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雍正无头系野闻 ...

  •   清宫第三大迷案,当是雍正无头案。此说涉及侠义,最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所以被传闻得有鼻子有眼,如目亲睹。此说大致有两个版本,一说是雍正亲手所豢养的“血滴子”杀手所为,另一说是江南大儒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取了雍正的头。对于后面一种说法,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他的《江湖三女侠》中有动人心魂的描写,栩栩如生。
      老谢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在护卫森严的皇宫大内被人取了头去,可谓国际玩笑,全当不得真也。
      雍正皇帝至少应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皇帝,这一点勿庸置疑。就其登上皇位来讲,就有“弑父说”、“改诏说”和“继位说”三个不同版本,就遑论他的死因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萧杀恐怖的气氛中,胤禛登上了皇位。胤禛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胤禛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并暗地里培植起自己的党派势力。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终得皇位。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争储劲敌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康熙帝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雍正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并成定制。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皆赖此一制度顺利过渡,再没有出过什么乱子。
      起初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继承制,而是正妻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第二任皇帝(其实是第一任,努尔哈赤并未称帝,而是由儿子皇太极尊封的)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商量,用遗诏的形式决定,由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破坏了皇位继承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首开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
      康熙继承了其父顺治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并进而化之,采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处是免得皇帝死后引起皇位争夺,坏处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间会产生残酷斗争。康熙看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康熙共有35个儿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这20个皇子中,年龄较长者有12人。他们分别是大阿哥允褆 、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佑、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áNG)、十阿哥允礻我(é)、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皇二子(实际上是第六子)允礽系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其母在生育时难产死亡,年仅22岁。康熙十分伤心,故对允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时值平定三藩之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亲自护理太子,竟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可见他对太子的宠爱。在皇太子册立后的33年间,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党。立储过早、太子过幼,就为以后的储位争夺埋下伏笔。
      为争夺皇储之位,诸阿哥之间分成数个集团,明争暗斗不已。
      其一是皇太子集团,以太子的母族为核心成员。允礽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祖父是康熙朝顾命大臣索尼,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叔父是当朝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索额图结党,趋奉皇太子,议论国政,密谋大事。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遂下令将索额图处死,同时警告皇太子不得结党干政。但皇太子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乖张。康熙不得不忍痛于四十七年(1708年)宣布废除皇太子,并由于悲伤万分而患中风,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
      因为废除皇太子之位,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抱有野心的皇子们纷纷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皇八子允禩聪明能干,内外经营,很得众心。在初废皇太子之后,允禩署内务府总管事,党羽相结,谋为代立。皇九子、十子、十四子(与胤禛同母),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都依附于允禩,组成皇八子集团。后来皇八子夺储的图谋被康熙发觉,允禩被锁拿,革爵位。十四阿哥为之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将诛允禵,允祺跪抱劝止”。诸皇子俯地叩头,恳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气稍解,命诸皇子鞭挞允禩。
      康熙见废皇太子后诸子争储激烈,遂复立允礽为皇太子。但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废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废掉。于是,皇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化。康熙于五十一年(1712年)再废皇太子,并对其党羽严厉惩罚,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将死于狱中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锉尸焚烧。这样,形势越发复杂,在皇太子和皇八子之间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渐形成党派集团。
      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首,拥护者是他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大臣隆科多和年羹尧等。胤禛颇有心计,细心观察局势变化而不露声色。他对皇太子的废立,窥测风向,暗藏心机。他对皇八弟允禩集团,既不附从,也不作对。他佯听父言“安静守分”,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父皇表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诸臣。对其同母所生的十四弟允禵却不去交结,听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结党。当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他以不争为争,坐收渔人之利。
      胤禛能最终争得皇位,与他的智囊团有着极大关系。他的心腹戴铎曾为他谋划道:“处英明之父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雍正帝正是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绕过皇位争夺中的险滩暗礁,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航进。
      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痊愈后对四皇子青眼有加,并命内侍梁九功等传谕:“当初拘禁允礽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允礽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
      胤禛知道,善于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随驾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诸弟》诗说:“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立动诗思。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在继位之前,他处理兄弟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借助于此,使他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而得保安然无恙。不但避开争斗,胤禛而且勤勉敬业。康熙交办的事情,他都竭尽全力去做,皇父满意,也在朝臣中赢得良好的口碑。
      康熙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康熙帝驾崩,胤禛登极,一段历史疑案就此产生。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持遗诏继位说者认为:雍正曾于康熙临终当天被派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另有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为证:“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而持“改诏篡位”之说者认为: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另外,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宣召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之说不实。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胤禛宣谕?《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由此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到晚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除此之外,另有疑点重重。其一,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继位遗诏,而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其二,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不得不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其三,《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雍正有利用这三天时间伪造遗诏的嫌疑。
      其四,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雍正为了表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曾借用康熙帝自己的遗言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这一画蛇添足的举动,更增人们的疑心。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其五,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西陵,此事不合常规。有人说,这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其六,雍正继位之后,本来已经取得绝对优势,诸皇子已经无力对其构成威胁,但他却对诸多兄弟痛下毒手,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同样,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也是为了杀人灭口(但此说恐怕难以成立,因为雍正即位很多年以后仍然重用年羹尧,是由于年羹尧越来越嚣张跋扈,让朝廷上下气愤不平,雍正这才挥泪斩之)。
      在这个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另一说法,是说隆科多在雍正的授意下将“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这个玩笑可就开大了,发明此说者甚至连一点点基本历史常识都不懂。要知道,清朝时候还没有现代简化字,“于”字那时是写作“於”字的,怎么可能把“十”改成“於”呢?另外,清朝皇帝诏书都是满汉文字同书,汉字可改,满文也能作同等意思的改动么?而且,当时的行文规范是“皇十四子”,而非“十四皇子”,这又怎么改呢?作此说者,令人笑破肚皮也。

