用的,也是体育老师的宿舍!
      我的班就在顶头的坐北朝南第一间教室,教室的东面可以说还有一间小房间,里面都是放些笤帚类的清扫卫生用具,它与我的教室和东面仓库连接,正好就是学校的东北角!
      教室要比学校大门右边的房子矮一些,不是房子矮,是地势矮一些。所以在广播室的正前有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也就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一个高台。
      一般学校召开大会的时候,领导发言讲话的地方。高台的下面有两颗很大的梧桐树,大到两个人拉起手来搂不住。
      进入学校大门正前方都是教室,空地上栽了好多绒花树,我叫它绒花树,其实大名叫什么我不知道。
      春天的时候开了很多粉红色的小花,满校园都可以闻到花香,绒花树的叶子就像含羞草一样,到了晚上就闭起来了。
      穿过正前的教室走到底,就是学校的西墙,厕所就背靠在西墙上。西墙的外面就是矿区边上村里的土地,经常种一些我们男生很喜欢的作物,比如红薯土豆和各种蔬菜。
      进入学校大门向左就是老师们的宿舍,通过一排老师的宿舍,就到了音乐室,这是我们经常上音乐课要去的地方。
      穿过音乐时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操场的东面挨着东墙根下是用砖头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案子,南北并排有六七个,往西面看,就是有两个跳远的池子,里边填满了沙子。
      池子的西面是两个篮球场。正南面是一个足球场,就在这个不大的足球场上,我也曾经留下了不少汗水和血水。
      我记忆里的康城矿子弟学校,音乐室的西面是一排红砖红瓦房,也是后来才建设的,那个时候一年级和二年级搬到了那里,这排房子的北面有一个二层楼,那个时候很时髦。
      说是二层楼,其实是一层半,因为学校经费的问题,建筑公司(那个时候叫建筑队)只给盖了一层,第二层只给盖了一半,这个二层的半个楼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只要下课铃声响起,我们都争着往楼上跑。
      大家从教室跑出来,顺着楼道向东面跑去,左侧上楼梯然后左转就到了二楼,其实说是二楼平台更合适,有淘气的男生,则从楼道西面的尽头,顺着盖楼砖头的插口徒手攀岩,到达二楼平台,虽比东面上楼梯慢点,但是男孩子的英雄气概总比女孩子略胜一筹!
      这一层楼里总共八间教室,都是门对门,这个地方在我的记忆当中也是最深的,三年级之后的经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到二年级也没什么可记录的,在这里就不说了!
      又是开学季,我因为年纪小,而且又是从农村过来的,语言、风土人情等刚开始都和矿上孩子们接不上轨,久而久之越来越跟不上课,老师和家长商量让我留一级,我也只好离开原来的班级,退了下来。
      开学第一天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班级,只记得上课铃响了,我坐在我的座位上,一个班长模样的女孩子,走上讲台,她身穿一件粉红色的衬衣。,梳着两只小辫子,瘦瘦的个儿很高,面目清秀,招人喜欢,后来才知道她就是这个班里的班长。
      只见她两手举起来,做了个打拍子的动作,高声唱到“小蜜蜂嗡嗡叫,红小兵天天起得早”预备唱……
      下面的同学接着唱了起来,班里歌声四起,我一开始不会唱,慢慢也跟得上他们唱了起来,有音乐细胞没办法,因此唱歌爱好也一直跟随我一辈子!
      班长姓张,在二线住,那个时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主要分两个地方居住,一是矿生活区,二是二线,这是大多数学生的住址,另外还有一坑,三坑,和五号井。
      以前矿区分为三个生产坑口,一坑是第一生产井口,五号井之前叫二坑,第三生产矿井就是三坑,这些孩子也都是跟随父亲到矿子弟学校上学的,大都是农民户口。
      一坑,三坑距离学校最远,大概有四五公里,孩子们天不亮就背着书包去学校,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更没有公交车,都是徒步上学,早晨来,中午回,下午来,晚上再回家,一天要走二十公里左右,要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受不了!
      好的,下面在介绍一下我当时住的地方,我父亲在康城矿医院工作,我们的家当时就住在父亲工作单位,一间房子,将近在那里住了十年。
      康城矿医院就坐落在学校的正南方,占地面积也有几十亩,医院的大门面朝东面,距离医院大门两三百米,就是康城煤矿的汽车队。
      进入医院大门,左边右边各有两排房子,进大门左右有两条路,一条路朝南,一条路朝北,然后两条路都向正西延伸。300米以后两条路向南向北连接,这条路整个围绕一医院一圈儿。
      我的家就住在医院大门进门右侧第一间房。房子背靠东面朝西,门口有两棵大杨树,是父亲亲手栽上的。
      医院从东面开始向西面发展有三排房子,中间整个儿一条走廊贯通。走廊的最西头是厕所,西南角就是太平间,用来停放死人的。
      医院的正北面有一条围墙与学校操场相隔。围墙与医院宿舍之间有一块空地,父亲没事儿的时候在那里开垦荒地,种了好多蔬菜,茄子,黄瓜,豆角,西红柿。
      这一块将近一亩的荒地,当时也成为了父亲的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种的菜很多,有时候自己吃不完,父亲就就把剩下的菜送给医护人员,大家也都说父亲这个人是个好人,平易近人,我却不这么认为,反正对我很凶!
