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鬼谷子比孔子更精于教育 ...

  •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传当时诸侯为了争取霸主地位,争相礼贤下士,招揽四方人才,鬼谷子的学生为各国诸侯所器重,所以有很多人投到鬼谷子名下学习军事和国际关系学。从鬼谷子那里学成下山,就仿佛获得了今日之清华、北大的毕业证一般,在各国求职都很轻松,而且能一入职就荣登高位。大家所熟知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就是鬼谷子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外还有孙膑与庞涓两个大军事家,传说也是鬼谷子的弟子。
      什么是纵横之学呢?其实就是今天的国际关系学,讲述的是外交理论知识。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劫难,再加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这门学问也就逐渐湮没无闻了。虽然鬼谷子的门生们也把老师的理论整理成了《鬼谷子》一书,但因儒家学说大行其道,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就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弱者的谋略宝典,还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同样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体系则与鬼谷大相径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要说起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思想对后代虽然影响深远,但那是汉代董仲提出“独尊儒术”和数千来上万计的儒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孔子生前,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儒家的学说也处处碰壁,不为各国的当权者所接受。当时儒家的理论学说,远没有法家、兵家的应用理论受欢迎,甚至连墨家、杂家学说的影响也大大超过儒家。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发现孔子的理论对治理国家几乎毫无用处,也对他产生了厌烦,就推搪他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诸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孔子是主张君为臣纲的,极其崇尚权位的正统,所以对于权臣当政是很看不惯的。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当时他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当时他已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从孔子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孔子的才学是因为在本国派不上用场,这才不得已而周游列国。他虽然在周游列国时也偶尔被一些国家的国君所尊重,但他们大都是尊重孔子的学识渊博,而非他治理国家的能力。自西汉以后之所以孔子所创造的儒家学说成为垄断学术地位的“正统”,也是因为儒家学说可以“愚民”,可以为统治阶级的政权之稳固服务,给国家带不来什么乱子。翻开五千年之久的历史看看,那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都不是靠儒家的“中庸”之学治理出来的,而是靠法制和发展经济。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或者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也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历史上有没有这些人?他们为人类社会做了什么大事?无从论证。
      相反,鬼谷子的四位高徒所做的惊天业绩,却是一一明载史册的。
      所以,老谢认为单纯在教育上的道行来讲,孔子不如鬼谷子精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