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最后的贵族谢安 ...

  •   说到谢安,不得不说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死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
      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谢氏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在走向没落之后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化作了前朝往事。
      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繁盛家族史的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由于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使得谢氏家族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家族的辉煌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续延。同时,也标记着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士族”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
      或者可以直接这样说,是谢安创造了“世家大族”的辉煌,使其登上历史荣耀的顶峰;也是他造成了“士族”的没落,使其在经历过绚丽的灿烂后终至黯然,像一颗流星,快速退出历史的天空。
      谢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陈郡谢氏家族是永嘉之乱中随元帝东迁渡江的著名世家大族。谢安的伯父谢鲲在西晋末年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死于豫章太守任上,是著名的“江左八达”之一。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氏的地位因鲲、裒兄弟的业绩而不断上升,但真正创造家族辉煌的却是谢安。
      谢安排行第三,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谢安就得到尚书吏部郎桓彝的赞叹,年稍长,更是出落得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丞相王导都知道他。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谢氏渡江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地有一座东山,后因谢安年轻时隐居于此而声名大振。谢安年青时无意仕途,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
      谢安雍容娴雅、神定气闲的贵族气质似乎天生具备。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期间,有一次和孙绰等名士相约泛舟海上,遭遇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木船得以平安驶回。也就是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他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青年谢安以其名士风度闻名于当时,曾多次接到朝廷的征召信,请他出山做官。他年仅弱冠,扬州刺史庾冰听到他的声名,屡次相召。谢安不得已奉召,却只干了一个多月便打道回府。七年后,大将军桓温关注到谢安的盛名,上报朝廷让谢安作他的司马,谢安这回更加干脆,以世道难行为原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好意。当时谢氏家族中,谢安的从兄谢尚兄弟辈有很多人已做了高官。谢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谢安能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自甘淡泊,绝非常人所能为也。
      谢安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当时的众名士就感慨地说:“安石不肯出,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可见他在当时朝野中的影响力之大。面对外界的种种反应,谢安依旧稳如泰山,淡若池水,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出事。
      谢万时任西中郎将,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生性自高自大,不善待部将。谢安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因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短短数年,谢安由文士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有名的宰相。可谓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

      公元317年,世家大族王导及其兄弟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导死后,桓温专擅朝政,桓氏家庭随之兴起。桓温掌政权后仍不满足,他多次北伐,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好准备。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擅权专政。简文帝不堪忧虑与恐惧,终于一病不起。恒温本来是想趁简文帝驾崩之际篡位,但谢安等人则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桓温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新帝司马曜迫于压力,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这就等于把谢王二人交了出去,任桓温处置。
      京城之外,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迎接桓温大军。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镇定安闲的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先抑扬顿挫地作了一首《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
      老道的桓温没料到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自若的风度,一下子被镇住了,传令撤走暗藏帐后的兵士,紧张气氛一下子消除了。接下来,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谢安不动声色的斡旋下,朝廷度过了一场大变,局面逐步稳定下来。
      野心勃勃的桓温不肯放弃做皇帝的梦想。不久,他回姑孰养病,暗示朝廷授他“九锡”,想踏上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他让袁宏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并送达朝廷。袁宏把诏令拿给谢安看,谢安知道桓温病重,已没有几天撑头了,就说了一句“不好”,便动手进行修改。一共修改了好几次,拖延了几十天,一直拖到七月桓温病死。至此,司马氏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谢安不动声色地拖死桓温,再次显现出他的名相气度和过人的心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亲政后,任命谢安为中书令,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加授他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执掌起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此时东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部皇族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世家大族互相之间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外部却又受到了日益强大,业已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谢安积极奉行缓和士族矛盾,稳定政局的政策,团结异己,共同维护晋室。桓温死后,谢安不仅没有打击排抑桓氏家族,还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哥哥的权位;让另一个弟弟桓豁做荆州刺史,主持长江中游的军事。桓豁死后,他又让桓冲从长江下游移镇荆州。他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当桓温的党羽曾一度鼓动桓冲伺机诛杀谢安,专断朝政的时候,桓冲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自以为德望不及谢安,而忠心听命于安石的调遣,效命于朝廷。
      谢安作为宰相,还特别注意选拔英才,举贤不避亲。朝廷下诏寻觅能镇守北方、抵御前秦的良将,谢安认为自己的侄子谢玄有“经国才略”,足以担当重任,于是推举了他。后来谢玄果真在战场上频频告捷,并成为淝水之战的重要功臣。他的成功与叔父谢安平日以家教方式培养人才又委以重任是分不开的。

