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 ...

  •   桃花宴
      之,杨玉环
      2019年岁末的时候看了一部电视剧,是一部网络IP剧。我在看了几集之后看的原著。想象中,读原著自然不比看电视来得轻松,帅男靓女们的故事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事实并非如此。确实有俊男靓女,但是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让人轻松。原著是一个有关权谋的故事,讲一位从小不被父皇重视的太子如何面对皇权的争斗,如何受到磨难又逆风翻盘的故事,通俗点儿,就是讲储君在坐上皇位之前和兄弟斗,和大臣斗,甚至还要和老子斗的故事。虽然在追了一部分后弃剧,但是也得承认,这剧比同时期的作品还是要好很多的。我想赖着编剧是原著作者,书里的精华得以保存。比如台词里有两句,“世上没有简单易行的道路,不单怕路遇小人,更怕与小人的对抗中,伤害了自己。”“一切文艺,若为阴谋所用,骨气全无。”我是真实地被这两句触动。这是太子的老师告诉他的几句话。身在天家,贵为储君,如何在政治皇权的斗争之中,保全自己?我们看史书里的故事,弑父杀子,手足相残的事情不少见。后人常常以欲望遮目,以偏概全。欲望暂且不说,这世上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我本是陶潜那样的隐君子,偏偏生在了无情帝王家,为了自保,不得不陷入这团污泥里去?所以老师对太子的两句语重心长的警语才有重量。文艺界不乏像这样有内涵有温度的好作品,但是往往翻拍之后有一些不端,我们可以对比那些翻拍剧,原著里是本是一团星火,翻拍出来就更像是一团烈焰,比如原著里写一个女子难过,明明是声咽气堵,拭泪娑婆,到了电视里,须得加把火,哭得声嘶力竭才好,生怕我们这些观众看不懂。这种类似的情况不少见。有人会问了,这种差别有何大碍呢?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告诉我们如何读唐诗。融会贯通,这里,用读唐诗的心得去理解所有的文艺作品。作者提到了诗心。提到了程千帆先生的一段话,我摘录如下“研究文学归根结底是面对人的感情,如果你对心灵的火花,感情的悸动缺少同情,缺乏爱赏,而是非常理智地去品评它,也不能说不对,但总是隔了一层。”在我的理解里,程千帆先生是希望我们读者用真心去感受文字的温度。中国是诗书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巨大财富。四书五经,诗词曲赋,学者们能够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地解读,都是因为还有热爱和信仰。不是一昧地抱残守阙。只是,只要真心去了解了离我们很遥远的那个封建时代,就能够明白那些字句的魅力。诗词里的名句,各位都能够说出几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举个例子,只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种自信,是符合李太白气质的。可是如果再去了解当时的背景,李白写下这首将进酒,是在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城之后,我们是否又读到了一些自我安慰的无奈?今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决不是随心自我,刻意求新,而是以历史为镜,深思远鉴。这便可以回答上文的问题。翻拍文艺作品就好像是做阅读理解,允许有自己的创新,决不能够偏离原意。美其名曰改编,是的,痛感和美感或许都有了,又有谁在意那真实的情怀呢?

