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一钱,便是一个铜板。很长一段时间,白银不是中国的流通货币,私自铸造或流通都是犯法的,故而只在小范围边远山区流通。这个朝代还比较麻烦,大部分地区使用铜钱,由于没有大面额的钱币,经常要用牲口来驼钱。一贯钱中有一千个孔方兄,大约等于如今三百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平常下个馆子,要带上一千个一块钱硬币的样子······看错斩崔宁就知道鸟,那个崔宁同学是自己扛着十五贯钱的,故而很显眼。白银这种东西,那个年代是拿来和“兄弟民族”交好的···岁币···而黄金这种东西,可能是由于汉代的慷慨(带到棺材去了),后世都极少拿来流通了。不过当时在四川一带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用于大面额的交易,可是这与我们贫穷的主角是毫无关系滴。至于川陕边境一带使用铁钱的事,暂且不考鸟···
(2)蜀音:有人考证过,那个朝代,闽蜀音很是相近。(参考文献写完了再列)至于为什么,窃以为是晋代的衣冠八族并不全沦落到福建去,肯定也有向四川逃亡的。因为四川和福建和相似,都是外隔重山,难进难出之处,故而与外界语言融合的几率也较小,所以进化得比较的缓慢,导致了距离东晋有一些年代的那个朝代,两地语言还如此相似。至于如今为什么大部分四川地区说的是西南官话,我推测的原因是在明末张献忠屠杀了川人之后,湖广填四川造成的,故而如今的四川话和湖北话很类似。就好像闯关东一般,现在的东北人其实大多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山东人一样。人过去了,语言也就过去了。四川现在还有一些边远的地区说的话非常类似闽南话,我乡人以前碰到过这样的四川人,只是变成了方言岛,从而没有被语言学家证实。
(3)不过实际上,这篇东西的对白是用官话的。毕竟去得时代远了,当时的人怎么说话,很难完全模拟出来。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水平比较有限,难以一一考证这个词或字或习惯用语在当时有没有出现,所以会有很多漏洞啊,先请原谅,再请赐教。
(4)关于语言还有一点要说的。当时的人第三人称用的是“伊”,但是男女不辨,而且确实看起来有点怪,为免造成错乱,就都改成“他”和“她”(反正宋末也有这样的称谓存在了)。
(5)= =某个事件的关系,引用的文字我都写上出处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