      为了抵御前秦的进攻,谢安进行了积极的军事准备。他派谢玄镇守广陵,选拔精壮之士组成了勇猛善战的“北府兵”,以刘牢之为将。他们进可攻,退可守,以逸待劳,在长江北岸紧紧守卫着京师大门。另外建立侨郡、侨州,平时务农以充军粮,闲时习武,组成了军事后备力量。这些人一部分守卫庄寨,一部分拱卫京城,在长江以南随时做好御敌准备。此外,桓冲在长江中游驻守,防止前秦从中线南下。这就形成了京师、广陵、夏口的犄角之势,谢安自己坐镇京师,遥控全局。正因为他事先已做了精心的部署,所以在后来战火燃起,情势危急的时候才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也正是这样,他把自己个性魅力中的名士风度与儒将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由于谢安的正确决策和精心治理,东晋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甚至连前秦的有识之士也不得不承认,东晋虽然衰微,但不曾“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是江南的伟才、东晋的能人。
      公元383年8月,前秦百万大军伐晋,东晋闻讯,举国震恐。谢安命弟弟谢石任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统兵8万北上御敌。行前谢玄向叔父请示军机,谢安不答,反而吩咐他随自己到山间别墅去下棋。对弈完毕,谢安又登山漫游,就像又回到会稽东山一样留连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府。
      大敌当前,对弈深山。谢安名士风范、贵族气度,乃至于斯。
      其实,一朝安危系于己身,谢安又何偿不忧心如焚。但他是一国宰相,是大家的主心骨,如果他也乱了方寸,那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收拾。他只有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一边安定人心,一边应付战局。等大家的紧张情绪趋于平静后,他才授意各路将帅,对整个战略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安排。
      淝水之战的故事凡读史者都耳熟能详了。东晋部队在谢氏叔侄的指挥下,大败前秦十倍于己的强敌,创下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系列成语,皆典出于此役。
      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谢安正在府中与客人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了:“前方战事怎么样啊”谢安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声音从容安详若无其事。下完棋送客人走后,谢安却再也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返回内室的时候竟忘了迈门槛,把拖鞋底部的木齿都撞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度过了亡国的危机,谢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朝廷为了奖擢功勋,加封谢安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任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但谢安认为谢家父子名位过盛、桓氏失位会招来怨恨,所以建议让桓石民,桓石虔、桓伊等人担任荆州、豫州等州刺史,结果“彼此无怨”。通过封赏功臣,谢安的风范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到处都在传说关于他的佳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为人生至理。淝水之战的烟火还未完全散尽,谢安就因功名极盛遭到了一些阴险好利之徒的陷害。为了避嫌,谢安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他虽身遭构害,但仍不失东山之志,时刻准备重返他的会稽乐土。可惜,他的愿望还未实现,就患病不起。谢安对广陵防务作了周密布置,然后请求朝廷准他回京治病。回京后上疏辞官,旋即病卒于京师建康。谢安死后,朝廷诏赠太傅,封为庐陵郡公。直到刘裕当政后,为了纪念谢安的济世勋德,还大封其子孙,并让他们永世祭祀谢安的魂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谢家的府第车马、权力财势都随历史的烟云而消散,但谢安以其过人的才智和赫赫功绩,会永远被历史记住。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这与王敦、桓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照。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
      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就曾将王导、谢安并提,指出:“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也说:“安三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
      谢安,是逐步走向没落的贵族世家中永不没落的最后一个贵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