      我们先将目光定格在李白离开京城的那一年,是,天宝三载。同年,李白杜甫相遇。贺知章去世。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杨玉环入宫。有人失意,有人得意,命运总是这样的神奇。后来的安史之乱,有人归罪于安禄山,也有人归咎于杨玉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她的美倾城也惑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时要是知道这句子是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的,怎么会被感动。李隆基是什么样的人?杀了伯母韦后,杀了姑姑太平公主一家,走向皇位之路可谓是步步惊心。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再会真心实意爱一个人?“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况且传闻他当上皇帝之后,的后宫的佳丽有四万之数,即便有所夸张,三千粉黛仍然是可信的。这样的人,若楞是说到痴情,真的是让人汗颜。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果说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一定是夸赞杨玉环的,而非李隆基。
      杨玉环这个人,美貌应该无可争议。“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应该是见过杨玉环的,他这样的傲骨,能写下这样不吝赞美之词的诗句来,我们还是有足够资格相信,杨玉环作为女子,美貌在当时来说的出众。杨玉环的生父一说是宫廷乐师,一说是刺史衙役,总之也算是正经人家的女子。先是嫁给了寿王,后又被其父李隆基抢走。后人往往只知道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谁又会记得大唐湖畔的那个李瑁呢,谁又会去问,去想,那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到底爱的是谁?还是说,爱根来说就是她们的奢望。史书里的女子,有的容貌不详,有的家世不详,多是寥寥几笔交代了整个人生,杨玉环还应该算是幸运的。
      2
      正史列传中的女人,她们的存在更像是点缀。这往往还是有出身的。或许她们是绿叶,他们身旁的权势者才是红花。如果杨玉环没有入宫,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谁又会在提到李隆基,提到安史之乱的时候,想到她,甚至还要把祸国殃民的重大罪名推给她。
      杨玉环入宫的背景,是武惠妃去世之后。武惠妃,也是寿王李瑁的生母,是玄宗宠爱的妃子。关于杨玉环入宫的原因,大多是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唐玄宗自爱妃去世之后,寝食难安。于是就有人在耳旁建议,寿王妃天生丽质,又擅长舞蹈音律,可以叫来一瞧,以遣散圣上的愁心。杨玉环那样的身姿和相貌,让玄宗一见倾心不是没有可能的。好色是男人的本性,不管多大的年纪,遇见年轻漂亮又合眼缘的姑娘,没有几个不难动心的。只是平常人,喜欢上不该喜欢的人,喜欢上有夫之妇,不到那种浓烈的非你不可的地步,都是可以退步的。我是喜欢你,也没有到非你不可的地步。可是李隆基他或许不会那样想,天下都是我的,又怎么会差一个女人?他因此不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自制力和约束力。有人会说,那么李瑁呢?老子抢了自己的媳妇,他会甘心吗?首先,我们想,李瑁贵为皇子,肯定也是不缺女人的。极端地去说,即便他钟爱着杨玉环,他会和皇帝较劲吗?为了掩人口实,李隆基定然是想好了理由的。婆婆去世,媳妇出家做道士,为其守孝祈福。似乎合情合理。这点上,他不会反驳,怕落一个不孝。就算给他一个合法的理由,他也不敢。武惠妃为何会去世?流传教广的一种说法是武惠妃恃宠而骄,陷害了当时的太子李瑛,以及其他两位皇子,致使太子被废,三人被贬为庶人。不久,三位皇子全都遇害。自那之后,她便有些精神失常的毛病。不久又患病,再之后就撒手人寰了。这时候,李瑁失去了武惠妃的庇护,几位兄弟的结局又都昭然在前。他如何有胆气去和皇帝老子对抗?人们说虎毒尚不食子,在一手遮天的欲望面前,又有什么不可能呢?所以杨玉环入宫,是必然。
      杨玉环嫁给寿王的时候,大概十六七岁。到武惠妃去世有四五年的时间。之后,寿王的养父去世,李瑁守了三年孝。在这期间,杨玉环在道观里当了几年尼姑。再之后李隆基又为李瑁选了一位王妃,杨玉环再入的宫。所以真正入宫当上贵妃时,杨玉环也已经有二十七八了。以他们的年龄差计算,李隆基那时候至少也有六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长恨歌,如果一定要写爱情,也和李隆基无关。一个风流了半辈子的人,一个罔顾伦理道德的人,一个不爱惜儿女的人,他会真心去爱一个女人吗?不,应该是他会会真心去爱任何一个人吗。女人,漂亮的女人,在高官显爵,土豪富绅,天皇贵胄的身旁的那些女子,如果她们真的有爱情,一定是有扭曲自我的成分的。我们往往只是说,何种女子何种的幸运,被谁谁宠幸着,谁去真心地问过,她们是否也以此为荣?我相信是有那样的一种人,爱慕着富贵权势,不惜用自己的大好华年,用那一副清白的身子做牺牲。当然肯定也有另一种人,生来有着自己的品格,孤注一掷地用骨气和血肉书写自己的人生。平常人家的女子我们暂且不说,却也不代表她们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我们今天暂且只将为目光定格在历代有名有姓,有故事,甚至于再缩窄,只是将目光定格在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一位女性身上去。杨玉环,我今天想要问你,你嫁给寿王是自愿的吗?你和寿王四五年的夫妻生活过得如何?当你知道李隆基有意于你,让你去道观出家,做他私密的情人,你的感受如何?当你还俗之后,听闻李瑁又娶了王妃,你的感受如何?当你被封为了贵妃时,你的心情又是如何?

