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8月6日更新)年谱及背景介绍 ...
-
本文涉及的相关年谱:
怕大家看文会混乱,特地整理了这份年谱,慕容的年谱可能不是很正规,仅供参考: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景帝为宣宗次子,英宗弟弟,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景泰元年,群雄援救京城,摒弃前嫌,共赴国难,抵拒外敌。江湖统称这次行动为“万佛朝宗”。
1457~1464,英宗复位,又当了7年皇帝。
1464~1487,宪宗朱见深(1447-1487)在位,年号“成化”,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成化元年,罗杀出生。
成化七年,风玲出生。
1487~1505,孝宗朱佑樘(1470-1505)在位,年号“弘治”,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17岁登基,也算年少有为,可惜天不假年)。
===================================================================
[相关历史背景]
土木堡大战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梦雪注:应该是平大理叛乱),迤北的瓦刺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
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刺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刺。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刺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
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大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官军操练者,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两双。行粮一月,作炒麦三斗。兵器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英宗实录》卷一八○)宣府、大同等地仓储缺乏,户部急令山西布政司及顺天保定等七府原定口外交纳的夏麦秋粮,抵斗收豆,赴大同、宣府等处交纳。又令太原府所属近北州县各起民五百名采刈秋青草。军需不及充分准备。诏下两日后,英宗统率的大军便匆匆出京了。
七月十六日,英宗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十九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大同东北的阳和(山西阳高县)。大军出京前,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于十五日在阳和迎战也先军。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伏草丛中逃脱。英宗大军到阳和,仍见伏尸遍野,军心涣散。
八月初一日,明军进到大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见形势不利,力请回师。王振不听。也先主动北撤,诱明军深入。王振坚持北进。初二日,太监郭敬密告王振,如继续北进,正中虏计,决不可行。次日下令班师。初十日,退至宣府。瓦刺军追袭而来,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拒敌,均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骑前去救援。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刺包围,朱勇、薛绶战死,三万骑兵几乎全部损失。十三日,英宗军逃到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保怀来,王振因辎重干余辆未至,主张留待。邝埜上章请英宗车驾速入居庸关,被王振遏止不报。邝埜又到行殿力请,王振怒斥说:“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回答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喝令卫士将邝埜扶出。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瓦刺军已紧逼明军,无法移动。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刺军占据,明军人马两天不得饮水。也先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都指挥郭懋拒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派使者到明军讲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王振见瓦刺使者来议和,下令兵士移营就水,军士跳越壕堑,行伍纷乱。瓦刺军乘势四面围攻,明军争先逃窜,死伤甚众。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下马盘膝而坐,被瓦刺士兵俘送也先之弟赛刊王营,成为瓦刺的俘虏。
两军混战中,明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 铭、王永和等五十余人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护卫将军樊忠用捶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明军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明军五十万,死伤过半。
土木堡之战,明军仓促出师,进退失据,京军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皇帝被俘更使朝野震动。明王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
转自:三只眼睛看历史
===================================================================
奪門 之 變