      医院的南面隔一条马路就是二线了,具体为什么叫二线我也闹不清楚,总之就是矿务局机械总厂的家属院。他虽然在康城矿,但是与康城矿不是一个体系,机械总厂属于邯郸矿务局直属管理,和康城煤矿不是一个单位。
      机厂家属院,从南到北,上下各十多排房子,因为地势关系,上面的房子略微比下面的房子高出一两米,全部都是蓝砖红瓦房,他们的孩子们也在康城煤矿子弟学校上学,机厂家属院的正东面,是一个很大的供销社,说供销社,现在孩子们可能不知道,也就是现在的商店。
      以前供销社的货物陈设和客户们是隔开的,外面有一个柜台,柜台的后边是营业员和摆放的商品,需要买什么东西?营业员可以给你拿过来。
      不像现在的超市,想要什么拿什么,□□中后期的时候,我记得买东西是凭票买,而且还要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不会背送的不卖给东西。我同学的妈妈就在里面当营业员,因此我的家里也沾了不少光。
      机厂家属院的在往南面,就是机械总厂,然后是地质队和康城煤矿的三坑坑口,后面我们简称三坑。三坑占地面积也有几千亩,分为职工宿舍,澡堂,食堂。一个坑口也是一个小世界,衣食住行一应俱全。
      学校的东面就是康城煤矿家属院了。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这个家属院也相当小。居住的也很分散,除了矿上盖的房子以外,也有许多自己搭建的小房子。
      出了学校大门向左100米在向东上一个坡,两边都是红砖红瓦建筑。那个时候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已经很不错了。后来这些低矮的房子全部拆掉,全盖成了楼房,这也是我上学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上到坡顶,是一条南北马路。这条马路贯穿一坑、矿职工家属院、车队、机厂、地质队以及三坑。是康城煤矿的一条主要运输道路,以及通向外界的主要道路。
      坡顶过了马路对面是营业食堂,那个时候是矿上唯一一个食堂,现在叫饭店,但是在营业食堂吃顿饭是要凭粮票的,那个时候没有粮票,再多的钱也不会卖给你食物。
      顺着这条马路向北走。马路中间是很大的一个圆盘,是车辆行走分道以及掉头使用的。
      圆盘的左边是十路汽车站,是从邯郸发往康成煤矿的公共汽车站,也是康成矿人到邯郸去的唯一的一个交通工具,一天大概有十多趟车,那个时候从康城矿到邯郸25km才五分钱。
      这条马路的左右都是职工家属住宅,路两边的地势分为东高西低,呈阶梯分布,顺着马路再向北走,第一个路口东面是粮站,十字路口东北角有一颗很大的洋槐树,说它大,三个人拉起手抱不住。
      大槐树虽粗但不是太高,树枝呈伞状延伸到马路上,夏天树荫下很多人乘凉聊天,大槐树侧面是商店(供销社),矿区的商店(供销社)分为三个,从南向北第一家是百货,第二家是烟酒糖果,第三家五金副食。
      向北走第二个路口西面是机关食堂、保卫科。东面是俱乐部、广场!那时的俱乐部主要是召开职工大会或放映电影用的!
      再向北是马棚,马棚是养马匹的,最早的时候矿上运输也需要马车!过了马棚马路开始分叉向东、向西转弯,向东下一个大坡,在上一个大坡就是一坑坑口了。
      两个大坡连接处有一条大沟,这个大沟两侧是农村田地,雨季洪水顺着大沟流向清华河,我们把这条大沟称为东沟,东沟的正东面就是东山!
      向西北延伸通向远方,现在叫永峰公路,是峰峰和永年的专线道路。
      从一坑到三坑有一条铁路,是把产出来的煤炭运往外面去的,基本是和公路平行,但是中间间距远的地方有几公里,一坑到三坑成扇形分布。
      这条铁路正好把一坑、矿区家属院,学校,医院,二线,机厂,地质队和三坑包围进去,成为矿区和附近农村的分割线,这条铁路说起来也有我父亲的血汗,更有我的快乐童年,以后我会慢慢给大家讲起!
      以上我已经把康城煤矿的地形以及地理位置,介绍给了大家,大家现在对康城煤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吧!接下来我会把每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大家。
      这里有我的童年,也有我的青年和中年的留恋。总之我的人生在这个位置待的时间最长,对他的感情也最深。现在这个地方原来的样子已经不存在了,替代他的是一排排高楼大厦,古老的影子只能在我脑海里萦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