      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我不反对。我如今只是想问,那究竟是谁的爱情?是李隆基的吗?我们抛开年龄不谈,毕竟,以年龄差别为理由就说杨玉环不曾真心爱过李隆基,这是不可信的。相反,年长些的恋爱反而让人有安全感。况且杨玉环自小失怙,李隆基又给了她无人可及的地位和宠爱,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亲近。可是仅仅凭着这一点又说她对李隆基如何地深爱,也说不过去。她本是寿王妃,也是这天底下一等一的贵人了,难道就这样贪得无厌,一心还要高飞?在这场跨越了伦理,跨越了年龄的爱情故事里,我看到的,似乎还有远远不能够公之于众的肮脏,无奈和心酸。似乎没有人问过她是否愿意。如果说李隆基,李瑁父子,和杨玉环这三人,上演了一场声势巨大的爱情狗血剧,杨玉环一定是最为无辜的那一个。我们假设她爱的是李瑁。设想一下她的心声,也许是:如今我要离开深爱的丈夫,去陪伴一个已过半百的老人。这个人还是丈夫的爹,是我的公公。我的公公是天子之尊,即便是我的丈夫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哀怨和别离往往是紧密相连的。人生路上的众多别离中,或许爱人间的分散还算是程度轻的,尤其在古代,动辄三族九族之亲为了一人葬命。只说是伴君如伴虎,那些豺狼贵阀又能弱乎?当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去看这样一个故事,把他们人生中的自由缩小再缩小,自然的,那些无奈就会被放大又放大。不必先看他们之间的牵连,尽可以先看他们的故事。先看李瑁,母亲武惠妃去世后,他几乎就不被李隆基所重视。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迎娶了韦氏,生有五子。人生之路,绝对不算崎岖。再看玄宗和贵妃。不少的史书和文学作品都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的奢侈生活有过描写。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杨贵妃的一件衣裳,就要花费几百人的心力。还有那句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杨贵妃爱吃荔枝,尤其爱吃涪州的荔枝。当时的涪州离京城可是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就需要快马加急地传送。快马而来,烟尘滚滚,只为一讨她的欢心,皇帝的宠爱可见一斑。
      我心目中的杨玉环,有美貌,擅音律,才华出众,这样的女子难免对生活抱有野心。只是似乎在富贵荣华,在男人擅长的恩宠之计里迷失了自己。尽管今人看惯了帝家宠妃奢侈无度的生活,或许觉得那没有什么大错,我仍然要说一句,她或许未曾犯过大错,也免不了有过。
      三
      杨玉环得宠之后,杨氏家族也跟着风光。先是她的三位姐姐跟着沾光,都被封为国夫人,受到赏赐。接着她的堂兄杨国忠,本名杨钊的,为人放荡,又好赌博,赌输了四处借钱,参军之后,受到章仇兼琼的赏识,后进入朝廷,一路竟然高升到了宰相,一时权倾朝野。唐代画家张萱曾经以杨玉环的姐姐之一,虢国夫人出游的情形作为素材作画。将其出行排场的铺张奢侈,人物的自得意满,体现入微。还有杨宰相,冬天命人贮藏冰块,保留到夏天,供自己和府上贵客们解暑,到了冬天用涂了蜂蜜重塑形象的木炭取暖等事,都体现出杨氏家族的奢侈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说,杨玉环有过的原因。一个女人凭着男人的宠爱撒点小娇,性子骄纵一些或许不算什么。但是与此同时失去对自己的清楚认识,便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她一人得宠后,就急着拉上她的三个姐姐,急着让杨家也跟着她沾光飞黄腾达。她难道不知道杨家人的真实个性,不知道他们一旦也跟着发达,可能会做出什么样不靠谱的事吗?同时可能会遭受怎么样的攻击吗?杨国忠在后人的印象里,基本是个奸臣。奸臣不奸臣的,我不清楚。我所读的故事里,他是凭着赌博技术好,受到皇帝喜爱的,并且听说他为人聪明,总是有办法让大唐的国库满满的,从而更加受到皇帝的重视。从这些事情里就能够看出他的为人,有点油滑心机,带点鬼才的那么个意思,肯定是算不上品行端正。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像他这样的人少吗?高官权贵大领导的身旁少不了有那样的几个精通人情世故,又善于帮上司分忧的。这样的人虽然不能说他奸诈,但是如果给他极大的权利,谁也不能保证他会居其位,谋其事。历史也一再证明,身居国家要职,掌握着国家命脉的那些德不配位的人,必然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所以杨玉环作为宠妃,想的只是让杨家人加官晋爵,而没有以大局为重。这属她的过失。