景泰八年(一四五七年)正月十六日凌晨,凜冽的北風沖刷北京城,白日凌空,沒有絲毫溫暖的感覺,宮廷中,文武百官正在朝房靜候明景帝朱祁鈺臨朝,鐘聲響起後,徐有貞逕入朝房,宣讀諭旨,說是太上皇朱祁鎮已重登金殿,文武群臣驚恐不安,惶惑莫解;忽又詔旨傳下,命錦\\\\\\\\\\\\\\\\\\\\\\\\\\\\\\\衣衛逮繫少保于謙等人,禁錮詔獄中,消息傳來,北京城官民上下,無不驚愕。
八年前北京面臨的一場危難,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北京城早就遭受瓦刺部族鐵蹄的踐踏了,哪有今天安居之日子?于謙明明是社稷功臣,怎麼會淪為階下之囚呢?讓我們將歷史倒帶,公元一四四九年八月十六日深夜,邊警突然傳來,整個京師為之震動,原來,兩天前明朝的五十萬大軍在宣府土木堡(今屬河北懷來)全軍覆沒,連親征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去當了俘虜,在這人心惶惶之際,翰林侍講徐有貞主張遷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謙挺身反對,堅持以國家百姓為重,力主保衛京師,抵禦瓦刺,于謙協助臨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整飭內政,懲處太監王振及其餘黨,接著于謙又把個人的禍福榮辱置之度外,毅然提出請皇太后立郕王為帝,以安民心,郕王乃於一四四九年九月六日即帝位,是為景帝,改次年年號為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于謙遂整飭軍令,加強邊防,擊退了瓦刺多次侵襲,在明朝嚴整軍備情形下,也先終於在一四五○年八月將英宗送回了北京,對於英宗的回來,景帝大傷腦筋,很費一番琢磨之後,將他幽居在皇城內南宮裡。
一四五七年,景帝突然病倒,當時在北京保衛戰中曾立下戰功之石亨,找到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和太監曹吉祥商議立太子不如恢復英宗的皇位,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做現成之大功臣,後又找到善於計謀\\\\\\\\\\\\\\\\\\\\\\\\\\\\\\\的徐有貞共同參與,徐有貞,原名徐元玉,英宗被俘後主張南遷避禍,為景帝所嫉恨,一直鬱鬱不得志,徐有貞乃出了個「以備非常為名,納兵入大內」的主意,於是在該年正月十六日四更時分,引進千餘名士兵,撞倒宮門,把英宗從南宮接出來送到奉天殿,升座,鳴鐘鼓,啟諸門,這一場宮廷政變,歷史上稱之為「奪門之變」,又稱為「南宮復辟」。
現在朱祁鎮宣稱朱祁鈺「監國挾私,遽攘神器」,悍然奮鬥復辟,重登寶座,怎能不把于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呢?于謙入獄以後,心情反而異常平靜,鐵窗風味對於他並不是第一次,他想起了正統十一年(一四四六年)三月??那時太監王振權傾朝野,作威作福,生死予奪,行私納賄,貪贓枉法,每逢朝會,晉見王振的人都要獻白銀百兩,亦有人送千兩,王振既得賄金,當場設宴款待,日後加官封賞,凡是不送禮的,就受到打擊迫害,有的下獄治罪。
這年于謙進京陛見,朋友們勸他也送點禮,既使不帶金銀珠寶,也總得帶點土特產,如蘑菇、線香、布帛之類的,免得招來禍患,于謙卻笑著揮動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又命僕人拿來筆硯,即興寫詩道:「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他把此詩掛在中堂的正廳,表示自己的廉潔。
死刑,消息傳來,在山西、河南引起很大騷動,在于謙的故舊與部分鄉紳的串聯下,兩省有一萬多人奔赴京師,伏闕請願,要求釋放于謙,紳民們在奏書中列舉他做河南、山西巡撫時的政績,說他設立尚義倉、平淮倉,救濟受難百姓,說他帶頭捐俸救災,說他治理黃河,免除逋賦,造福了兩省人民??懾於兩省紳民的壓力,王振不得不釋放于謙,把他降職使用,紳民又一次來京請願,王振只好讓于謙官復原職。
想到這一切,于謙欣慰地笑了,他立身處世始終以宋末愛國英雄文天祥為榜樣,要求自己「寧正而死,弗苟而合」,現在他果真實踐自己的諾言了,他心地坦然。徐有貞、石亨等人誣稱于謙及大學士王文打算迎立襄王朱瞻墡,於審訊時,王文抗辯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遣人必用馬牌,究竟有無此事,內府兵部可以查驗,憑什麼無故冤人?」徐有貞強詞奪理,說「事雖未成,自無實跡,但心已可誅,應當定罪。」
王文大聲說:「犯罪必須證據,天下有揣測人心,不分虛實,就可陷人死地的事嗎?」于謙平靜地對王文說:「算了,徐有貞等報復私仇,必要置我們於死地,辯論又有何用?」都御史蕭維楨在座,插口道:「于公可謂明白,事關朝廷,承認也是死,不承認也是死!」當下將于謙、王文還繫詔獄,以死罪上奏朱祁鎮,朱祁鎮假惺惺地說:「于謙實是有功,不應加刑。」徐有貞心領神會,馬上再奏道:「不殺于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於是朱祁鎮詔令于謙死刑。
正月二十二日,北京城從午門到西市刑場,沿途站滿了人,人群中有年逾古稀的長者,也有剛曉人事的孩童,有頭戴儒冠的書生,也有披鎧甲的武士,有衣冠楚楚的鄉紳,也有衣著襤褸的農民,他們在刺骨的寒風中,默默無聲地佇立著,眼裡飽含著淚水,胸中燃燒著憤怒的烈火,他們渴望再看一眼忠正剛直于少保,灰濛濛的天空,濃雲翻滾,蕭瑟的樹木在寒風中嗚嗚地悲鳴,簌簌地搖動。
于謙被劊子手押著走過來了,後面跟著受他株連的一串人,于謙越走越近了,獄中的折磨使他兩頰消瘦,眼窩深陷,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昂首挺胸,他向沿途恭送的人拱手告別,氣宇軒昂地誦讀自己的詩章《楚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朗朗的誦詩聲,如金石擲地,似雷霆徹空,雲更暗了,天更黑了,風的哀嘯更淒厲了,只有于謙身上煥發出的一股浩然正氣,在天地間流蕩激揚,于謙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遠方,追魂砲響了,一聲聲撕裂著人們的心,人們放聲痛哭,哭他沒有死在賑濟災民的日夜操勞中,沒有死在治理黃河的滾滾濁波裡,沒有死在硝煙瀰漫的克敵沙場上,竟然在昏君奸臣的陰謀\\\\\\\\\\\\\\\\\\\\\\\\\\\\\\\詭計中喪生。
朱祁鎮一夥害死于謙後,派人去抄他的家產時,才發現他「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耳。」都督同知陳逵收拾了于謙的遺骸,歸葬杭州西湖,後人稱為于少保墓,與岳忠穆相映生輝,每年清明,男女老幼至墓前拜祭者絡繹不絕。
看完了上述這段歷史故事後,令人悲憤莫名,當年秦檜假宋高宗之名殺害岳飛時,以「莫須有」罪名羅熾致死;而今于謙也以「事尚未成,但心已可誅」,以「意欲」二字強加之,說「雖無顯跡,意有之」,判定于謙、王文二人犯了謀\\\\\\\\\\\\\\\\\\\\\\\\\\\\\\\逆條律,處以極刑,可嘆忠良反遭屈死,功臣轉瞬變為罪人,天道寧論,豈有此理?