      接下来就是“无诏夺位说”。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那么,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说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其理由是: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而之所以之前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持此说者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当时康熙已经年老,身体状况也很糟糕,随时都会有驾崩的可能。而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在诸皇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康熙又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是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是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篡位”。
      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那么最好的说法就是,雍正最终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的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持续了40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取得胜利。
      最后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近三百年来,这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雍正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这倒是不争的事实。雍正为此甚至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想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雍正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愈描愈黑,这才留下生动而曲折不同版本的历史故事。

      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外一套内一套。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聪明,而是因为他性格的两面性。胤禛在做皇子的时候,能够掩短显长,特别是把自己贪禄天位的想法隐藏起来。所以在角逐皇位时,诸兄弟失败,而胤禛独胜。雍正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他在做皇帝时,极力表现出节俭、爱民,隐藏其奢靡、残忍。近年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的学术论著与艺术形象,只突出其奢靡、残忍的一面,而忽视其节俭、勤政的另一面,这就给读者、观众以误导。
      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皇位争夺问题是满洲宗室内部雍正兄弟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斗争的结果,我们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场,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人的立场,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对雍正的评价,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雍正继位之初,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他盛年登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在位短短13年,锐意改革,可以说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整顿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实行密折制度,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设军机处,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改土归流,解决了西南的民族问题。摊丁入亩,减轻了贫穷无地者的负担,并使社会人口急剧增长。废除贱籍,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
      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清太祖死后,因皇位继承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祖死后,仓促让一位8岁的孩童继位,康熙能成为英明的君主实属大清朝的幸运;清圣祖死前储位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闹剧。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明亡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帝失败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怎么办?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雍正的独创,也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那是碰巧了,因为8岁的孩子无法看出是否能成大气。而雍正选了乾隆继位,却真正算得上是英明之举,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两位被选出的大清皇帝君临天下121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雍正在位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和他的继位一样,对于其死因也是扑朔迷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胤禛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
      前后三天,可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第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文。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乘机砍掉雍正脑袋。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首。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第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这个逸闻是复制了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第三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原型。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年),得了一场大病。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后来李卫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胤禛死后第三天,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可能同其父因食用道士烧炼的丹药致死有关。近人金梁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杨启樵教授则明确认定雍正是“服饵丹药中毒而亡”。有学者则认为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或谓:“这类宫闱秘事,要确证论定,难得过硬资料。”
      第五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郑天挺先生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这是个很重要的论断,但缺乏足够的史料证明。

      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乃至他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雍正的一生,留给人们许多话题,也留给研究者许多课题。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由于他站在反对集团的前端大力改革,所以被那些集团妖魔化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今人对他的认知。李世民杀兄争夺皇位,甚至逼迫父亲退位,但鲜少听到有人说唐太宗的不是。雍正只是和大多君王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杀掉不安分的兄弟,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何况,他在即位之初并没有大开杀戒,反而给兄弟升官加爵。
      雍正如此作为,却和唐太宗落下截然相反的名声,也算得上是奇事一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