      之后,唐玄宗当政期间继续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口蜜腹剑,不干实事的人,可想而知整个朝廷,整个国家的风气如何了。唐王朝从根本上已然腐朽,就算是没有安史之乱,也改变不了由盛而衰的命运。杨氏家族的结局大家都清楚。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变后,唐玄宗和杨氏兄妹出逃。杨国忠应该是在出逃的路上被杀死的。基本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当时护送皇帝出逃的将士和士兵早就不满这位宰相了,趁乱杀之。杨玉环也是口诛笔伐的对象之一。皇帝为了安稳军心不得不将其赐死。关于杨玉环的死因,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她是在出逃途中被杀的。至于是自杀还是他杀,只有天知道了。李隆基好色,尤其在得了杨玉环之后,更是沉迷女色荒废了政事。再加上杨氏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众人又如此跋扈浮夸的行为,怨不得民心尽失,多有怨怼。在重大的灾难面前,人们需要一个背锅顶罪的人。这个人是李隆基吗?不太可能。只能怪那位美丽的女子,是她狐媚惑主,让皇帝变得不再开明,让奸贼有机可趁。还要怪责她的家人,身居高位,却不做实事,穷奢极欲,阻碍圣明。人民对杨氏一族的痛恨自然是不乏理由的。马嵬坡下,玄宗应该真正体察到了民心,所以即便没有这场兵变,杨氏家族的覆灭,也是必然。

      只是白居易大诗人的长恨歌里,几乎将李隆基塑造成了一个情种。“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人们要处死杨玉环,李隆基无奈又痛心。我并非是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感情,我只是不相信,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感情会如此之重。或许步入老年的李隆基,需要那么一个女人的陪伴,最好长得漂亮,合眼缘,也和自己合得来。而这个人刚好是风华正茂的杨玉环。仅此而已。我并非不信一个拈花惹草的人情深,只是不信一个风流成性的人专一。
      何况他是帝王。

      我对杨玉环依然怀抱着难以说清的同情。她的出身不高,先是嫁给寿王,后又被李隆基看上,专宠了多年。连李白也为她写下那么美的诗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她虽然仗着宠爱骄纵,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据指向她的人品不良。想想那些后宫里的嫔妃,为了争宠使劲手段,不惜残害无辜的生命。而杨玉环既然受到专宠,或许在这方面要留有余地些吧。史书里写杨玉环之死,“上乃命立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估计到了那一步,杨玉环也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了,至于是自尽还是被强制勒死,就不清楚了。
      长恨歌里,写贵妃死后,唐玄宗如何思念,“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写这这种神情感动了能招来魂魄的道士,上天入地为他寻来一名叫太真的女子。太真谢别君王“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多么动人的诗句,读着读着,几乎要流下泪来。生死相隔的爱恋,似乎让尘世间的种种别离都黯然失色。然而这爱情,真的是杨玉环的吗?

      杨玉环,我多想问你,这一切,是你愿意的吗?执念,往往是和压迫形影相伴的,封建时代的压迫最甚,风骨之辈却也最多。当人们的权利被限制,选择便显得无用,自由被限制,意愿才显得珍贵。所以从始至终,从初进王府,到后来的马嵬坡之死,她的选择都是徒劳的。我尽可能去想象她的意愿,她的执念吧,借着长恨歌吧,既然它那么美。杨玉环在知道自己必死的结局后,或许一下是难以接受的。或许她曾经要求过面圣。或许高力士已经不会给她这个机会了。她看着皇上亲赐的那条白绫,想到了以前,笑话自己是何等的愚痴,能给他无上宠爱的人,同样,也能给她亡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