柏楊在《讀通鑑,論歷史》一書中說:「誣以謀\\\\\\\\\\\\\\\\\\\\\\\\\\\\\\\反,是中國傳統政治中一件其效如神的法寶,當之者無不粉碎」,于謙明明為官清正,忠心義烈,受到百姓的愛戴,最後反遭奸人殺害,歷史上這種嘆息不絕如縷,就像岳飛,幼時攻文習武,少壯報國投軍,母刺字為訓,飛折矢為誓,還我河山,舉師北征,就在將要直搗黃龍,再造乾坤時,不意十二道金牌召回,陷飛為忤逆,無憑無證,此與于謙無端遭人指控陷害之情景如出一轍,「傳君命,賜臣死」,昏君奸臣之流沆瀣一氣,官匪不分,中國自古許多歷史就是這樣寫成的。于謙死後,塞上重又邊警頻傳,英宗此時方愀然嘆道:「倘使于謙在,北虜安敢如此!」
而明王朝的腐敗就是以英宗寵王振,殺于謙肇端的。
以保防的角度看上述宮廷政變,可以斷定它絕非單純的突發性事件,徐有貞、石亨等人能在極短時間內,且在宮廷毫無警覺抵抗情形下,順利將太上皇英宗從幽禁之南宮接出復辟成功,這需要事前極為週詳的計畫佈署。回憶事變當日四更時分,徐有貞等人引進千餘名士兵,於撞倒宮門後,很快接引英宗送至奉天殿升座完畢,這一連串舉動,何以守宮門之兵士及宮內其他人等沒有絲毫察覺反應,任憑渠等在宮中橫行遊走,掠奪人質,直教人匪夷所思。
再者,英宗幽居之南宮,為了安全起見,理應有人把關看守,為什麼還眼睜睜的讓人輕易救走,這表示安全防護出了漏洞,暴露了守衛士卒平日少訓練,應變能力不足之缺陷,再加上宮中防衛系統日久鬆懈,一遇突襲,自然慌作一團,不知所措,遂為敵所乘,如果平時能稍加留意,提高警覺,或多作各種臨敵應變演練,一場政變或許就可胎死腹中,于謙等人也不致冤死。
----------------------------------------------------------------------
[留言区]
1》
网友:墨墨评论:《江湖红颜 — 恋 恋 风玲》 打分:2 发表时间:2005-07-16 18:29:00
明朝由朱元璋起,朱由检终,历经16位皇帝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和最后一位思宗
梦雪:
墨墨很细心呢,梦雪这里只列举了跟本文有关的时间段年谱。
这些皇帝里,我蛮欣赏孝宗,可怜思宗(比起他前面几位,他算是好的多了,可惜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能挽,不过他又偏听偏信,刻薄寡恩,有此下场也是应该),同情惠帝(“建文”)。
还有那位颇有争议的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其实梦雪蛮佩服他的勇气,把帝位当成玩具的,他恐怕是独一份。本来还想拿他当故事配角呢,一定精彩绝伦,可惜一算时间不对才作罢。
2》to 马甲大人:
我生气的不是负分评,他们写的确实很好,也很认真看过文才发言的。所以我感谢他们的指点,有些不同意的地方我保留意见,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生气的另有其人其事,是在负分评之前,有人在这里质疑梦雪的人品文品,还质疑关心梦雪的朋友。说我拉熟人评。不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我也不想再回应了。
非常谢谢大人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