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短小的过渡章,后面会铺开了讲。
-------------------
【服妖】
“服妖”两字源于《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中:“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
1、标新立异
明朝自成化年间以来,在服饰方面的风格如颜色、花样等逐步趋向求异爱新,突破了原来的刻板礼制和单一格式。《云间据目抄》中:“绫罗绸缎……如今都用千钟粟、芙蓉锦、宋锦……皆称厌物矣。”
对于女子,越来越多地身着以前各个朝代的服饰,如汉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等,或是毯鞋、罗汉鞭、僧鞋等都偏向男性化,发型头饰也像男子一样“不用分发鬓髻”变化速度也极快,“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矣……以来,不及一岁”;而男子服饰样式流行于胡服、阳明衣等等。
2、男女混装
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诞生,与之而来的都有一套不变的包含方方面面的规范化的服饰体系。这是一个朝代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也是区分阶级与等级的最好体现。中国古代讲究的是阴阳分明、男女有别,“服妖”这种阴阳不分的行为自然不被认同。伴随着奇装异服的“服妖”发展到高潮时期,明末出现了中国衣着发展史上的一大特点——男女混装。
男子青睐女子款式的服饰,而女子喜欢扮成男子。这放到现在,大部分人们也不能接受一大老爷们穿着花裙子招摇过市。这种现象令当时很多人尤其是朝廷官员费解不屑,但一般他们不能管也不敢管,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身有功名的士子,城镇乡村之中,穿女衣的大都是读书人。
3.礼制僭越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尊礼守法的士农工商,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也成为了几千年来人们公认的社会秩序。“服妖”不被士人学者所接受,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其违背了传统的礼仪道德,对固定的礼制思想产生了冲击。尽管如此,士人阶级毕竟还是少数,“服妖”还是在民间“官员带头,百姓从之。”
明末嘉靖年间,一些民间人士竟会大胆地把象征帝王尊严权威、不敢冒犯的龙纹装饰在自己的身上,或是象征朝臣的禽鸟服饰,民间妇女们不仅会依男子规格改缝衣服式样,也会效仿皇后贵妃的服饰礼制。
隆庆万历年间,官府对服饰制度的管控愈来愈放松,人们的僭越行为也越来越放肆。《嘉靖吴江县志》中:“习俗奢靡,故多僭越。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不能顿革也。”
--------------------
【凤阳高墙】
“凤阳高墙”位于中都凤阳(今安徽凤阳县),由明成祖朱棣修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将众多的皇子分封到各地就藩。在给予皇子们优厚待遇的同时,朱元璋又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朱元璋给他们制定了相当多规矩,怎样穿衣服、怎样盖房子、怎样出行,都必须按照规矩来。稍有不慎,就“违制”了。
当然,王爷是大明王朝的皇家子弟,不可能用寻常法律如《大明律》来进行处置“违制”的王爷。朱元璋规定,对皇家子弟犯罪,“轻则量罪降等,重则黜为庶人,但明赏罚,不加刑责。”于是,朱棣就创造性地在凤阳修建了高墙,专门用来囚禁违法犯罪的皇家子弟。
“凤阳高墙”顾名思义,修建了一道高高的围墙,墙外还挖了一道深沟,防止被囚禁的皇家子弟逃出去。四角设有门楼敌台。为了监视被囚禁的皇家子弟,同时保障他们的安全,朝廷在“凤阳高墙”驻扎着一支军队。
第一个有据可查被囚禁在“凤阳高墙”的皇家子弟是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在“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文圭才2岁,他父亲朱允炆、兄长朱文奎都不知所终,母亲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棣毫不留情地将朱文圭囚禁起来。
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第二次登基为帝。朱祁镇曾经被弟弟朱祁钰软禁了几年,对朱文圭的命运感同身受,要将他放出来,但左右均不赞成,只有大学士李贤称赞说:“此尧、舜之心也。”这时候,朱文圭已经57岁了。朱文圭在高墙内度过55年光阴,被释放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识,不就便死去。
-----------------------
给贝壳们水獭们递生椰拿铁和牛奶小饼干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